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老陳和小陳的扶貧故事
陳凱威
老陳是一名基層幹部,1995年,24歲的他被分配到了甘洛縣沙岱鄉人民政府工作。
提起到沙岱鄉工作,當時在甘洛縣有這樣一句話:只有表現不好的幹部,才會被分配到沙岱鄉去,有一種發配邊疆的意思。
沙岱鄉作為甘洛縣條件最艱苦的鄉鎮之一,讓許多幹部望而卻步。交通不便,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全甘洛縣最爛的路就在沙岱。你想去上班?那先走4個小時泥濘的山路再說。山高坡陡,打籃球的時候,要是不小心把球掉到了山溝裡去,當地人開玩笑說,那必須得背上乾糧才能把球給找回來。氣候惡劣,冬天時潑出去的水不一會兒就結了冰,夏天的太陽可以輕輕鬆鬆曬掉幾層皮,而所謂鄉政府就是雜草旁的一排破舊瓦房而已,連日常的用水用電都成困難。地裡種植的土豆、玉米,幾乎是老百姓整個家庭的全部收入。因此沙岱鄉成為了幹部們口中的邊疆之地。但老陳覺得,幾千名沙岱鄉的群眾們都能生活,那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呢?況且正是愈貧窮愈落後的地方愈需要黨員幹部去為之奉獻。抱著這種想法,老陳在沙岱鄉一幹就是十一年。從風華正茂的青春之年到頂著地中海髮型的不惑之年,人生中最青春最美好的年華,老陳奉獻給了偏遠落後的基層。也正是因為老陳的堅守,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影響著我的選擇。
沙岱鄉依初村(圖片來自網絡)
2017年,在我即將大學畢業之際,我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到我的家鄉——甘洛縣,和老陳一樣做一名基層幹部。剛開始老陳對此很不能理解:「娃兒啊,從小就辛辛苦苦的把你送到外地讀書,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在大城市紮根哇,為啥子還要回來呢?」我想,正是因為我的家鄉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是一個貧困地區,所以它更需要更多的人去為之奉獻。而恰逢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接近,脫貧攻堅總號角的吹響,大批來自縣外的同志們來甘洛開展幫扶的背景下,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自己家鄉的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我堅信,農村基層照樣是一個華麗而廣闊的舞臺,我們當代青年照樣能夠譜寫青春的樂章。
而令人驚喜的是,我也被分配到了沙岱鄉工作,老陳的成長之地,如今成為了我夢想起航的地方。今天,當老陳和小陳同時站在基層這個平臺上,小陳可以驕傲地告訴老陳:老陳啊,沙岱鄉再也不是您當年那個所謂的發配邊疆的地方了。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在鄉黨委政府真抓實幹下,如今的沙岱鄉,寬敞平整的水泥硬化路直抵各家各戶,別具一格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熱鬧非凡,彝家新寨、易地移民,一幢幢漂亮的樓房錯落有致,基本醫療保險,不落下每一戶貧困家庭。一村一幼,教育幫扶,為彝區的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今天,7000畝「大紅袍」的花椒香味瀰漫在沙岱鄉的漫山遍野。
晨曦中的甘洛縣彝家新寨(圖片來自網絡)
2017年,沙岱全鄉6個村367戶1557人已徹底擺脫了貧困!老百姓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正朝著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闊步邁去!
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24歲的老陳那一代人。
他們在思考,如何讓貧困群眾能夠吃得飽飯,穿得暖衣。
而如今24歲的小陳這一代人我們在思考,如何讓貧困群眾能夠不愁吃、不愁穿;如何讓貧困群眾能夠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當年24歲的老陳那一代人,他們的工作重心,是「輸血式」的粗放扶貧。
如今24歲的小陳這一代人,我們的工作重心,是「造血式」的精準扶貧。
兩代人,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見證了脫貧攻堅,給這片曾經飽受貧窮纏繞的土地帶來的巨大變化,變化的背後,是全縣全縣各級各類幫扶幹部、廣大幹部職工們日夜奮戰、攻堅克難,各族人民群眾自立自強、艱苦奮鬥,社會各界傾情參與、鼎力支持的累累碩果。
「一張藍圖繪到底,咬定青山不放鬆」,隨著脫貧攻堅進入到攻城拔寨的關鍵階段,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下定最大的決心,拿出拼命的精神,奔赴最後的戰場,我們甘洛縣脫貧攻堅就一定能夠,向各族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歷史答卷!
老陳和小陳的故事只是眾多奮戰在一線幹部們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但他會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深入開展一直講述下去……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陳凱威(四川省甘洛縣沙岱鄉人民政府幹部)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原標題:《【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陳凱威 ‖ 老陳和小陳的扶貧故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