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發展歷程:從大型計算機到雲

2020-12-26 易信科技

數據中心的概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數據中心是數據的家,也可以說是數據的倉庫,是集計算、存儲、網絡為一體的運轉基地。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數據中心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了。

在當時,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erlines)和IBM合作創建了一個旅客預定系統,用於管理航班的座位預訂,於是,數據處理系統的想法也就產生了,相關技術也逐漸普遍。

數據中心發展至今,留下了哪些歷史性的足跡呢?這還要從第一臺計算機說起。

一、數據的曙光

如果把數據中心定義為一個包含計算、存儲、網絡以及有著良好備份支持的小型而又完整的基礎設施中心,那麼ENIAC可以看作數據中心發展的鼻祖。

· 1946年,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

1946年,為了給美國軍械試驗提供準確而及時的彈道火力表,迫切需要一種高速的計算工具,在美國軍方的大力支持下,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電子數字計分器計算機)問世,可以通過插板和開關進行編程、解決複雜的數學運算的ENIAC,為企業級數據中心打開了大門。

· 1964年,首個超級計算機CDC 6600

1964年,控制數據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研製出了「CDC 6600」,這是世界上首臺超級計算機,同時也是超級計算數據中心的現代鼻祖。「CDC 6600」是由西摩·克雷(Seymour Cray)為倫斯輻射實驗室而設計的,它採用了管線標量架構,在這種架構中,一個CPU交替處理指令的讀取、解碼和執行,且每個時鐘周期僅處理一條指令。

由於沒有網絡連接,這些早期的大型機是筆和紙世界中計算能力的孤島,Uptime Institute的執行董事Pitt Turner回憶起附近一家大型區域性銀行的大型機的方法是這樣的:

「到了晚上,所有這些卡車都將運抵……攜帶紙張。整夜處理紙張,處理數據,創建新的列印輸出,然後他們將文件發回分支銀行,以便早上開放。」

二、有人為你服務嗎?

到了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 摩爾定律繼續風靡一時:

· 1970s: 災難備份橫空出世 

1973年早期,災難備份計劃開始在大型機環境中湧現,但確保業務持續性實現真正部署卻是Sungard。它於1979年構建起世界上第一個災備中心,為此,公司員工新增至17000名,而且災備在當時並不是該公司的主要業務領域。

· 1977年:世界首個商業LAN——ARCnet

1977年,ARCnet由Datapoint公司開發引入的,第一種區域網(LAN)技術,它支持2.5 Mbps的數據速率,並通過網絡最多連接255臺計算機,在當時已廣泛應用於辦公室自動化任務,現如今,ARCnet仍然是現在工業控制中的通訊方法之一。

· 1980s:PC時代興起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大型機過於昂貴,而且需要佔用巨大的場地。隨著IBM在1982年推出首個真正意義的PC 5150,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開始陸續生產和推廣臺式計算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一切都改變了。隨著全世界目睹了微處理器的興起,網際網路的誕生和客戶端-伺服器計算模型的發展,一場完美的風暴席捲了傳統大型機。

突然之間,IT變得靈活了:延遲和官僚主義讓位於能夠在相對便宜的硬體上更快地配置和安裝業務應用程式的能力所取代。老式大型機房裡充斥著充當伺服器的微處理器計算機,為首批內部數據中心奠定了基礎。

慢慢地,這種基礎架構在設計和操作上都變得標準化了,模塊化機架誕生。

企業外部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隨著Internet上的永久存在變得至關重要,網絡連接和託管服務突然對業務至關重要。網際網路提供商和託管公司開始建設大型的外部設施來提供其服務,從而激起了數據中心採用的狂熱。

三、繁榮與蕭條

20年前,微計算機產業迎來了一片繁榮的景象。老一代的PC已經褪去了光輝,取而代之的是連接的網絡設備,尤其是client-server技術模型的出現,使得主機代管和外部數據中心逐漸顯現。

而網際網路的逐漸成熟,促使數據中心成為了焦點,每個人都希望從網際網路繁榮中獲利,IT投資激增,全球新設施激增。

泡沫最終破滅之後,數據中心行業被淘汰:27個歐洲企業中有17家倒閉。但是,低迷也引發了一場更安靜的革命:虛擬化。

在這些困難時期,硬體利用率,電源,散熱和成本效益已成為日常工作,使組織能夠減少其數據中心的佔地面積並降低資本支出和運營支出。虛擬化的影響是巨大的:最終將數據中心的電源,空間和冷卻需求降低了約80%。

到了2000s早期PC的繁榮和數據中心的出現,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資料顯示,2002年,數據中心就已經消耗了美國1.5%的能源,並以每年10%的速度激增;每年有500萬臺新伺服器被部署在數據中心,並增加成千上萬個家庭所耗費的能源消耗。

