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2020-09-30 龔進輝


作者:龔進輝

不到一周,百度掌門人李彥宏兩次談及「信息繭房」問題。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9月23日,百度發布創業20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李彥宏表示,現在的算法試圖取悅用戶,算法的好壞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用戶花了多長時間來消費內容、他第二天再回來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優化這些東西。當被問及算法這樣好還是不好時,李彥宏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不好!」

他進一步補充道,「這樣不好,會把人搞得非常分裂,會容易讓人去走極端。」4天後,李彥宏現身2020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直言算法對於人類獲取信息的影響越來越大,投餵式的信息流造就產品粘性,但也考驗著網絡媒體的價值觀。他認為,算法更應該去主動了解用戶的高級目標,而不是追隨用戶本能的喜好。

對於李彥宏接連兩次表態,有人解讀為他在藉機抨擊字節跳動,旗下今日頭條正是算法驅動的最大推動者和受益者。不過,我反倒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抨擊算法一味迎合用戶這一現象,而不是故意「內涵」字節跳動。

一方面,如果李彥宏真的抨擊字節跳動的話,那無形中使自家百度無辜躺槍,畢竟百度也在發力信息流,且綜合實力不如今日頭條,後者在算法應用上存在不足之處,百度自身表現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今年4月百度App被勒令整改就是一大實錘。

另一方面,向來只有弱者才會靠diss強者來刷存在感,如今早已跌出BAT陣營的百度市值遠不如字節跳動,且後者瘋狂從百度挖人,以增強在搜索領域對抗百度的籌碼。如果李彥宏真的抨擊字節跳動的話,那不等於變相承認百度不如字節跳動。

你品你細品,有沒有感覺到細思恐極?估計李彥宏不太樂意看到百度不如字節跳動之類的扎心評價,更何況性格溫和的他是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幾乎不參與商業互懟。因此,我傾向於認為李彥宏只是在批評信息繭房這一已嚴重到必須正視的社會現象,而不是針對特定企業。

事實上,信息繭房的問題由來已久,就事論事的話,我認同李彥宏的觀點,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在我看來,信息繭房討論來討論去,只需要搞清楚兩個問題即可: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圍繞這兩個問題,我也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到底是誰織就了信息繭房?

不少人存在一個誤區,習慣性把信息繭房的成因歸咎於算法。算法是一柄雙刃劍,在提升用戶獲取信息效率的同時,也時常被質疑可能會屏蔽與用戶不喜歡、與固有認知相衝突的信息,讓用戶看到的內容越來越單一甚至十分偏激。我認為,片面將信息繭房甩鍋給算法欠妥。

一方面,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信息烏託邦》一書中提出的概念,彼時網際網路並不發達,算法並未像今天一樣深刻影響內容分發,當時由廣播電視佔據主導地位。14年前他提出信息繭房,不是化身為預言家預測今天算法會大行其道,而是基於對信息偏食現象的思考。

其實,無論是過去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還是如今的各種資訊平臺,人們天生就有「挑食」的傾向——只選自己愛看的看,不太願意接受不愛看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而硬要讓自己接受不愛看的內容,那就不屬於泛興趣閱讀範疇,而是屬於學習,二者完全是兩碼事。這意味著,如果算法是信息繭房「罪魁禍首」的話,那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又何嘗不是?

另一方面,大眾傳媒的發展與傳播技術的進步,可以讓用戶的偏好與選擇實現起來更高效便捷,但看什麼或不看什麼的權利,始終掌握在每個人自己手中。有人在單一信源的餵養之下逐漸走向極端,也有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

在我們做完選擇之後,自然會有推薦算法幫我們構建自己的信息流,前者視野狹窄,後者開闊多元,高下立判。而這個關鍵抉擇,只能由我們親自一錘定音。因此,只看到算法的影響,而忽略個體責任,顯然沒有抓住問題本質,不利於問題的解決。說白了,信息繭房的最大元兇是用戶自己,算法只是次要原因。

