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上透露,由於受到美國的二輪制裁,臺積電無法接受9月15號之後華為的訂單,華為Mate40系列搭載的麒麟高端晶片無法繼續生產,剩下的庫存可能是短期內的絕版。
餘承東語言一出,完全網友炸了,都做好準備搶購華為Mate40了。即使華為再強,自己做作業系統,做晶片,但在美國的連續幾輪制裁之下,還是被人掐住了脖子,雖然華為有海思半導體做晶片設計,但負責晶片生產代工的半導體產業,過去20多年華為一直沒有參與,被人釜底抽薪之後,還是逃不過短時期停產缺貨的困境。
美國制裁華為,將另一家公司推上了前臺,那就是中芯國際,中國大陸唯一一家擁有28nm以下製程工藝的晶片製造企業,現在最強的製程工藝技術能夠達到14nm,而臺積電、三星的製程工藝技術已達到7nm。雖然與世界主流技術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中芯國際確實是過程半導體行業唯一能夠拿的出手的企業了,而華為的晶片困境短期能夠被解除的希望,也完全落到了這家公司身上。
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可謂是一位傳奇人物了,如果沒有他20年前回國建廠,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制裁之下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過去20年,張汝京和他的中芯國際,可以說是憑藉一己之力拖著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前進,硬生生將落後的中國拽進了最尖端晶片技術的賽道。下面就帶你了解下這位國產晶片之父以及他創辦的中芯國際。
張汝京的父親張錫綸是一名學冶煉的專業人才,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本在上海的一家鋼鐵廠工作,後來抗戰爆發,鋼鐵廠被併入國民政府軍事工業系統,成為國民政府的21兵工廠,張錫綸和大部隊也轉戰重慶。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錫綸和同事來到南京,接收日本野戰造兵廠,並在此建立兵工署第60兵工廠。同時他在南京安家立業,與相戀多年的女友成婚,1948年,他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名字就叫張汝京。
1949年,國民黨潰敗後,張錫綸夫婦帶著不滿一歲的張汝京跟著撤退的國民黨大軍,從上海坐船逃到了臺灣。
在臺灣長大的張汝京,學習成績一直優異,一路考上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並在之後前往美國留學,在美國留學的張汝京,本來想鑽研航天和宇宙方向,但在當時的美國政府眼裡,華人就是華人,航天和宇宙代表了當時最前沿的科學領域,壓根就不會給外國留學生機會。張汝京只好選擇當時被怎麼被重視的工程科學系,學電子工程,並先後取得工程學碩士和電子學博士。張汝京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會把自己推上尖端科技的浪潮。
1977年,29歲的張汝京入職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並加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傑克.基比爾的團隊,從研發工程師做起,一幹就是二十年。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以晶片技術為龍頭的電子數位化,被廣泛應用到計算機和通訊等各個領域,晶片從業者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所在的行業出現的金山一座比一座大。
在德州儀器工作期間,張汝京的頂頭上司邵子凡博士是全球最頂級的晶片製造工廠建設專家,張汝京在他的培養下迅速成長,被派出去劃地盤,建新廠,前後參與了9個大型晶片廠的建設,遍布美國、日本、新加坡、義大利等地,成為業內公認的「建廠高手」。
那段時間,張汝京去哪建廠,哪裡就成了晶片市場熱土,儼然成了晶片行業裡的風向標,只是在全世界都為晶片狂歡時,擁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卻始終安靜得像個局外人。
由於張汝京的事業一直在美國,他的父母張錫綸和劉佩金在退休之後也搬到美國居住,跟大多數從大陸退到臺灣的老一輩一樣,張錫綸夫婦也一直牽掛著祖國大陸。看到兒子張汝京成為全球晶片行業知名的建廠高手之後,張錫綸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你什麼時候去大陸建廠?」
父親的問題,在90年代後期迎來了解答的契機,1996年,中國一電子代表團到德州儀器總部參觀,臨走時問了張汝京一句:「你願不願意回中國?我們在北京等你」。張汝京聽了暗流湧動,有了回國的念頭,找到總裁,很突兀地開口:「我要辭職回中國」,總裁直言:「你是晶片組核心成員,美國不會放你走的」。
身在海外的華人,基本上都聽說過錢學森回國的艱難,西方社會全面封鎖中國的人才、設備和技術,尖端人才回國不會一切順利,張汝京也是如此。
1997年,已經在德州儀器工作20年的張汝京到了可以申請退休的年限,面對不肯放人的總裁,張汝京說:「我都是基督教徒,上帝教導我們要愛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現在中國比較落後,它又是我的祖國,如此我請求了上帝,它同意我去用愛幫助中國人」。同是基督教徒的總裁被將了一軍,無奈同意張汝京辭職。
離開德州儀器,49歲的張汝京準備回中國大陸建廠,剛離開美國就直奔無錫成立「世大」公司,結果發現中國缺設備、缺技術、缺人才,啥都沒有。考慮再三,張汝京打算把世大第一廠和第二廠建在具備一流設備、人才和技術的臺灣。然後再複製到內地,把內地的晶片搞起來。
然而在臺灣,同樣是從德州儀器出來,比張汝京早10年回來的張忠謀創辦的臺積電早已成為了晶片龍頭,張汝京的世大公司成立三年就開始賺錢,發展迅速,引起了臺積電的警惕。