為此,數據中心所有者也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部署更加經濟高效、綠色環保的基礎設施。

2007年,大型數據中心運營商開始採用可循環的能源技術(風能、太陽能等)來支撐數據中心的日常運行;

同年,模塊化數據中心興起,最有名的包括Sun Blackbox——該貨櫃數據中心中的280個伺服器都被部署在20英寸櫃的貨櫃裡面,並可被運往全世界各地。


四、展望未來

雲計算,物聯網和網絡物理系統(也稱為人工智慧)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趨勢將繼續使數據中心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

為了滿足嚴格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放棄自建本地數據中心策略,而傾向於託管。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數據,到2021年底,託管行業的總價值將加速增長,達到553.1億美元。

當然,進一步的改變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是最先進的主機託管設施已經為企業準備了最佳的方案。

相關焦點

  • IBM百年曆程:從打字機到雲
    當卡車車隊將IBM的大型計算機運抵時,IT經理們常會說「沒人會因為買IBM的機器而被炒魷魚」。不過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作為博物館館長,我覺得1992年是IBM的拐點,要描述IBM那個時期在做什麼非常非常困難,」特裡·穆爾杜(Terry Muldoon)表示道。特裡·穆爾杜是一名工程師,曾在IBM英國研究中心工作了30多年,現在他運營著一家記錄IBM歷史的小博物館。
  • 三星在韓國建設雲數據中心 挑戰雲服務巨頭
    三星集團目前正在建設一個雲數據中心,其雄心勃勃的目標是挑戰成熟的雲計算提供商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和谷歌(Google)。三星正在建設雲計算中心的春川擁有天然的優勢。隨著首爾和平壤之間的關係不斷改善,三星集團甚至希望未來的數據中心可以位於朝鮮,超出非軍事區,也許有一天這件事可能發生。「雲計算的時代即將到來,所以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會被淘汰出局,」三星SDS公司的副總裁Kim Ho表示。該公司已在國內擁有多個數據中心,用於跟蹤其在全球銷售的產品。但它們都不是為春川中心等外部客戶量身定製的。
  • 打探大型數據中心:大數據「住」在哪裡?
    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跟大數據、雲計算緊密聯繫在一起。數據變成了一種生產資料,並使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那麼,大數據「住」在哪裡?當前,國內不少城市都在布局數據中心的建設,這些數據中心,不僅是存儲大數據的地方,更是所有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的基石,也是當地發展數字經濟、智能化轉型的底層基礎。
  • 三分鐘快速了解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的發展歷程
    隨著乙太網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應用及數據量急劇增長,數據中心的規模不斷膨脹,數據中心網絡架構也隨之發展。今天金橋的專業人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心網絡架構的發展歷程。1、傳統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數據中心計算網絡主要由大量的二層接入設備與少量的三層設備組成的網絡結構,是傳統上標準的三層結構:接入層,用於連接所有的計算節點,在目前的數據中心中,通常以機櫃交換機的形式存在;匯聚層,用於接入層的互聯,並作為該匯聚區域二三層的邊界,同時各種防火牆、負載均衡等業務也部署於此;核心層,用於匯聚層的的互聯,並實現整個數據中心與外部網絡的三層通信
  • 從分離到融合 數據中心IT基礎架構不得不說的事
    融合架構成為數據中心變革方向融合架構數據中心的設計思想是通過硬體解耦實現資源的物理池化和動態重構,通過軟體定義實現業務感知的按需資源組合與配置,滿足系統的彈性伸縮和超大規模的持續擴展。融合架構可以從硬體和軟體層面演進,分三個階段逐步發展:第一階段, 伺服器、存儲和網絡硬體集成提供共享的計算基礎設施。
  • 大數據產業園城市雲數據中心啟用!
    12月13日,第三屆蜀西湖論壇暨2020《中國大數據應用發展報告》發布及高新區大數據產業園城市雲數據中心啟用儀式和蜀西湖院士沙龍城市雲大數據產業高峰會在合肥舉行。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袁寧出席活動並致辭,與嘉賓領導共同啟動了2020《中國大數據應用發展報告》發布儀式。
  • 大型網站架構演化發展歷程
    用戶分布廣泛,網絡情況複雜:許多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是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各地網絡情況千差萬別,在國內,還有各個運營商網絡互通難的問題,而中美光纜的數次故障,也讓很多網際網路公司不得不考慮在海外建立數據中心應用服務和數據分離​ 隨著業務的發展,一臺伺服器不能滿足業務需求:越來越多的用戶訪問導致性能越來越差,越來越多的數據導致伺服器存儲空間不足,這就需要將應用和數據分離。
  • 中國聯通華東雲數據中心宣傳
    中國聯通華東雲數據中心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太湖國際科技園,總佔地面積10萬平米,按設計規劃分三期實施,總規劃機架數可達11000個以上。目前,數據中心一期已建成並正式投產,一期建築面積1.7萬平米,總投產機架1759個。
  • 中興新雲黃仁芬:從財務共享中心到企業數據中心
