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Facebook 每天產生 4PB 的數據,包含 100 億條消息、3.5 億張照片和 1 億小時的視頻瀏覽。據 Smart Insight 統計,目前,全球每天有 多達 35 億次搜索來自 Google,相當於每秒 4 萬多次搜索。而在中國,百度更是面對著每天 60 億次左右的搜索請求。
我們從網絡上獲得的信息,不完全是我們自由搜索的結果,是算法這個「中介」篩選後的結果。這位中介在虛擬世界為每個人構建了一所「信息繭房」。
淘寶購物時,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體驗,你瀏覽過的某類商品,會神奇的出現在首頁推薦。如果你在淘寶上挑選高跟鞋,頁面上會見縫插針的出現各種高跟鞋。似乎很懂你的喜好,其實是誘惑你買買買,最好把喜歡的全都買下。
這是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幾乎在所有網際網路平臺都存在。我本人喜歡雲吸貓、雲吸狗,在微博上關注了幾個萌寵博主,平時刷到特別可愛的小動物,我會點讚收藏轉發三連擊。
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被相似的內容包圍,其他資訊越來越少出現,好像被人藏起來了。為了取悅用戶,讓他沉浸偏愛的內容而屏蔽其他,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圓桌跨越派》
我們搜索感興趣的信息,享受被滿足的愉悅感,推薦算法很樂意幫用戶維持這種爽感。不知不覺中,我們被限制在同質化的內容裡。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如此相似,好像處在「楚門的世界」,你意識到束縛感卻很難跳出去。即便跳出去了,也會立刻進入另一個同質化的空間裡。這就是「信息繭房」效應。
信息繭房的概念出自一本書,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凱斯·桑斯坦所著的《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桑斯坦指出,人們的信息需求不是全方位的,大家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比如,微博平臺的信息量很大,但是用戶所看到的,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過濾和選擇的內容。他們通過看自己感興趣的消息,以保持心理舒適區。而算法也「推波助瀾」推薦此類信息,幫助用戶維持舒適。於是,用戶只能蜷縮在信息繭房之中,很難觸及更多元的內容。
有一位網際網路意見領袖說過,每一天,中文網際網路都在生產每個人窮極一生都看不完的內容。偏偏再沒有人能幫我們分辨、過濾和挑選,然後告訴我們什麼是好內容。
了解信息繭房的成因和危害,幫助我們在享受信息便利時,保持警覺和抽離的狀態,不被信息繭房裹挾,做處於信息洪流而不盲不亂。
01.購物平臺的消費陷阱
信息「中介」,也就是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基於大數據算法技術,是淘寶在2013年提出的新排名算法。它的運作原理很簡單,你在淘寶上的訪問記錄,如瀏覽、收藏、加購、購買、分享等操作,經過分析,描繪出精準的客戶畫像,給你打上一個標籤,以便分類處理。
每一個消費者在平臺的資料庫裡,都是一份多維屬性的數字,年齡、性別、喜好、收入、決策習慣、家庭關係等等。我們被拆解為各個維度的數據,以便平臺輸出精準流量,推送最適合我們的商品,提高轉化率。
不得不說個性化的推薦機制很成功。用戶體驗網絡購物時,會產生「哇!都是我喜歡的,都是我需要的」的滿足感,並充分享受購物的愉悅。巧的是,這個時代強調獨立意識覺醒,取悅自己就顯得很重要。於是,很多消費者有了「喜歡就要擁有,管它有沒有用」的非理智消費觀。讓人不得不懷疑,這類觀念是資本力量輸出的消費主義陷阱。
推薦算法導致很多不理智的消費行為,因為喜歡不等同於需要,把不需要的東西買回來擱置,是一種資源浪費。我身邊有很多女同事喜歡網購,她們享受下單和收快遞、拆快遞的快樂,有時候卻不享受商品的本身,買完衣服直接扔到衣櫃裡,壓箱底的時候發現標籤都還沒拆。
02.信息平臺,用同質化信息打造心理舒適區
現在的年輕現代人之所以習慣熬夜晚睡,是因為玩手機使人快樂,且樂此不疲。刷短視頻、參與吃瓜盛宴、刷娛樂愛八卦,幾乎會讓人忘記時間的存在。
《2019全球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行為圖鑑》報告顯示,全球用戶平均每天使用智慧型手機5.4小時。視頻領域,全球用戶日均花費超過90min瀏覽視頻。社交領域,全球用戶日均打開 29.4頻次,在社交軟體上日均花費85.6min。遊戲領域,全球用戶日均使用遊戲APP時長95.6min,日均打開18.3頻次。
①賺取時間和注意力的把戲
全球有45.4億聯網用戶,網絡平臺之間競爭激烈。為了爭奪用戶和注意力,平臺精心設計讓用戶愉悅的推送機制。你所偏愛的,平臺通過算法推薦呈現給你。你喜歡甜食,平臺就拿甜食餵飽,它不負責吃甜食對健康的影響。
用戶基數和停留時間,直接決定平臺收益,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就是平臺的生產力。流量為王的時代,平臺想盡一切辦法榨取用戶的注意力。利用偏好製造爽感,讓你沉溺愉悅,無法自拔。