就在張汝京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臺積電秘密聯合世大的大股東在張汝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於2000年1月將公司作價50億美金賣給了臺積電。張汝京事後才知道此事,也知道在合併後的公司自己難有立足之地,收購後第二天就辭職,決定北上大陸再次創業。
來到大陸,張汝京奔波於香港和北京之間,尋找自己在中國布局半導體公司的地址,香港地價太貴,而在北京接觸的人,並不是主事的人,所以都不了了之。當張汝京到上海的時候,當時的上海經貿主任和市長主動找到張汝京,並親自在張江為張汝京挑選了一大塊地方,作為廠址,對於上海發展半導體的決心,張汝京覺得志同道合,於是2000年4月,上海張江中芯國際破土動工。
工廠動工後,張汝京帶著晶片領域的300多位臺灣工程師回到大陸,在張江打響了第一槍,中芯國際動工13個月後投產,4個月後量產,投產和量產速度,可以說在半導體行業中,均創下了世界之最。
在中國建晶片工廠,就不得不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國際上有個《瓦森納協定》, 全稱為《關於常規武器和兩用物品及技術出口控制的瓦森納協定》,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就是由美國操控的用於封鎖中國技術的協定,當某國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時,美國可以出面直接幹涉。中芯國際為了繞開《瓦森納協定》,只能以第三方進口二手製造設備,雖然過程曲折,但中芯國際還是快速步入了正軌。
2004年3月,中芯國際香港上市,2005年成為世界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可以說,張汝京一個人能夠頂得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很多年的成果。
看到中芯國際發展迅速,臺積電就坐不住了,因為中芯國際早期從臺積電挖來了大量員工,就懷疑中芯國際偷了自己的技術,將中芯國際起訴至美國法院,官司一打就是三年。
到了2009年的時候,中芯國際量產65nm晶圓,而臺積電處於45nm,兩者的工藝進程,只相差了一代,此時的中芯國際本處於高光時代,但也就在此時,中芯國際敗訴給了臺積電,臺積電拿了中芯國際2億美元的賠償和10%的股權,並要求張汝京三年內不能從事晶片行業,此後張汝京卸任,公司的多名核心管理團隊相繼離職,中芯國際元氣大傷,發展的步伐開始慢了下來。
從2009到2017年,中芯國際一直都沒什麼建樹,而這個階段又恰恰是電子產品井噴的爆發期,臺積電趕上了這波大爆發,到2017年的時候,已經攻克了10nm,而中芯國際也僅僅只實現了28nm的量產。
通常半導體行業將28到45nm稱為中高端,而14nm一下稱為是高端,主要應用於5G高性能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及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而人們最熟悉的手機,僅僅是高端晶片製造業中的一個應用領域而已。
2017年,中芯國際迎來了新CEO梁孟松,是臺積電和三星都搶著要的半導體奇才,一上任就主導14nm製程研發,跳過20nm和16nm製程,在2018年攻克了14nm工藝之後,讓中芯國際重新煥發了昔日的光彩,但此時臺積電7nm已經實現量產,5nm已經有了改進版本,正在下探研發3nm製程。雖然中芯國際與臺積電有著三代的差距,但至少量產14nm就已經讓中芯國際進入晶片高端玩家的行列。
中芯國際繼續跟著世界的腳步前進,而他的創始人張汝京在卸任之後,也沒有閒著,2014年,66歲的張汝京再次創業,創立上海新昇,專注晶片成本最大的材料「矽」。這是他繼世大、中芯國際之後的第三次創業的工廠,坐落在上海最南邊的臨港新城,給上海又留下一處寶貴的資產。
2018年,70歲的張汝京又一次創業,建立成立芯恩(青島)集成電路,集合晶片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環節。他離開了中芯國際,但卻始終沒有離開中國芯,從始至終都想要補齊中國內地晶片產業鏈中的薄弱環節。
現在由張汝京創辦的中芯國際在國內的規模已經發展成趨於完善的晶圓代工廠,被視為國產半導體的希望。今年美國修改了出口管制政策,只要使用了美國技術,就要向美國政府報告。但要製造晶片,就離不開阿斯麥光刻機,而阿斯麥光刻機中使用了美國的光源技術,這樣一來用阿斯麥光刻機生產高端晶片的計劃破滅。
好在最近中芯國際也正式確認,就算沒有阿斯麥光刻機,也能夠造出7nm晶片,即將推出n+1工藝技術,性能將提升20%,功耗降低了57%,和7nm工藝製程技術十分相似,不管中芯國際掌握了怎樣的工藝技術,作為中國大陸最大的代工廠,只要不斷進步,就能夠做出更大的突破,如果能夠將n+1工藝技術完全發揮出來,或許就可以代替阿斯麥光刻機。
從整體實力來看,中芯國際和國際主流水平,還是有所差距的,但是有差距不代表追不上,國內已經制定了集成電路製造的發展進程,加快中國半導體的崛起,近段時間,我國正式將集成電路列為一級學科,重點培養半導體人才,除了培養人才以外,對半導體企業也給予了非常高的待遇,只要是發展經營15年以上的晶片企業,製程技術小於25nm,就能夠免稅10年,中芯國際顯然是可以享受這項政策的,這樣中芯國際就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科技研發當中去。
如今在受美國制裁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還有反擊的希望,這完全得益於張汝京20年前的舉動,憑藉一己之力帶領著中國半導體產業追趕世界的腳步,才沒讓國產半導體產業落後太遠。就在最近,張汝京談到美國制裁也表示:「中外半導體差距沒那麼大,有信心追得上」。相信給予一段時間,中國半導體產業定會反超世界,給美國強有力的反擊,畢竟從落後到反超,是中國人最擅長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