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5億網際網路用戶,警惕「信息繭房」效應讓你成為井底之蛙

2020-08-29 閃亮少女許小暖

前言:

Facebook 每天產生 4PB 的數據,包含 100 億條消息、3.5 億張照片和 1 億小時的視頻瀏覽。據 Smart Insight 統計,目前,全球每天有 多達 35 億次搜索來自 Google,相當於每秒 4 萬多次搜索。而在中國,百度更是面對著每天 60 億次左右的搜索請求。

我們從網絡上獲得的信息,不完全是我們自由搜索的結果,是算法這個「中介」篩選後的結果。這位中介在虛擬世界為每個人構建了一所「信息繭房」。

一. 「信息繭房」效應,用喜好捆綁你

淘寶購物時,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體驗,你瀏覽過的某類商品,會神奇的出現在首頁推薦。如果你在淘寶上挑選高跟鞋,頁面上會見縫插針的出現各種高跟鞋。似乎很懂你的喜好,其實是誘惑你買買買,最好把喜歡的全都買下。

這是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幾乎在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存在。我本人喜歡雲吸貓、雲吸狗,在微博上關注了幾個萌寵博主,平時刷到特別可愛的小動物,我會點讚收藏轉發三連擊。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被相似的內容包圍,其他資訊越來越少出現,好像被人藏起來了。為了取悅用戶,讓他沉浸偏愛的內容而屏蔽其他,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圓桌跨越派》

我們搜索感興趣的信息,享受被滿足的愉悅感,推薦算法很樂意幫用戶維持這種爽感。不知不覺中,我們被限制在同質化的內容裡。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如此相似,好像處在楚門的世界,你意識到束縛感卻很難跳出去。即便跳出去了,也會立刻進入另一個同質化的空間裡。這就是「信息繭房」效應。

信息繭房的概念出自一本書,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所著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桑斯坦指出,人們的信息需求不是全方位的,大家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比如,微博平臺的信息量很大,但是用戶所看到的,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過濾和選擇的內容。他們通過看自己感興趣的消息,以保持心理舒適區。而算法也「推波助瀾」推薦此類信息,幫助用戶維持舒適。於是,用戶只能蜷縮在信息繭房之中,很難觸及更多元的內容。

二. 信息繭房,讓你沉迷愉悅無法自拔

有一位網際網路意見領袖說過,每一天,中文網際網路都在生產每個人窮極一生都看不完的內容。偏偏再沒有人能幫我們分辨、過濾和挑選,然後告訴我們什麼是好內容。

了解信息繭房的成因和危害,幫助我們在享受信息便利時,保持警覺和抽離的狀態,不被信息繭房裹挾,做處於信息洪流而不盲不亂。

01.購物平臺的消費陷阱

信息「中介」,也就是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基於大數據算法技術,是淘寶在2013年提出的新排名算法。它的運作原理很簡單,你在淘寶上的訪問記錄,如瀏覽、收藏、加購、購買、分享等操作,經過分析,描繪出精準的客戶畫像,給你打上一個標籤,以便分類處理。

每一個消費者在平臺的資料庫裡,都是一份多維屬性的數字,年齡、性別、喜好、收入、決策習慣、家庭關係等等。我們被拆解為各個維度的數據,以便平臺輸出精準流量,推送最適合我們的商品,提高轉化率。

不得不說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很成功。用戶體驗網絡購物時,會產生「哇!都是我喜歡的,都是我需要的」的滿足感,並充分享受購物的愉悅。巧的是,這個時代強調獨立意識覺醒,取悅自己就顯得很重要。於是,很多消費者有了「喜歡就要擁有,管它有沒有用」的非理智消費觀。讓人不得不懷疑,這類觀念是資本力量輸出的消費主義陷阱。

推薦算法導致很多不理智的消費行為,因為喜歡不等同於需要,把不需要的東西買回來擱置,是一種資源浪費。我身邊有很多女同事喜歡網購,她們享受下單和收快遞、拆快遞的快樂,有時候卻不享受商品的本身,買完衣服直接扔到衣櫃裡,壓箱底的時候發現標籤都還沒拆。

02.信息平臺,用同質化信息打造心理舒適區

現在的年輕現代人之所以習慣熬夜晚睡,是因為玩手機使人快樂,且樂此不疲。刷短視頻、參與吃瓜盛宴、刷娛樂愛八卦,幾乎會讓人忘記時間的存在。

《2019全球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行為圖鑑》報告顯示,全球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5.4小時。視頻領域,全球用戶日均花費超過90min瀏覽視頻。社交領域,全球用戶日均打開 29.4頻次,在社交軟體上日均花費85.6min。遊戲領域,全球用戶日均使用遊戲APP時長95.6min,日均打開18.3頻次。

①賺取時間和注意力的把戲

全球有45.4億聯網用戶,網絡平臺之間競爭激烈。為了爭奪用戶和注意力,平臺精心設計讓用戶愉悅的推送機制。你所偏愛的,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呈現給你。你喜歡甜食,平臺就拿甜食餵飽,它不負責吃甜食對健康的影響。

