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的轉機在哪裡?|臺積電|半導體|張汝京|asml_網易訂閱

2021-01-09 網易

  

  

「中芯國際突然被評級公司認定為有『較大不確定性』。」

  作者:苗正

  編輯:tuya

  出品:財經塗鴉

  公司情報專家《財經塗鴉》消息,12月28日,中誠信國際發布關於關注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00981.HK)被納入「實體清單」的公告。中誠信國際認為,中芯國際被納入「實體清單」使得公司未來生產經營和投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誠信國際將持續關註上述事項的後續進展,並與中芯國際保持溝通,積極收集相關資料,及時評估上述事項對公司未來生產經營及整體信用狀況的影響,並披露相關信息。公告稱,中芯國際發行的「19 中芯國際 MTN001」由中誠信國際進行相關評級工作。

  一路蒸蒸日上的中芯國際突然被其評級公司認定為有「較大不確定性」

  自2020年12月中芯國際CEO離職後,該企業收到了一個巨大的噩耗。中芯國際放出了這樣一條公告,稱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被納入了「實體清單」。

  公告中解釋道,針對適用於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的產品或技術,供應商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出口許可才能向公司供應;對用於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包括極紫外光技術)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商務部會採取「推定拒絕」(Presumptionof Denial)的審批政策進行審核;同時公司為部分特殊客戶提供代工服務也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這對於中芯國際又意味著什麼呢?

  卡死10nm

  2020年10月,中芯國際官網新聞表示,該企業已經完成了7nm製程N+1工藝的流片,預計2021年時,7nm製程晶片可以風險量產(即小規模、低良品率)。所謂N+1,實際上是一種內部代號,仍然採用DUV進行生產,而非臺積電和三星那樣使用EUV進行生產。

  雖然中芯國際並未公開N+1 7nm晶片的詳細數據,但是依照英特爾10nm的情況來看,該製程晶片CPP為54,金屬層2高度(M2P)為44,軌道高度為6.18。這樣的數值與臺積電的三星的7LPP製程7nm晶片以及臺積電的7FF製程7nm晶片相當。且梁孟松也曾公開表示,N+1 7nm製程更像是三星的8nm製程,因此中芯國際該製程晶片是一種7nm等效技術,可在電子設備上實現等同於7nm性能的效果,但晶片本身並非是7nm

  晶片在光刻過程中,會利用紫外光對晶圓進行曝光,曝光後利用化學材料進行顯影,如過無法實現一次曝光定型,那就需要再塗膠和曝光。越複雜的晶片就需要越多次的曝光,傳統的DUV機器想要實現7nm的要求就需要進行多次曝光。但是多次曝光會大幅增加材料成本,同時還會降低良品率,無法適用於企業級的大規模量產。於是ASML推出了EUV,只需要一次曝光就可以滿足7nm,甚至更先進規格晶片的要求。

  之所以「實體清單」中明確限制了10nm,是因為晶片製程在國際社會中並沒有明確規定,這也是為什麼英特爾的10nm製程和臺積電的7nm製程所差無幾的原因。而英特爾方面,該企業的10nm製程之後是7nm製程,傳統DUV機器無法實現7nm製程的量產,這時就需要用到EUV機器

  同理,如果中芯國際想要進軍7nm製程,也必須要用到EUV。再回到「實體清單」部分,這份「實體清單」剛好卡住了中芯國際的脖子。

  早在2018年時,中芯國際曾向荷蘭光刻機生產商ASML訂購了一臺EUV光刻機,價值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億元),預計2019年年初交貨。而ASML公司也持有《瓦森納協議》下,向中國出口光刻機產品的許可證。

  然而事與願違,這項交易最終被不可抗力終止。ASML 對此表示,公司仍在等待新許可證申請的批准。

  2020年,蔣尚義出任公司副董事長後,他向ASML再一次提出了就進口EUV一事的談判邀請。通過美國下達的「實體清單」指令,這次的談判多半是成功了,不過多半是沒法實現。

  出走的梁孟松

  梁孟松上任於2017年10月,與原CEO趙海軍共同作為聯合CEO。恰巧這一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指導目錄(2016)》。目錄中明確指出,明確集成電路等電子核心產業地位,並將集成電路晶片設計及服務列為戰略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

  2018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改委以及工信部聯合發布了《關於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對滿足要求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減免政策,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可享受五年免徵收企業所得稅。中芯國際自然赫赫在列。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梁孟松和趙海軍僅用了兩年時間便攻破了14nm技術。這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來說是前所未聞的。28nm、14nm、10nm、7nm乃至更小製程,都屬於先進位程。要知道,中國境內半導體行業幾乎從未涉及過這樣的領域,即便有,也很難像中芯國際一樣實現先進位程的量產業務。