二、如何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前面提到造成信息繭房的主要原因是用戶,次要原因才是算法。因此,想要真正打破信息繭房,必須從用戶和算法兩方面齊發力,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用戶方面,自我的覺醒與行動至關重要,甚至是走出信息繭房的先決條件,我有三點建議,來幫助用戶勇敢走出舒適區。

一是走出小圈子,認識大世界。用戶不僅要多聽圈子外面的聲音,即使是與自己意見、觀點相悖的聲音,還要保持讀書看報的習慣,網上快餐式、淺閱讀的內容居多,而書報上的內容,尤其是一些經典之作往往比較系統、全面,深度的、思考性啟發性的多。

二是貨比三家,私人定製。用戶不要盲目相信單一信源,而要積極尋找不同的信源,即便是相同內容,背後可能有不一樣的故事。多信源的好處不僅在於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還能對事件從各個角度和不同利益群體準確認知。同時,為了避免被機械的算法綁架,用戶應多選擇以前接觸少、未知的推薦領域,還要定製專屬的信息源,比如權威人士、業內專家、一線通訊員和一切活生生的人等。

三是堅持獨立思考。信息繭房的可怕之處在於,同質化信息反覆強化,久而久之讓人不由自主地接受它。此時,用戶保持獨立思考的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讓自己擁有精準的判斷力,從而跳出人云亦云、一質疑就怯場的怪圈。而獨立思考能力的煉成沒有捷徑可言,無非是多聽多想多問,助力個人思路、視野打開,自然不會被信息繭房所洗腦。

算法方面,需要指出的是,資訊平臺並不會刻意窄化用戶興趣,之所以被飽受詬病,原因在於當今的算法遠未聰明到可以真實、系統洞察用戶需求的程度,即仍不成熟,這是個不爭的事實,迭代、進化勢在必行。

在我看來,資訊平臺應提升用戶洞察技術,使算法更聰明、更能完整準確測度到人們信息需求的全貌和重點。令人欣慰的是,一些用戶洞察技術,已將算法的計算範圍和測度指標擴大到人的社交圈,愈發多元化。換言之,資訊平臺應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妥善應對算法的雙刃劍――既要滿足用戶需求,也要引導受眾提高素養,而不是一味迎合和討好用戶。

簡單來說,算法迭代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升級算法型信息分發的控制變量;二是要解決所謂對於需求本身的不斷逼近、詳盡與全面把握過程。不斷優化算法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當算法越來越聰明,可以更好地引導用戶全方位展示自己,而不是靠所謂千人千面的更懂你來增強用戶粘性。

結語

在對世界和自我的探索過程中,每個人都需要有意識地自我檢視,主動作為,走出舒適區去擁抱陌生,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和網絡素養,自覺融進大社會的資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破繭而出」,避免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從而走向更開闊、更美好的天地。