用戶基數和停留時間,直接決定平臺收益,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就是平臺的生產力。流量為王的時代,平臺想盡一切辦法榨取用戶的注意力。利用偏好製造爽感,讓你沉溺愉悅,無法自拔。

②「你永遠正確」的假象

在網絡平臺,我們關注領域意見領袖,自由發表言論,點讚認可的看法,駁斥對立觀點,建立了一個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王國。加之推薦算法的技術支持,吸引力法則巧妙作用,把相似的觀點和看法呈現給你。於是,你被相似的價值觀包圍,沒有反對的聲音,你會以為「我永遠正確」。

人一旦意識到自己正確,就會停止思考和進步,如同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視野逐漸變窄,見識越來越淺薄。於是,自己的認知就很難得到升級,而且容易失去理解與共情的能力。

③脆弱的網際網路語境

以前人們通過報紙和廣播了解大小時事,做新聞的人把事件調查清楚後,客觀呈現。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很多資訊平臺的熱搜榜每分鐘更新熱點。平臺之間競爭激烈,紛紛爭搶首發。但求速度,不論真相。

謠言、反轉、喧譁、崩塌、洗白,接近真相的過程那麼曲折,一層一層剝開洋蔥。每一次故事反轉都會把看客的情緒掀到新高潮。10·28重慶萬州區公交墜江事故,輿情好幾次發酵,四天後,黑匣子的視頻監控給出真相。

資訊平臺深諳情緒的力量,善於通過觸發情緒獲取更多注意力,形成了脆弱糟糕的網際網路語境。資訊不代表真相,不要參與無關事實真相的情緒喧譁。

三、破繭出圈兩把刀:質疑真實和多維思考

1.篩選真實、可靠的信息源

我們習慣了無條件接收一切推送到眼前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去解構、分析和內化,卻很少去思考眼前信息的正確性。

同濟大學教授柳珊指出,獲得真相的途徑,其一是足夠可信的信息源,其次是長期積累的人際傳播。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言權,而話語權屬於擁有流量的一方。有些平臺或自媒體人,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製造毫無營養的快餐式信息。警惕垃圾信息的誤導,給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喝粥養胃是真的嗎?轉基因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堅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這些問題在媒體文章、公眾號、搜搜網站等渠道有各種各樣的解讀。要學會分辨網絡信息,尋找選擇能夠用數據客觀分析問題、不帶個人情感色彩的專業信息源。改善獲得信息的渠道,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也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

2. 建立信息「不信任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接受網絡信息時,同樣應抱著同樣的質疑態度。垃圾信息爆炸式呈現在網絡上。當一個人不加以辨別輸入垃圾,經過消化吸收,必然輸出垃圾思考,做出垃圾行為。

曾經有個10萬轉發量的文章,說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是情商。真的是這樣嗎,董明珠的性格算是人們所說的「低智商」吧,但她的「任性」卻能帶領格力,成為全球第一。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思維模型、情商等等,之類的觀點被廣泛傳播。

事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環境和個體相互塑造而導致的結果。這個結果有多少偶然和必然,沒有人能說清楚。培養質疑的習慣,把不信任感當作種武器,幫助我們不斷地質疑、否定、跳出圈子,同時對某種大局保持清醒和自信,才能更加接近真相。

3. 建立多維思考體系

有時候,我們贊同一個觀點,經過一段時間有了新的思考,推翻了之前的觀點。否定自己,重構思想是一種進步。然後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快速瀏覽碎片化信息,無暇反芻。盲目接受信息,因為你暫時還不具備思辨能力。

查理芒格這樣說思維,對手裡拿著錘子的人來說,看什麼都像釘子。大多數人試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而其思維往只來自某一專業學科。但你必須要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才能洞察問題本質。


如果了解消費心理學,你就能識破消費主義的陷阱,就不會輕易被絢麗的廣告欺騙。如果明白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的結果,就不會把成功歸因於努力奮鬥、情商等單一因素。當你幻想一夫多妻制,了解一下「二八理論」,會發現一夫一妻制是自己如此有利。

通過學習和積累,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遇到問題時,就能擁有多維思考視角。當別人只能看到一條信息的表面時,你卻可以看到A面、B面、C面,D面。保持清醒的思考,培養思辨能力,洞悉問題本質。

總結

網絡資訊時代,社交媒體非但沒有拓寬我們交流的範圍,沒有加深我們的理解,反而強化形成信息繭房,阻礙認知升級,讓人們不斷重複昨天的自己。警覺信息繭房的麻痺作用,它屏蔽了新鮮的見識,讓人的視野狹隘,思維懶惰。善用「質疑和思考」兩把刀破繭出圈,走出繭房心理舒適區,擁抱更多雲的時間。不管信息多麼觸手可及,我們都需要保持飢餓,保持愚蠢