  而半導體產業仿佛也在回應著梁孟松的努力一樣,從1999年的全球1494億美元銷售額,飆升到2018年的4687.78億美元銷售額,一個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產業,還能有6.20%的複合增長率。以半導體行業價值鏈來看,晶圓製造環節價值最高,佔比50%,IC設計佔比20%,封測佔比15%,其餘產業價值歸為設備和材料。

  中芯國際的業務囊括了生產及封測,也就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吃香」的兩大類。隨著產業銷售總額的水漲船高,中芯國際的前途也無限光明

  梁孟松無疑是中芯國際的技術先驅,他在辭職信中所提及的「公司應對我這三年多的貢獻給予全面公正的評價」也是合情合理。畢竟連非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也都了解到中國半導體的進步。他出走後,中芯國際A股臨時停盤前大跌9%,市值蒸發超過300億,也足以見得人們對他的評價。

  而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本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曾加入德州儀器半導體擔任工程師,後創立了世大集成電路。造就了中芯國際濃厚的技術DNA,即便梁孟松離職,中芯國際的研發能力依然處於大陸第一線。

  但正如上文所述,目前中芯國際所面對的問題,根本不是技術能解決的問題,縱使梁孟松這個技術奇才沒有離開中芯國際,這家公司也只能眼瞅著這塊「香餑餑」納入別人囊中。

  從半導體產業來看,企業在採購集成電路時,高端產品一定會選用最高規格的先進位程,而中低端產品則會選用45nm到120nm左右規格的製程。這就導致了停留在N+1 7nm製程的中芯國際很難再大步向前,這也解釋了中誠信對中芯國際做出「較大的不確定性」這樣的評價

  轉機

  張汝京從創立中芯國際之時,就是要向臺積電看齊的。臺積電目前的市場佔有率為50.81%,2018年營收330億美元,淨利潤116.4億美元。中芯國際市場佔有率為4.48%,2018年營收33.6億美元,淨利潤1.34億美元——市場份額是臺積電的十分之一,淨利潤卻低到了百分之一。

  但是去細看他們的業務就會發現,臺積電的主要訂單都是7nm、5nm這樣的先進位程,可中芯國際的收入結構則是:40/45nm佔比17.2%、55/65nm佔比25.8%、150/180nm佔比31.2%。這也就意味著,臺積電的業務擁有極高的門檻,中芯國際的業務核心競爭力較低,可被替代。

  這樣的情況再加上缺乏EUV帶來的技術停滯,勢必會造成差距進一步擴大的局面

  不過事情都有轉機,中芯國際本身也做好了準備。

  中芯國際在北京亦莊興建的12寸晶圓廠中,設備上完全脫離了美國路線,打造了去美化的生產車間。同時,這座新廠的供應鏈首次大批採用了國產供應商的材料。比如上海微電子193nm光源的光刻機,支持28nm製程。一旦得到驗證,那麼國產光刻機追趕ASML也將成為可能,從而使得中芯國際能夠大步流星地邁入7nm。

  另一方面,從公告中來看,美國禁止的是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但是在晶片製造過程中,光刻膠、研磨劑等材料,都是有明確規定其所對應的製程規格,然而其他一些材料,是沒有對應製程規格的。

  就拿EUV和DUV來說,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雷射器釋放出來的紫外線的波長。EUV使用的是極深紫外線,DUV使用的是深紫外線。這兩種機器都需要用到光束矯正器、能量控制器等等——而這些產品是沒有限定製程的。因為通常來說,這些部件都有一定的向下兼容性,這就導致10nm禁止的界定存在著一定的可協調性。如果中芯國際能夠利用好,那麼他們仍然具備探索7nm及以下製程的能力。

  網上曾有許多傳言,比如梁孟松離職的原因是蔣尚義的薪水是梁孟松的三倍,梁孟松心裡不平衡,事實上這個說法來自於臺灣分析師丁兆宇的一次採訪,其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但無論如何,中芯國際的下一腳該朝著哪邊邁,並不完全取決於此。