②「你永遠正確」的假象
在網絡平臺,我們關注領域意見領袖,自由發表言論,點讚認可的看法,駁斥對立觀點,建立了一個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王國。加之推薦算法的技術支持,吸引力法則巧妙作用,把相似的觀點和看法呈現給你。於是,你被相似的價值觀包圍,沒有反對的聲音,你會以為「我永遠正確」。
人一旦意識到自己正確,就會停止思考和進步,如同一隻坐井觀天的青蛙,視野逐漸變窄,見識越來越淺薄。於是,自己的認知就很難得到升級,而且容易失去理解與共情的能力。
③脆弱的網際網路語境
以前人們通過報紙和廣播了解大小時事,做新聞的人把事件調查清楚後,客觀呈現。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很多資訊平臺的熱搜榜每分鐘更新熱點。平臺之間競爭激烈,紛紛爭搶首發。但求速度,不論真相。
謠言、反轉、喧譁、崩塌、洗白,接近真相的過程那麼曲折,一層一層剝開洋蔥。每一次故事反轉都會把看客的情緒掀到新高潮。10·28重慶萬州區公交墜江事故,輿情好幾次發酵,四天後,黑匣子的視頻監控給出真相。
資訊平臺深諳情緒的力量,善於通過觸發情緒獲取更多注意力,形成了脆弱糟糕的網際網路語境。資訊不代表真相,不要參與無關事實真相的情緒喧譁。
1.篩選真實、可靠的信息源
我們習慣了無條件接收一切推送到眼前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去解構、分析和內化,卻很少去思考眼前信息的正確性。
同濟大學教授柳珊指出,獲得真相的途徑,其一是足夠可信的信息源,其次是長期積累的人際傳播。
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言權,而話語權屬於擁有流量的一方。有些平臺或自媒體人,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製造毫無營養的快餐式信息。警惕垃圾信息的誤導,給生活帶來消極影響。
喝粥養胃是真的嗎?轉基因食品到底有沒有害?堅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這些問題在媒體文章、公眾號、搜搜網站等渠道有各種各樣的解讀。要學會分辨網絡信息,尋找選擇能夠用數據客觀分析問題、不帶個人情感色彩的專業信息源。改善獲得信息的渠道,可以擴展自己的視野,也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
2. 建立信息「不信任感」
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接受網絡信息時,同樣應抱著同樣的質疑態度。垃圾信息爆炸式呈現在網絡上。當一個人不加以辨別輸入垃圾,經過消化吸收,必然輸出垃圾思考,做出垃圾行為。
曾經有個10萬轉發量的文章,說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智商,是情商。真的是這樣嗎,董明珠的性格算是人們所說的「低智商」吧,但她的「任性」卻能帶領格力,成為全球第一。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思維模型、情商等等,之類的觀點被廣泛傳播。
事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是環境和個體相互塑造而導致的結果。這個結果有多少偶然和必然,沒有人能說清楚。培養質疑的習慣,把不信任感當作種武器,幫助我們不斷地質疑、否定、跳出圈子,同時對某種大局保持清醒和自信,才能更加接近真相。
3. 建立多維思考體系
有時候,我們贊同一個觀點,經過一段時間有了新的思考,推翻了之前的觀點。否定自己,重構思想是一種進步。然後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快速瀏覽碎片化信息,無暇反芻。盲目接受信息,因為你暫時還不具備思辨能力。
查理芒格這樣說思維,對手裡拿著錘子的人來說,看什麼都像釘子。大多數人試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而其思維往只來自某一專業學科。但你必須要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才能洞察問題本質。
如果了解消費心理學,你就能識破消費主義的陷阱,就不會輕易被絢麗的廣告欺騙。如果明白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因素的結果,就不會把成功歸因於努力奮鬥、情商等單一因素。當你幻想一夫多妻制,了解一下「二八理論」,會發現一夫一妻制是自己如此有利。
通過學習和積累,掌握多個學科的知識,遇到問題時,就能擁有多維思考視角。當別人只能看到一條信息的表面時,你卻可以看到A面、B面、C面,D面。保持清醒的思考,培養思辨能力,洞悉問題本質。
網絡資訊時代,社交媒體非但沒有拓寬我們交流的範圍,沒有加深我們的理解,反而強化形成信息繭房,阻礙認知升級,讓人們不斷重複昨天的自己。警覺信息繭房的麻痺作用,它屏蔽了新鮮的見識,讓人的視野狹隘,思維懶惰。善用「質疑和思考」兩把刀破繭出圈,走出繭房心理舒適區,擁抱更多雲的時間。不管信息多麼觸手可及,我們都需要「保持飢餓,保持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