相關焦點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對於「信息繭房」效應應當認真分析,破解「信息繭房」效應對社會和用戶等的不良影響,推動多元化、全面化、綜合性發展。「信息繭房」效應容易局限個人視野、加重群體極化、淡化社會黏性,存在一定危害與不良影響局限個人視野。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但現如今的人工智慧算法依然無法判斷新聞價值,因此同質化內容的重複推送,加強了「信息繭房」效應。本文通過分析「信息繭房」與算法推送,提出「信息繭房」的多點危害,並對其做出了對策分析。他以「個人日報」來形容網際網路用戶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並對其他內容無視甚至排斥,進而長期形成「信息繭房」。①桑斯坦認為,由於「信息繭房」效應的存在,人們只會關注自己所感興趣的意見或與自己看法相似的人群,聽取符合自己觀點的意見,形成 「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s)。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網際網路如今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娛樂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但令我憂慮的是,開放的網絡儘管讓人們享受著彼此間無限接近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網際網路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算法」和「自我選擇」卻在編織一個個信息繭房。」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圖/視覺中國算法推薦,即利用算法和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以實現信息的個性化精準推送,目前在購物、社交、短視頻、新聞分發等領域均已廣泛實踐。
  • 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算法不應該追隨用戶的本能喜好
    現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變得多樣,以前的獨輪行走變成了現在的書本+網際網路兩條腿走路。面對深不見底的網際網路,我們每一個用戶都成為了渺小的「螞蟻」,住著網際網路為我們搭建的信息繭房,樂在其中。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它指的是人們的信息選擇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傾向所引導,從而將自身束縛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久而久之,用戶會因為自身偏好及個性化推送而接受不到其他信息,只能被動接觸到同質化的信息。通過這些被量化後的數據,「算法推薦」能描繪精確的用戶畫像,從而向個體推送其最有可能感興趣的話題。網際網路環境的另一個特點是將內容「放大、突出」。因為在網絡這海量的數據中,只有足夠「放大、突出」,才能讓你從無數的同質化信息中脫穎而出,從而獲得用戶的關注。比如多數人深惡痛絕的「標題黨」與「節奏黨」,正是「放大、突出」最為典型的代表。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事實證明,「信息繭房」是個體、社會、場景與技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算法既不是「信息繭房」形成前的必要條件,也不在「繭房」生成後起到增效。實際上,隨著算法與人的深度融合,可信任算法正在「信息繭房」的消解上發揮重要功能。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來源:新浪科技新技術應用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使得個性化服務成為可能,然而個性化服務在提供便利,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容易引發「信息繭房」效應,帶來負面影響。「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中,疫情每天都在奪走人們的寶貴生命,我們不能再浪費任何時間傳播偏見。偏見是如何造成的?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幫青少年衝破「信息繭房」,需要共同擔當和作為
    「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來自近日《半月談》的報導顯示,一些網際網路平臺正在通過算法,一味迎合青少年的偏好,向他們「投餵」大量無營養、高相似度的內容,讓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過濾氣泡」概念最早由網際網路活動家帕裡澤(Pariser)2011年在其著作《過濾氣泡:網際網路沒有告訴你的事》(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中提出。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網絡時代的「井底之蛙」
    我們都以為,網絡時代最大改革就是:消除信息的不對稱,讓世界沒有了信息差。可現實中的實際情況是:對於不少人而言,網絡反而加深了信息的不對稱,人們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形成信息繭房,而且還以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其實那只是你一直在看、或者只是你想看到的那部分世界而已。。。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 鄭渝川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 結合現實談談你對「信息繭房」的理解|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
    通過對網際網路環境中人們信息選擇方式的考察,他認為人們在網際網路中對信息的選擇是不全面的,人們通常偏向於選擇接觸自己感興趣或者更了解的領域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諸多領域,從而將自己的生活禁錮在一個蠶繭般的「繭房」中。如今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正讓「信息繭房」變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與堅固,我們有必要意識到用戶在利用新媒體獲取自己的信息時,往往沉浸在各自的「信息舒適區」難以自拔,故步自封。
  • 以開放思維破除商會運營中的「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生活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之下,通過網絡檢索就能獲取我們想要的信息,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以為自己實現了信息自由,實則是走向了意圖的彼端,讓自己的生活呈現出一種定式化、程序化的發展趨勢,因為現在手機客戶端平臺會採集用戶的行為數據,通過數據採集為用戶推送可能感興趣的信息,形成信息閉環,這就進一步強化了人們「信息繭房」的局限性。
  • 知行錄 | 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網際網路「信息繭房」?
    近日,各地不少受訪者反映,孩子在看新聞客戶端、刷社交媒體時,一些平臺的定向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核實內容多」的「三多」現象。專家指出,網際網路算法支配的內容生產體系是產生讓孩子沉迷其中的「信息繭房」的根源。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9月23日,百度發布創業20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李彥宏表示,現在的算法試圖取悅用戶,算法的好壞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用戶花了多長時間來消費內容、他第二天再回來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優化這些東西。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德外薦讀
    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對傳統媒體等非算法型信源的信任程度還有所提升,反倒是收入和學歷等社會性差異導致的信息鴻溝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