  從行業的角度來看,中芯國際的發展歷程,幾乎就是我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程。而能影響國產半導體行業的東西只有能否讓供應鏈完全國產替代,這也是中芯國際在亦莊建造完全「去美國化」生產設施的本意。國產半導體的確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它需要的更是時間,奮進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芯國際的轉機在哪裡?
    中芯國際的業務囊括了生產及封測,也就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吃香」的兩大類。隨著產業銷售總額的水漲船高,中芯國際的前途也無限光明。  梁孟松無疑是中芯國際的技術先驅,他在辭職信中所提及的「公司應對我這三年多的貢獻給予全面公正的評價」也是合情合理。畢竟連非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也都了解到中國半導體的進步。
  • 中芯國際張汝京:20年前回國建廠,如今公司成國產半導體唯一希望
    過去20年,張汝京和他的中芯國際,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拖著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前進,硬生生將落後的中國拽進了最尖端晶片技術的賽道。下面就帶你了解下這位國產晶片之父以及他創辦的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為了繞開《瓦森納協定》,只能以第三方進口二手製造設備,雖然過程曲折,但中芯國際還是快速步入了正軌。2004年3月,中芯國際香港上市,200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可以說,張汝京一個人能夠頂得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很多年的成果。
  • 中國半導體教父張汝京:曾與臺積電多年PK,72歲仍堅持造芯
    1949年,剛滿一歲的張汝京隨家人遠赴臺灣定居。22歲那年,張汝京從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後,選擇到美國繼續深造,最終在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1977年,美國正處於半導體熱潮中,29歲的張汝京進入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工作,湊巧的是,張忠謀當時已經是德州儀器的三號人物,擔任公司副總裁。但兩人誰也沒料到,未來張忠謀將多次影響張汝京。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的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中芯國際的大股東 首先來看中芯國際,中芯國際成立時間是在2000年,當初由張汝京創建。張汝京和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有一定的關係,都曾經在美國德州儀器任職過。
  •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江湖恩怨
    、三星和中芯國際三家。臺半導體教父;關鍵字:張汝京 中芯國際創始人;關鍵字:梁孟松 中芯國際第五任掌門人;中芯國際與臺積電上半場恩怨對決:張汝京最終被張忠謀挑落劍下!被售購後,不甘人下的張汝京未徵得同意拋售手中臺積電股票毅然離開臺灣來上海創立中芯國際。並通過德州儀器校友會和世大前戰友挖臺積電牆角,中芯國際整個運營管理模式與核心競爭力全部效仿抄襲臺積電。
  • 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差在哪裡?中芯國際還有機會趕超臺積電嗎?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真的是恩恩怨怨,可以說他們的創始人本身就有著恩怨,中芯國際的張汝京,以及臺積電的張忠謀,他們曾經都是德州儀器的員工,然而各自創業之後,臺積電收購了張汝京的世大,導致張汝京的失敗,關鍵是在收購世大的時候,張汝京並不知道。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被臺積電起訴8年,一山終究難容二虎
    說起現在梁孟松博士與蔣尚義博士的中芯國際內訌事件,其實兩人的境遇還類似於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與中國晶片教父張汝京,都有一種一山不容二虎的態勢。 不同的地方在於,張忠謀曾一心把張汝京逼入絕境,而梁孟松只是為了自己該有的尊重,我們來了解一段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先生的不甘歷程。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新紀元締造者
    當年中國晶片產業一片荒蕪,中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整個行業,創始人張汝京也被尊稱為「中國半導體之父」。上世紀70年代,張汝京從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之後又赴美攻讀工程科學,畢業後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從此和晶片結下不解之緣。巧的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當年就是德州儀器第一個華人員工。
  • 落後就要挨打,中國半導體希望之星中芯國際的未來在哪裡?
    由此張汝京也獲得了建廠大師的名號,足可見其專業性。可以說張汝京一個人比得上以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很多年的成果了。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量產65納米晶圓,而臺積電處於45納米,兩者的工藝進程僅僅只相差一代。可以說此時的中芯國際處於高光時代。但是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快速擴張的步伐開始慢了下來。
