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
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對個人而言,「信息繭房」的形成主要有兩大原因,第一大原因,自然是個人對信息的主觀偏好,而第二大原因,便是每個人身邊的「社交圈」。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論是在現實世界還是賽博空間,人們總會有意無意地與意氣相投的人親近,而對「三觀不合」者敬而遠之。這種幾乎鐫刻在人類基因裡的社交偏好,將觀念不同的人群劃分成了相對隔離的「同溫層」。
每當我們產生自我懷疑時,最本能的反應就是以身邊的人為標尺,衡量自己的觀念與行為。然而,社交「同溫層」的存在,很有可能讓這種衡量變為無效的衡量,從而阻斷個人的反思進程。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常常會在不確定該如何作出判斷時聽取身邊人的意見。但在「同溫層」的影響下,我們能聽取意見的對象,很難說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旁觀者」。他們的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看待問題的角度,很可能與發問者高度一致。與「同溫層」溝通,就像是和鏡子裡的自己對話。
最近幾年,有個頗為流行的概念,叫做「走出舒適圈」。之所以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最大的原因就在於:長期待在「舒適圈」內,很容易讓人變得遲鈍懶散。「走出舒適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頗難,既需要拿出十足的毅力,也需要一點面對風險與不適的勇氣。社交「同溫層」就像是信息獲取的「舒適圈」,要走出這個「舒適圈」,同樣十分不易。
社交媒體之所以能夠在世界各國大行其道,關鍵原因之一,便在於其運行邏輯與人類的偏好高度符合。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既可以自由挑選關注的對象,也可以與現實中的朋友深入交流。這種「舒適感」是社交網絡俘獲用戶放心的秘訣。然而,除非剝離社交媒體的「社交」要素,否則人們註定不可能打破「信息繭房」。
有人或許會說:可以在社交媒體上主動挑選一些意見相左的人關注。但是,這種「反人性」的操作終究難以持久。畢竟,關注與拉黑的按鈕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當用戶接收不合心意的信息,很難僅憑自制力壓下「眼不見心不煩」的衝動。用戶眼裡的「不同意見」,只能給人提供「兼聽則明」的幻覺,而並不能讓人聽進多少真正的逆耳忠言。
有人說:這是一個屬於社交媒體的時代。從網際網路用戶的流動趨勢上看,這句話確實不假。但是,倘若說社交媒體可以就此取代專業機構媒體,我卻萬萬不能同意。把獲取信息的重任全部託付給社交媒體,無異於張開雙臂擁抱「信息繭房」的到來。只有加強媒介素養,學會通過公共媒體獲取信息,才不至於在自以為開放的「鏡中世界」越陷越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