    從財務共享中心到企業數據中心今天跟各位財務同仁探討的主題是「財務共享中心到企業數據中心」。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財務共享中心」,一個是「企業數據中心」,如果對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拆解或理解,可以認為是:從財務到企業,拓展了財務的組織邊界;從共享到數據,拓展了財務的職能邊界。
  • 國內機房建設發展的四個重要階段歷程
    【IT168 資訊】電子信息技術迅猛發展,面臨中小企業對網絡應用的各種需求,建設可管理、高可靠性的機房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計算機應用協會機房設備應用分會秘書長蔡紅戈在講到國內機房建設和管理的標準化進程,為機房建設的技術和理念提供了參考。
  • 談談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電腦現在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想現在每個人的家裡應該都有吧,那麼你知道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嗎,又是誰發明的呢,今天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歷程。1、第一臺數字式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一般我們認為,世界上第一臺數字式電子計算機誕生於1946年的2月,它是由美國人開發的,簡稱為ENIAC。據說這臺機器非常的龐大,而且重量巨大,佔地面積也是很大,但是它不具備現代計算機的「存儲程序」。
  • 雲+5G+AI+邊緣驅動新一代數據中心革命 助力數位化發展
    近日,在「2020開放數據中心峰會」上,ODCC副主席、中國電信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明川指出,數據中心是當前數位化轉型浪潮下的基礎,隨著5G、雲計算、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數據中心也在被賦予更多的內涵。
  • UCloud優刻得自建數據中心打造「前店後廠」模式 提供大型定製混合雲
    伴隨國家新基建戰略推進,企業上雲及數據中心建設成為趨勢,基於數據合規性、安全性、私密性等多方面考量,混合雲解決方案勢必成為中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傳統行業用戶上雲的必然選擇。   在RightScale2019雲狀態報告中顯示,84%的受訪企業選擇了多雲戰略。知名機構IDC,更是給出了未來混合雲將佔據整個雲市場份額67%的預測。
  • 計算機網絡是如何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的
    計算機自誕生起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與發展。從第一臺大型計算機到超級計算機,從計算機小型化到個人電腦,再到如今的可攜式電腦和終端機。其體積越來越小,價格逐年下降。為了實現數據互通,人們將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計算機網絡。
  • 騰訊雲數據中心「全景圖」,做新基建的「基建」
    並逐漸從過去的粗放式的追求規模發展,走向了以綠色化、智能化、模塊化、預製化為代表的核心技術驅動。騰訊雲副總裁陳平在CDCC騰訊數據中心專場活動中,騰訊雲副總裁陳平表示,數據中心是推動新基建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重要支撐。
  • 全方位發展!盤點微軟雲計算發展歷程
    微軟全球CEO史蒂夫·鮑爾默曾經在2010年的大會上強調雲計算技術對於微軟的重要性,他表示未來將有90%左右的員工都將從事到雲計算的開發中來。而微軟對於雲計算產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中間力量,微軟的"雲+端"戰略,也及其準確地詮釋了雲計算對於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作用。  微軟端到端的雲計算解決方案,拉近了個人消費者與數據中心的距離,微軟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 為智慧城市而生,走近中雲智慧數據中心!
    在智慧城市高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對數據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更加多樣化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中雲推出了四大系列的智慧數據中心,分別是邊緣系列微型數據中心、中緣系列模塊化數據中心、
  • 何為大數據技術?大數據技術發展歷程
    大數據發展到今天,通常來說有兩層含義,海量的數據集合以及對海量數據集合進行處理的大數據技術。海量的數據集合,這個非常好理解,就是不斷累積起來的數據資源,而大數據技術又是指什麼呢?何為大數據技術,今天我們來對大數據技術發展歷程做個簡單的介紹。從定義來說,大數據技術是指從各種各樣類型的巨量數據中,快速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技術。
  • VMware收購Avi Networks讓數據中心變得更像雲
    VMware今天宣布將收購Avi Networks,意在讓數據中心變得更像雲。這次收購的價格未對外公布。Avi Networks應用交付服務的客戶包括德意志銀行、思科和Adobe等大型企業。Avi Networks將這種服務稱之為雲架構,特別是有助於平衡跨數據中心和公有雲的應用負載。
  • 從邊緣到數據中心到雲,HCP對象存儲八大利器
    從邊緣到數據中心到雲,HCP對象存儲八大利器 發布時間: 2021-01-05 14:41:26   來源:阿明觀察  作者:   引 言 :20多年前就出現的對象存儲,現在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發展越來越火,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