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繭房」長期存在,平臺算法的優化只能起到平衡效果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信息繭房」長期存在,平臺算法的優化只能起到平衡效果

——以 Facebook 和 Google為例的國外「信息繭房」案例研究

網際網路為我們快速獲取信息創造了便利,與此同時,它也可能於無形之中誘導我們進入信息密閉的空間。什麼是「信息繭房」?其形成原因有哪些?可能帶來哪些危害?針對信息繭房,我們需要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新浪新聞新媒體實驗室、新榜研究室聯合發布了《以 Facebook 和 Google為例的國外信息繭房案例研究》報告,報告以Facebook和Google為例,分析了兩個平臺上的「信息繭房」表現、形成原因和應對措施。以下為報告概覽:《以Facebook和Google為例的國外信息繭房案例研究》

一、從信息窄化到信息繭房

2003年,桑斯坦提出了「信息窄化」的概念,並在2006年將其發展為「信息繭房」。所謂的「信息繭房」是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信息繭房」的實質就是信息消費的個人化、消費內容的重複化、消費群體的割裂化。Facebook和Google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兩款軟體,一方面,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個性化服務,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信息繭房」效應。

二、Facebook不承認「 信息繭房」的存在

研究發現,Facebook用戶在選擇好友時,往往傾向於選擇與自身生活方式、政治派別和同質化的群體。此外,不同用戶因「趣緣」而組成的群組,強化了內部認同感,同質性的交流使得用戶所持觀點變得極端,加重了群體極化現象發生,這都是「信息繭房」的具體表現。

Facebook「信息繭房」的形成因素眾多,包括用戶主動尋找消費內容、群組內分享的內容等等,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Facebook的算法機制。

但Facebook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儘管其在算法、用戶和社群方面進行了調整,包括嚴格管理群組內的極端言論、種族歧視等方面的言論,但它並不承認「信息繭房」的存在,並表明這一系列政策變化是基於美國社會層面的問題,而非針對信息繭房。

三、註銷Google帳號,「信息繭房」仍在起效

在Google瀏覽器上,不同用戶搜索相同詞彙卻得到不同的結果,他們也無法得知搜索結果的缺失。此外,同一用戶在私密瀏覽模式(退出Google帳戶)下的搜索結果與正常模式下的搜索結果大致相同,這就說明,私密瀏覽和註銷不會顯著減弱信息繭房,「信息繭房」依舊在起效。

研究認為,用戶在搜索時的位置、帳號、使用設備、歷史記錄和Google產品使用情況等會影響最終的搜索結果。雖然Google瀏覽器滿足了大眾在搜索時的個性化需求,但也增強了用戶的預見性偏見,這是造成「信息繭房」的原因之一。

與Facebook不同,Google採取了相應措施來避免「信息繭房」的負面影響,比如說優化算法、優先推薦人工審核編輯過的信息以及獨立運營等措施。

四、「信息繭房」長期存在,平臺算法的優化只是平衡「信息繭房」的因與果

「信息繭房」可能帶來個人認知窄化、族群極化、虛假信息泛濫、影響社會穩定等結果,因此針對「信息繭房」進行管理和優化顯得十分重要。但用戶數量眾多且調整難度大,打破「信息繭房」的嘗試就集中在信息供給側——媒體與平臺,尤其集中於平臺算法機制方面,平臺算法的優化,只是減輕信息繭房,平衡「信息繭房」的因與果,無法消滅「信息繭房」。

