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2020-12-04 中國青年報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

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對個人而言,「信息繭房」的形成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大原因,自然是個人對信息的主觀偏好,而第二大原因,便是每個人身邊的「社交圈」。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賽博空間,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與意氣相投的人親近,而對「三觀不合」者敬而遠之。這種幾乎鐫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社交偏好,將觀念不同的人群劃分成了相對隔離的「同溫層」。

每當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時,最本能的反應就是以身邊的人為標尺,衡量自己的觀念與行為。然而,社交「同溫層」的存在,很有可能讓這種衡量變為無效的衡量,從而阻斷個人的反思進程。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常常會在不確定該如何作出判斷時聽取身邊人的意見。但在「同溫層」的影響下,我們能聽取意見的對象,很難說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旁觀者」。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看待問題的角度,很可能與發問者高度一致。與「同溫層」溝通,就像是和鏡子裡的自己對話。

最近幾年,有個頗為流行的概念,叫做「走出舒適圈」。之所以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長期待在「舒適圈」內,很容易讓人變得遲鈍懶散。「走出舒適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頗難,既需要拿出十足的毅力,也需要一點面對風險與不適的勇氣。社交「同溫層」就像是信息獲取的「舒適圈」,要走出這個「舒適圈」,同樣十分不易。

社交媒體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關鍵原因之一,便在於其運行邏輯與人類的偏好高度符合。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既可以自由挑選關注的對象,也可以與現實中的朋友深入交流。這種「舒適感」是社交網絡俘獲用戶放心的秘訣。然而,除非剝離社交媒體的「社交」要素,否則人們註定不可能打破「信息繭房」。

有人或許會說:可以在社交媒體上主動挑選一些意見相左的人關注。但是,這種「反人性」的操作終究難以持久。畢竟,關注與拉黑的按鈕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當用戶接收不合心意的信息,很難僅憑自制力壓下「眼不見心不煩」的衝動。用戶眼裡的「不同意見」,只能給人提供「兼聽則明」的幻覺,而並不能讓人聽進多少真正的逆耳忠言。

有人說:這是一個屬於社交媒體的時代。從網際網路用戶的流動趨勢上看,這句話確實不假。但是,倘若說社交媒體可以就此取代專業機構媒體,我卻萬萬不能同意。把獲取信息的重任全部託付給社交媒體,無異於張開雙臂擁抱「信息繭房」的到來。只有加強媒介素養,學會通過公共媒體獲取信息,才不至於在自以為開放的「鏡中世界」越陷越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近年來與此有關的討論備受關注,不少網友對被算法裹挾的現狀十分焦慮卻又無可奈何。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日前發布《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顯示,在有關「智媒風險」的調查中,「信息繭房」效應最受關注。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批評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須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就事論事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摘要】近年來,網絡媒體為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持續向用戶提供定製化、精準化服務,最大限度迎合用戶需求,卻無意間加速了「信息繭房」效應形成,對用戶、社會等造成一定危害。應當加強媒體行業自律和監管、優化信息推薦機制、提升用戶媒介素養,逐步幫助用戶走出「繭房」,促進多元化、全面化、綜合性發展。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 鄭渝川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 知行錄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 專家熱議算法推薦,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正在分享研究成果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在這過程中,「信息繭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導致了「信息繭房」現象的產生。對此與會專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因為在網絡這海量的數據中,只有足夠「放大、突出」,才能讓你從無數的同質化信息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得用戶的關注。比如多數人深惡痛絕的「標題黨」與「節奏黨」,正是「放大、突出」最為典型的代表。無論是一言不合就「震驚」的譁眾取寵,還是非黑即白「南甜北鹹」的選邊站隊,共同的作用都是放大信息對人的影響。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屏聯網」興起,酷開系統8「無界空間」打破你的「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效應。「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指在信息傳播中,受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久而久之,會在不知不覺中作繭自縛。身處「信息繭房」的人,會沉浸在自己認知的世界裡,對其他領域越來越陌生。這一傳播學上的現象,在如今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中尤為明顯。
  • 於德清: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會上,新京報編委、評論部主編於德清認為,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於德清表示,「信息繭房」現象確實存在,它是個人閱讀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種反映。這種現象無論是在傳統紙媒或門戶網站時代,都是有可能存在的,並非是智能算法崛起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才有的問題。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初是在桑斯坦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意指在信息傳播中,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像蠶繭一般桎梏於「繭房」中。信息繭房既包括算法推薦造成的繭房,也包括用戶的自身選擇將自我陷入繭房之中。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有學者認為,這是眾多的網民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致,我認為,此說不無道理。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多元化決定了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是社會群體間難以達成共識的根本原因,但從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至少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置身於海量信息的時代,很多人已習慣於從朋友圈、微信群等自媒體獲取信息,一味地「看我想看的,聽我想聽的,轉我想轉的」,在不斷重複和自我認證中強化了個體的喜好和偏見,不僅再也難以接受主流媒體的信息和觀點,甚至加速了群體極化、蠶食了社會共識。
  • 北京日報: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北京日報「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北京日報: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雖然學界對「信息繭房」的概念和危害仍存爭議,但不可否認,資訊獲取「越私人訂製越封閉狹隘」的現象確實相當普遍。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專訪金燦榮:臺灣年輕人要走出「信息繭房」,抓住大陸機會
    澎湃新聞:近年來,臺灣各方面也都面臨挑戰,你認為臺灣如何才能走出困局?金燦榮:憑藉臺灣自身已經沒有能力走出困局的,只有兩岸和平統一,讓臺灣順利搭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便車,才是最佳選擇。全球化意味著機遇多,但競爭壓力也很大,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抓住機遇,當前全球化所面臨的困境也擺在了眼前,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兩岸青年只要有心,通過民間團體和個人努力,正常交流還是能保持。澎湃新聞:如果給臺灣年輕人一些建議,你會建議他們如何選擇自己的未來和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