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傲慢使人無法愛我,偏見使我無法愛別人。」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中,疫情每天都在奪走人們的寶貴生命,我們不能再浪費任何時間傳播偏見。偏見是如何造成的?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

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算法是把「雙刃劍」

新媒體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推薦算法以及精準用戶畫像,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位置等多個維度進行個性化推薦,使新聞、信息的獲取方式從主動搜索轉為個性化分發,提昇平臺商業變現的能力。這種「信息找人」的內容分發方式一經問世就受到受眾青睞。每個人都好比擁有了量身定製的一份個人日報,實現「看我想看,聽我想聽」。而從個人日報也能部分得出受眾的個人畫像:你讀到了什麼內容,就說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事實果真如此嗎?

只要用戶感興趣就源源不斷推薦,以此增加用戶黏性,久而久之,用戶信息接受維度變窄,知識獲取單一,一不小心就會卷進垃圾信息的漩渦。如果我們的資訊消費長期處於這種算法的「控制」之下,就容易發生傳播學上的「信息繭房」效應。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指在信息傳播中,受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久而久之,會在不知不覺中作繭自縛。身處「信息繭房」的人,會沉浸在自己認知的世界裡,對其他領域越來越陌生。這一傳播學上的現象,在如今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中尤為明顯。

事實上,「聰明算法」還遠沒有聰明到可以真實、系統洞察用戶需求的程度。而且,算法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你感興趣信息的同時,也會使你失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有研究表明,「信息繭房」的危害不止於此:長期生活其中,容易使人失去對整體真實社會圖景的把握,看不到也聽不進不同意見,甚至產生極端的思想和行為;也容易導致社會黏性的喪失,群體之間往往彼此漠不關心,無法分享,也難以產生共識。「不想要的」報導也許令你不快,但你至少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

「信息繭房現象其實是一種信息偏食造成的視野局限現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解釋,在當前信息環境中,我們主要是通過社交媒體、自己構建的信息網絡和公共性信息平臺獲取信息。而個人性格特點、信息獲取路徑中獲得的滿足感、平臺設計以及算法等,都有可能帶來信息路徑的固化,從而強化信息的偏食。

「破繭而出」要主動作為

社會要發展,人們需要了解未知。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認為,預防「信息繭房」,一方面要提升用戶洞察技術,使算法更聰明、更能完整準確測度到人們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打破「信息繭房」的自覺意識,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網絡素養,自覺融進大社會的資訊。

「對此,出路只能是算法的人性化。」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劉德寰認為。

從市場角度看,平臺不會刻意窄化用戶興趣;出於對用戶價值的挖掘與利益的獲取,平臺也會不斷打破「信息繭房」。一些用戶洞察技術,已經將算法的計算範圍和測度指標擴大到人的社交圈。

記者從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快手會自動在全球尋找那些與你的偏好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者幫你探索,並使算法呈現一定隨機性。快手科技有限公司CEO宿華曾表示:「幫助用戶找內容的並非只是其偏好。算法其實與木匠的錘子類似,本質上是一個工具,要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算法。」

的確,作為媒體資訊平臺,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應對算法的「雙刃劍」――既要滿足用戶需求,也要引導受眾提高素養,而不是一味討好用戶。有關研究表明,算法正在不斷被優化、迭代,愈發多元化。智能算法如何進一步迭代?喻國明認為,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要升級算法型信息分發的控制變量;第二,要解決所謂對於需求本身的不斷逼近、詳盡與全面把握過程。不斷優化算法才能更好地為人服務。

「算法推薦也只能影響到分發機制,如果信息供給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那麼無論怎樣分發,都將產生『信息繭房』現象。應當及時調整生產內容與傳播策略,深入用戶研究,改變信息供給不平衡。」彭蘭認為。

對「信息繭房」的探討也提醒我們,在對世界與自我的探索上,每個人都需要有意識地自我檢視,主動作為,走出舒適區去擁抱陌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破繭而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予陽)

相關焦點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專家熱議算法推薦,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正在分享研究成果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在這過程中,「信息繭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導致了「信息繭房」現象的產生。對此與會專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 於德清: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2020年1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新京報聯合舉辦「智能算法的傳播邏輯和價值迭代」研討會,關注算法對媒體與傳播的影響。會上,新京報編委、評論部主編於德清認為,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無論是一言不合就「震驚」的譁眾取寵,還是非黑即白「南甜北鹹」的選邊站隊,共同的作用都是放大信息對人的影響。決定「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影響力度,信息的影響力度越大,「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也越大。當「算法推薦」的精確推送,疊加上網絡環境的「放大、突出」的效應後,網絡信息對人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批評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須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就事論事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德外薦讀
    ,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事實證明,算法並沒有導致信息繭房,而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個體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 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初是在桑斯坦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意指在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像蠶繭一般桎梏於「繭房」中。信息繭房既包括算法推薦造成的繭房,也包括用戶的自身選擇將自我陷入繭房之中。
  • 「信息繭房」長期存在,平臺算法的優化只能起到平衡效果
    Facebook「信息繭房」的形成因素眾多,包括用戶主動尋找消費內容、群組內分享的內容等等,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Facebook的算法機制。但Facebook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儘管其在算法、用戶和社群方面進行了調整,包括嚴格管理群組內的極端言論、種族歧視等方面的言論,但它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並表明這一系列政策變化是基於美國社會層面的問題,而非針對信息繭房。
  • 「屏聯網」興起,酷開系統8「無界空間」打破你的「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效應。一句話概括就是「信息繭房現象其實是一種信息偏食造成的視野局限現象。」像酷開網絡這類內容服務平臺,乍一看好像正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其實不然,在商業角度而言,沒有平臺願意看到「信息繭房」出現,因為出於對用戶價值的挖掘與利益的獲取,平臺也需要不斷打破「信息繭房」。
  • 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 北京日報: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北京日報「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北京日報: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雖然學界對「信息繭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爭議,但不可否認,資訊獲取「越私人訂製越封閉狹隘」的現象確實相當普遍。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厲業強【內容提要】網絡傳播時代,人工智慧算法推送機制進入了新聞傳播行業,算法推送具有本身的優越性,能夠在大數據時代,對內容做出高效的分析推送。但現如今的人工智慧算法依然無法判斷新聞價值,因此同質化內容的重複推送,加強了「信息繭房」效應。本文通過分析「信息繭房」與算法推送,提出「信息繭房」的多點危害,並對其做出了對策分析。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喻國明 方可人: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摘要: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隨著算法推薦的流行,算法導致「信息繭房」的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信息繭房」還不是一個清晰和準確的界定,這極大地影響了對「信息繭房」的認知與觀測,也曲解了算法與「繭房」的關係。
  • 北京日報評論: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雖然學界對「信息繭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爭議,但不可否認,資訊獲取「越私人訂製越封閉狹隘」的現象確實相當普遍。置身海量資訊時代,大多數人已習慣從App中接收推送、獲取信息,但長期沉溺於單一信道中「看我想看,聽我想聽」,在不斷重複和自我認證中強化固有喜好和偏見,不只再難接受異質信息與觀點,甚至會加速群體極化、蠶食社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