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傲慢使人無法愛我,偏見使我無法愛別人。」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中,疫情每天都在奪走人們的寶貴生命,我們不能再浪費任何時間傳播偏見。偏見是如何造成的?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
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算法是把「雙刃劍」
新媒體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推薦算法以及精準用戶畫像,可以根據用戶的興趣、位置等多個維度進行個性化推薦,使新聞、信息的獲取方式從主動搜索轉為個性化分發,提昇平臺商業變現的能力。這種「信息找人」的內容分發方式一經問世就受到受眾青睞。每個人都好比擁有了量身定製的一份個人日報,實現「看我想看,聽我想聽」。而從個人日報也能部分得出受眾的個人畫像:你讀到了什麼內容,就說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事實果真如此嗎?
只要用戶感興趣就源源不斷推薦,以此增加用戶黏性,久而久之,用戶信息接受維度變窄,知識獲取單一,一不小心就會卷進垃圾信息的漩渦。如果我們的資訊消費長期處於這種算法的「控制」之下,就容易發生傳播學上的「信息繭房」效應。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指在信息傳播中,受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久而久之,會在不知不覺中作繭自縛。身處「信息繭房」的人,會沉浸在自己認知的世界裡,對其他領域越來越陌生。這一傳播學上的現象,在如今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中尤為明顯。
事實上,「聰明算法」還遠沒有聰明到可以真實、系統洞察用戶需求的程度。而且,算法是一把「雙刃劍」,在提供你感興趣信息的同時,也會使你失去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有研究表明,「信息繭房」的危害不止於此:長期生活其中,容易使人失去對整體真實社會圖景的把握,看不到也聽不進不同意見,甚至產生極端的思想和行為;也容易導致社會黏性的喪失,群體之間往往彼此漠不關心,無法分享,也難以產生共識。「不想要的」報導也許令你不快,但你至少可以知道發生了什麼。
「信息繭房現象其實是一種信息偏食造成的視野局限現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彭蘭解釋,在當前信息環境中,我們主要是通過社交媒體、自己構建的信息網絡和公共性信息平臺獲取信息。而個人性格特點、信息獲取路徑中獲得的滿足感、平臺設計以及算法等,都有可能帶來信息路徑的固化,從而強化信息的偏食。
「破繭而出」要主動作為
社會要發展,人們需要了解未知。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喻國明認為,預防「信息繭房」,一方面要提升用戶洞察技術,使算法更聰明、更能完整準確測度到人們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有打破「信息繭房」的自覺意識,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網絡素養,自覺融進大社會的資訊。
「對此,出路只能是算法的人性化。」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劉德寰認為。
從市場角度看,平臺不會刻意窄化用戶興趣;出於對用戶價值的挖掘與利益的獲取,平臺也會不斷打破「信息繭房」。一些用戶洞察技術,已經將算法的計算範圍和測度指標擴大到人的社交圈。
記者從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快手會自動在全球尋找那些與你的偏好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者幫你探索,並使算法呈現一定隨機性。快手科技有限公司CEO宿華曾表示:「幫助用戶找內容的並非只是其偏好。算法其實與木匠的錘子類似,本質上是一個工具,要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算法。」
的確,作為媒體資訊平臺,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應對算法的「雙刃劍」――既要滿足用戶需求,也要引導受眾提高素養,而不是一味討好用戶。有關研究表明,算法正在不斷被優化、迭代,愈發多元化。智能算法如何進一步迭代?喻國明認為,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要升級算法型信息分發的控制變量;第二,要解決所謂對於需求本身的不斷逼近、詳盡與全面把握過程。不斷優化算法才能更好地為人服務。
「算法推薦也只能影響到分發機制,如果信息供給本身就是不平衡的,那麼無論怎樣分發,都將產生『信息繭房』現象。應當及時調整生產內容與傳播策略,深入用戶研究,改變信息供給不平衡。」彭蘭認為。
對「信息繭房」的探討也提醒我們,在對世界與自我的探索上,每個人都需要有意識地自我檢視,主動作為,走出舒適區去擁抱陌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破繭而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