  • 蔣尚義入職中芯 扒一扒臺積電中芯國際曾經那些恩怨糾葛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21日公告稱,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下稱:臺積電)前共同運營長蔣尚義將出任中芯國際獨立董事,臺灣業界大為震動。據悉,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片代工廠,雖總部分屬海峽兩岸,但兩家淵源深厚。
  • 眾望所歸的中芯國際,本是華為得力助攻,卻毀在了臺積電手裡
    為什麼中芯國際會落後於臺積電呢?其實在過去的歷史中,中芯國際和臺積電有著一段深遠的過去。張汝京,一開始是在德州儀器任職,這是美國半導體巨頭企業。在當時張汝京就展現了非凡的能力,在國外的半導體行業中,張汝京都是聲名顯赫的。不過張汝京最終決定回到國內發展。
  • 中芯國際反覆內訌背後:半導體設備被卡脖子結下的無奈苦果
    12月15日晚間,中芯國際公告,臺積電前COO、前武漢弘芯CEO蔣尚義將出任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而在3年前,中芯國際即已延攬到前臺積電研發總監、前三星CTO梁孟松任聯席CEO,蔣尚義(下圖)的加入,等於中芯國際得到兩員大將,追趕全球晶圓代工廠標杆臺積電的步伐即將加快。
  • 中芯國際:無奈的內訌
    此時中芯國際的經營戰略,依然在按照張汝京所設定的、並且也是政府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中芯國際依然在大舉擴張、大手筆投資。特別是2008年存儲晶片價格崩盤,中芯國際深陷虧損困局,急需補充資本。 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 臺積電失算!中芯國際成7納米「唯一追趕者」,國產晶片即將崛起
    而中芯國際在21世紀初的橫空出世,顯然讓無數國人看到了希望。事實上,中芯國際的誕生離不開一個人:張汝京。這位曾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的業界強人,張汝京在香港回歸那年回到寶島臺灣,並一手創辦了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然而,還沒等他把臺積電挑落下馬,世大半導體就被臺積電收購了。
  • 臺積電失算!中芯國際成7納米「唯一追趕者」,國產晶片即將崛起
    這位曾在德州儀器工作了20年的業界強人,張汝京在香港回歸那年回到寶島臺灣,並一手創辦了晶圓代工廠世大半導體。然而,還沒等他把臺積電挑落下馬,世大半導體就被臺積電收購了。這次張汝京依舊雄心不改:挑戰臺積電。有了世大半導體的教訓,這次張汝京運籌帷幄,穩紮穩打,並成功將臺積電逼近了牆角。 2006年,臺積電量產65納米製程震驚了業界。然而緊追其後,中芯國際則於2007年掌握了65納米製程,一炮而紅。讓外界頗為矚目的是,中芯國際65納米僅小幅落後於臺積電,這也是第一次希望的曙光照在了張汝京的身上。
  • 臺積電是怎樣煉成的(六):「建廠狂魔」張汝京歸來,臺灣半導體產業...
    到1987年,江南廠的產量已經達到全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40%,成為首屈一指的行業老大,無錫也成為大陸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由於意識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大陸開啟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模式,決定加碼投資半導體產業。1989年,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簡稱華晶)在無錫成立。
  • 市場佔有率不到臺積電10% 我為什麼還要為中芯國際上市點讚
    這被認為是中芯國際萬裡長徵,即「提升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成為世界一流的半導體研發,製造和服務公司」的又一個重要節點。筆者寫過很多上市公司,有些是為了「圈錢」,有些是為了炒「概念」,但真正需要資本市場助力的卻拿不到錢的卻是那些在做真正為國創造價值的實業公司。正如《華爾街2》中的一句臺詞「我們真正應該用資本幫助的是那些為這個世界創造真正價值的人」。
  • 中芯國際、臺積電、ASML,背後股東都是誰,為什麼都幫不了華為?
    也是因為華為的關係,臺積電、ASML和中芯國際這幾家和晶片有關的企業頻繁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那麼這三家企業,兩家晶片代工廠,一家光刻機生產產商,這三家的背後股東分別是誰,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紛紛都無法幫到華為?先看看臺積電,臺積電的創始人是張忠謀,臺積電創立於1987年,和華為是同一年。張忠謀是誰?
  • 中芯國際20年命運多舛,外與臺積電打官司,內有股東控制權之爭
    2000年,中芯國際一廠主廠房上梁,張汝京花20塊錢放了1000響鞭炮慶祝。張汝京幾乎事事親力親為,開工第一天就帶著高層主管蹲在無塵室裡擦地板。根據當時的國際建廠成本,中芯國際融到的那點錢是根本做不到這樣的布局的,但張汝京利用當時大量半導體二手設備的機會,實現了低成本建廠。
  • 臺積電開始行動,中芯國際或將迎來新機遇?
    比如當初張忠謀創建了臺積電,讓臺積電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晶片代工半導體公司,後來張忠謀也被譽為「晶片大王」。除此之外,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在業內也是大名鼎鼎。其創始人張汝京讓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半導體的頂梁柱,只是因為受到了臺積電的多方位打擊,讓張汝京離開了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