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錄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2020-11-08 梅州日報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網際網路新聞平臺、社交網絡平臺向用戶推送相關性強、同質度高的信息,目的是增強用戶黏性,延長用戶瀏覽、吸引用戶進一步互動參與,通過佔用用戶的注意力以通過廣告、商務等方式變現。這種做法最初源於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建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在1994年的設想,因為在電視時代,用戶、觀眾、讀者已經面臨知識爆炸、信息過載的難題。所以,尼葛洛龐帝希望通過技術,實現智能化、個性化、嵌入式的過濾,解決過載問題。

尼葛洛龐帝的設想不能說是錯的。尼葛洛龐帝設想提出的背景是電視時代,針對電視頻道過多(美國當時的都市電視頻道超過500個),所以進行必要的過濾,為用戶服務,是必要的。

但我們現在面臨的平臺大量推送同質信息的現象,已經大大有悖於尼葛洛龐帝的設想場景。網際網路新聞平臺、社交網絡平臺會基於用戶興趣、用戶其他信息所顯現的用戶身份等關鍵信息進行用戶識別和「畫像」。這些平臺的共同特徵是泛娛樂化,儘可能避免嚴肅主題和內容,這本身就大大縮小了用戶所可能獲得的有價值信息的方向。尤其是對於青少年用戶來說,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獲取的信息,難以避免膚淺甚至錯漏百出。

網際網路平臺,無論是騰訊、阿里、頭條,還是谷歌、蘋果等,近年來在平臺戰略的指引下儘可能豐富各種各樣的內容服務、商業應用接口。這意味著,只有擴大流量,才能讓每家平臺下轄的內容服務、商業應用獲益,平臺經濟才能有效運轉。

所以,平臺變得越來越不敢「冒犯」用戶,不會在既有的用戶識別、「畫像」之外冒險向用戶推薦興趣之外甚至可能引發用戶反感、牴觸的信息內容,但這本身卻可能構成信息內容傳播的導向失衡、走偏。舉例來說,某些用戶是明星藝人A的粉絲,平臺通過識別這項關鍵特徵會陸續推薦A有關的最新動態、商業活動以及廣告內容。即便A捲入極具爭議的事件,在向A的粉絲用戶進行推送相關信息時,平臺算法會儘可能過濾掉引發粉絲用戶反感的內容。近年來,少數明星藝人的粉絲特別是青少年低齡粉絲頻頻在公共輿論場引發激烈罵戰,與有關平臺的失衡性推送難脫干係。

有專家提出,監管部門需制定具體要求,使企業把公共價值觀導向的責任落實落深,將正面價值取向作為關鍵標籤納入產品設計之中。事實上,在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監管部門已經意識到,網際網路網站、社交平臺並不僅僅是渠道,更扮演著數字時代的媒體角色,有必要依照更高的編輯和監管要求進行運作。

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監管部門作用很關鍵。監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的行業組織,對主流的網際網路內容平臺的算法推送進行常態化的實時監管審核,並進行事後績效評估,推動相關平臺企業真正意義上做到履行法律、社會和技術倫理責任,把好關口。不僅如此,監管部門還要鼓勵平臺企業改進算法,在推送中不僅要依照「用戶畫像」進行相關性推送,也要開展延伸推薦,通過鼓勵自媒體、機構用戶創作高品質嚴肅題材內容,並加大推送比例等方式,讓用戶尤其是青少年能夠獲得更高質量、更多類別的推送信息,走出「信息繭房」。


撰文: 鄭渝川

編輯:朱綺輝

相關焦點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 鄭渝川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 別讓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 幫青少年衝破「信息繭房」,需要共同擔當和作為
    「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來自近日《半月談》的報導顯示,一些網際網路平臺正在通過算法,一味迎合青少年的偏好,向他們「投餵」大量無營養、高相似度的內容,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近年來與此有關的討論備受關注,不少網友對被算法裹挾的現狀十分焦慮卻又無可奈何。浙江大學融媒體研究中心日前發布《2020中國智能媒體使用研究報告》顯示,在有關「智媒風險」的調查中,「信息繭房」效應最受關注。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批評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須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就事論事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摘要】近年來,網絡媒體為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持續向用戶提供定製化、精準化服務,最大限度迎合用戶需求,卻無意間加速了「信息繭房」效應形成,對用戶、社會等造成一定危害。應當加強媒體行業自律和監管、優化信息推薦機制、提升用戶媒介素養,逐步幫助用戶走出「繭房」,促進多元化、全面化、綜合性發展。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網際網路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算法」和「自我選擇」卻在編織一個個信息繭房。」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圖/視覺中國算法推薦,即利用算法和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以實現信息的個性化精準推送,目前在購物、社交、短視頻、新聞分發等領域均已廣泛實踐。
  •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讓部分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投其所好的定向推送:愛看什麼就送足餵飽「原本把手機留給孩子是想方便聯繫、開闊孩子視野,沒想到她沉迷於刷短視頻。」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偏見是如何造成的?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全球45億網際網路用戶,警惕「信息繭房」效應讓你成為井底之蛙
    「信息繭房」效應,用喜好捆綁你淘寶購物時,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體驗,你瀏覽過的某類商品,會神奇的出現在首頁推薦。如果你在淘寶上挑選高跟鞋,頁面上會見縫插針的出現各種高跟鞋。似乎很懂你的喜好,其實是誘惑你買買買,最好把喜歡的全都買下。這是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幾乎在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存在。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網際網路如今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但令我憂慮的是,開放的網絡儘管讓人們享受著彼此間無限接近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一、信息繭房:並非新問題 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個概念來自美國學者桑斯坦,他在《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指出,信息繭房意味著,我們只聽我們選擇和愉悅我們的東西。[1]而他提出這一問題的主要背景,是數字時代的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逐步興起。
  • 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算法不應該追隨用戶的本能喜好
    現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變得多樣,以前的獨輪行走變成了現在的書本+網際網路兩條腿走路。面對深不見底的網際網路,我們每一個用戶都成為了渺小的「螞蟻」,住著網際網路為我們搭建的信息繭房,樂在其中。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記者 葉子遒)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出臺《規定》,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規定》還要求,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優化信息推薦機制。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活在信息繭房的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實的嘛?
    專業術語稱這種現象為「信息繭房」這個理論由美國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一書中提出的,指的是:信息體系個人化所導致的信息封閉的後果。主觀原因是我們已經習慣被動吸收信息,產生了思維上的惰性。客觀原因是網際網路發展,算法推薦智能化。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野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技術出現後,「信息繭房」擔憂隨之而來,再加上今年高考作文題的「加持」,更是讓「信息繭房」這一概念被更多人熟知。如果說前幾年學界還在討論如何幫助用戶突破「信息繭房」的話,那最近的風景可能就有些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