相關焦點

  •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時間:2020-07-07 17:2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信息繭房名詞解釋先睹為快 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
  • 如何突破信息繭房?算法不應該追隨用戶的本能喜好
    面對深不見底的網際網路,我們每一個用戶都成為了渺小的「螞蟻」,住著網際網路為我們搭建的信息繭房,樂在其中。當我們進入這個平臺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進入了算法的計算範圍,我們日常的習慣就會成為算法為我們搭建信息繭房的磚瓦,當我們習慣越明顯的時候,信息繭房就會構築的越牢固,當你想要「破繭而出」的時候也會越難。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網際網路給我們製造了一個信息海洋,但「算法」和「自我選擇」卻在編織一個個信息繭房。」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圖/視覺中國算法推薦,即利用算法和大數據,對用戶進行畫像以實現信息的個性化精準推送,目前在購物、社交、短視頻、新聞分發等領域均已廣泛實踐。
  • 信息繭房與坐井觀天
    有學者認為,這是眾多的網民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致,我認為,此說不無道理。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多元化決定了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是社會群體間難以達成共識的根本原因,但從網絡傳播的現狀分析,至少也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置身於海量信息的時代,很多人已習慣於從朋友圈、微信群等自媒體獲取信息,一味地「看我想看的,聽我想聽的,轉我想轉的」,在不斷重複和自我認證中強化了個體的喜好和偏見,不僅再也難以接受主流媒體的信息和觀點,甚至加速了群體極化、蠶食了社會共識。
  • 警惕網絡「信息繭房」效應
    【關鍵詞】「信息繭房」 媒體 網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信息繭房」效應是指在網絡信息傳播中,用戶更傾向於關注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領域,更樂於與志同道合的人開展交流,但久而久之卻被局限在「人造孤島」當中,就如同蠶蛹一般,始終被「繭房」束縛,不願面對外部的世界和生活。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提出的,他認為,網際網路為公眾提供了「資訊汪洋」,但人們接觸信息並不是全盤接收,而是根據個人喜好有選擇性地吸收。通俗來說,就是「信息偏食」,看自己想看的,聽自己想聽的。久而久之,「回音室效應」之下,公眾會將自身桎梏於蠶繭般的「繭房」中。個性化搜索一定會帶來「信息繭房」嗎?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李彥宏批評百度賴以掙錢的信息流算法,還用了齊桓公的典故
    但李彥宏的講話快把我快搞得精神分裂了。2年多前,百度成立了打頭辦,將信息流歸到跟搜索一樣重要的業務。搜狗的王小川還發了張圖:李彥宏從別人家的消息平臺看到一條有關搜狗IPO路演PPT注釋的消息,而百度卻沒有把這條消息推送到他,於是在業務群裡詢問情況。迄今,信息流還是百度非常重要的戰略,智能算法還是百度信息流內容的基礎。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李彥宏與齊桓公
    信息繭房PUA、長期主義、信息繭房但北師大的丁漢青、武沛潁在《「信息繭房」學術場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論文裡提到,截止到今年2月,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裡,西方學者關注信息繭房的論文就一篇,而中國的CNKI文獻庫裡,中國學者的研究數量為584篇。
  • 走出「同溫層」才能打破「信息繭房」
    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打破「信息繭房」?與社會學理層面的討論不同,這個問題指向的,既不是「信息繭房」的成因,也不是「信息繭房」的性質,而是一種直白、強烈的「信息焦慮」。對於那些不甘於在信息攝取上任人擺布的人而言,他們對「信息繭房」了解得越多,就越擔憂自己是否已經身陷其中,進而為此感到焦慮。由於當代人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平臺就是各種社交媒體,人們很關心如何在社交媒體中打破信息隔離。遺憾的是,在社交網絡上,我們很可能無法打破「信息繭房」。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但現如今的人工智慧算法依然無法判斷新聞價值,因此同質化內容的重複推送,加強了「信息繭房」效應。本文通過分析「信息繭房」與算法推送,提出「信息繭房」的多點危害,並對其做出了對策分析。但是,算法推送這一技術也對「信息繭房」效應起到了增強作用,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何對「信息繭房」效應進行削減,並更好的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新聞傳播業進行正向促進,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3]如果公司建立了信息繭房,就不可能興隆,因為其自己的決定不會受到內部的充分的挑戰。如果政治組織的成員——或國家領導人——生活在繭房裡,他們就不可能考慮周全,因為他們自己的先入之見將逐漸根深蒂固。……對於私人和公共機構而言,繭房可以變成可怕的夢魘。[4]儘管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是在協商民主的語境下,但是,信息繭房的影響未必只局限於這一領域。
  • 別讓青少年受困於「信息繭房」
    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夠提供多樣化精神食糧的手機App,卻讓人有一種「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驚喜與尷尬,在不知不覺中受困於「信息繭房」。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隨著算法推薦的流行,算法導致「信息繭房」的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信息繭房」還不是一個清晰和準確的界定,這極大地影響了對「信息繭房」的認知與觀測,也曲解了算法與「繭房」的關係。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決定「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息的影響力度,信息的影響力度越大,「信息繭房」對人的束縛程度也越大。當「算法推薦」的精確推送,疊加上網絡環境的「放大、突出」的效應後,網絡信息對人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得多。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德外薦讀
    ,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事實證明,算法並沒有導致信息繭房,而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個體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