相關焦點

  • 打破「信息繭房」 讓算法更「聰明」
    作為受眾,如何避免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甚至作繭自縛?這就需要打破「信息繭房」,破除傲慢與偏見。可能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你某天出於好奇點擊了一條算法型資訊平臺推送的新聞,從此,平臺就會不斷向你推送同類新聞,哪怕你根本不想再看。
  • 專家熱議算法推薦,多元化智能算法可以打破「信息繭房」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喻國明正在分享研究成果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到來,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在這過程中,「信息繭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算法的個性化推薦導致了「信息繭房」現象的產生。對此與會專家有著不同的認識。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
    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本文剖析了信息繭房的公認特徵,從渠道和內容兩個方面,分析當前算法型媒介的使用對用戶媒介多樣性和信源信任的影響。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野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是否真的加重了「信息繭房」的風險?人在信息接收中的主觀能動性何在?本文將從這些問題入手,討論「信息繭房」的形成背景,進而對「信息繭房是否存在」這一問題給出新的看法。一、「信息繭房」的提出:從政治觀點擴展開去「信息繭房」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於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中提出來的。
  • 「信息繭房」或許並不存在?算法推薦並沒有使我們的視域變得局限
    算法個性化推薦是否真的加重了「信息繭房」的風險?人在信息接收中的主觀能動性何在?本文將從這些問題入手,討論「信息繭房」的形成背景,進而對「信息繭房是否存在」這一問題給出新的看法。一、「信息繭房」的提出:從政治觀點擴展開去「信息繭房」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於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烏託邦》中提出來的。
  • 喻國明:算法是信息繭房的締造者,還是打破者?|德外薦讀
    ,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事實證明,算法並沒有導致信息繭房,而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個體提供了更多元和理性的信息世界。
  • 信息繭房,如何破除?
    信息繭房現象及其存在原因信息繭房現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較為普遍,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個體追求個性化的主觀需求,而算法推薦技術的發展則導致其更為顯著。3大破除之道1強化企業責任,提高用戶素養首先,作為算法推薦技術的實際應用者,平臺企業應當對信息繭房問題負起責任。目前一些算法推薦平臺已經在反思算法推薦技術帶來的倫理問題,對此也進一步明確了自身的立場,這是企業自身為打破用戶的信息繭房所轉變的倫理立場。其次,提高用戶算法素養是掙脫信息繭房的關鍵一步。
  • 算法推送機制下「信息繭房」效應的思考與對策
    但是,算法推送這一技術也對「信息繭房」效應起到了增強作用,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何對「信息繭房」效應進行削減,並更好的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新聞傳播業進行正向促進,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一、「信息繭房」效應的研究現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了「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這一概念。他以「個人日報」來形容網際網路用戶在大量的網絡信息中,依照個人喜好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信息,並對其他內容無視甚至排斥,進而長期形成「信息繭房」。
  • 喻國明:算法推薦必然導致「信息繭房」效應嗎
    隨著算法推薦的流行,算法導致「信息繭房」的觀點甚囂塵上。然而「信息繭房」還不是一個清晰和準確的界定,這極大地影響了對「信息繭房」的認知與觀測,也曲解了算法與「繭房」的關係。
  • 打破「信息繭房」,「算法推薦」正迎來強監管
    (記者 葉子遒)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稱《規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出臺《規定》,旨在營造良好網絡生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規定》還要求,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優化信息推薦機制。
  • 受困於「信息繭房」,「甩鍋」算法是對個體責任的逃避
    的確,在數字時代,以智能算法為基礎的內容平臺迅速崛起,憑藉算法推薦和對用戶畫像的精準捕捉,可以快速完成用戶與信息的匹配並進行個性化推送,大大降低獲取信息成本,提升了信息分發效率。但久而久之,在算法源源不斷地「投其所好」「量身定做」之下,人們的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容易在單調的信息交互中不斷強化固有偏見和喜好,甚至在不同群體、代際之間造成認知撕裂和對立,最終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
  • 喻國明 方可人:算法型內容推送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摘要:儘管學界對信息繭房的危害有所共識,但對於「算法導致信息繭房」一直存有爭議,也缺乏實證研究的結論佐證。桑斯坦所述的信息繭房更像是半預言式的隱喻,使之至今沒有一個清晰和準確的量化研究框架,極大影響了算法與信息繭房的關係探討。
  • 算法推薦 如何打破「信息繭房」
    來源:安徽日報搜索一個關鍵詞,隨後經常收到關聯信息、廣告推送;網絡購物時,頁面上湧現出大量曾經搜索過的商品信息……時下,算法推薦無處不在,讓人們獲取信息變得更加智能化、個性化、定製化。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算法推薦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信息繭房」困擾、媚俗信息泛濫、大數據「殺熟」等。如何讓算法推薦更好服務網絡用戶?
  • 彭蘭:導致信息繭房的多重因素及「破繭」路徑
    從新媒體傳播來看,人們的視野與其獲取信息的路徑以及相關的信息過濾機制相關,社交網絡、平臺、算法等都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固化人們的信息獲取路徑、強化人們的選擇性心理,信息繭房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要破解信息繭房,同樣需要依靠算法與平臺的優化、信息供給側的改進以及個體媒介素養提升等多方面的路徑。
  • 李彥宏深度直擊「信息繭房」
    所謂信息繭房,指的是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9月23日,百度發布創業20年首支紀錄片《二十度》,李彥宏表示,現在的算法試圖取悅用戶,算法的好壞基本上是按照這個用戶花了多長時間來消費內容、他第二天再回來的概率有多大,都是在優化這些東西。
  • Google個性化搜索會導致信息繭房嗎?
    這種個性化服務不僅體現在網頁搜索上,還體現在新聞和視頻信息搜索中,用戶在使用新聞和視頻搜索時,其結果同樣存在明顯的個性化差異。2018年,谷歌競爭對手DuckDuckGo的一項研究顯示,同一用戶在私密瀏覽模式(退出Google帳戶)下的搜索結果與正常模式下的搜索結果大致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信息繭房」依舊在起效,私密瀏覽和註銷不會顯著減弱「信息繭房」。
  • 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
  • 被算法裝入信息繭房的你,作繭自縛?還是破繭重生?
    「信息繭房」一詞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於2001年提出。2008年,桑坦斯在他的另外一本著作《信息烏託邦》中做了更充分的分析和討論,他用「個人日報」來形容用戶在海量信息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有興趣的信息,從忽略了其他內容的行為,也就是「信息繭房」。
  • 於德清: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新京報訊(記者 鄭偉彬)2020年1月13日,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與新京報聯合舉辦「智能算法的傳播邏輯和價值迭代」研討會,關注算法對媒體與傳播的影響。會上,新京報編委、評論部主編於德清認為,好的算法推薦其實是致力於打破「信息繭房」。
  • 北京日報:別被算法困在「信息繭房」
    北京日報「我才夾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在商業邏輯和算法系統的加持下,各類App的信息供給「投其所好」愈加單一同質,不少人擔憂,如此下去受眾將不知不覺受困於「信息繭房」。所謂「信息繭房」,形容的是信息傳播中受眾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陷入相似信息的「回音室」,久而久之如同蠶一般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