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每兩年翻一倍,摩爾定律還適用於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晶片嗎?

2020-12-14 專門網

智慧型手機處理器可能無法提供像PC和伺服器硬體的最佳性能,但是這些小晶片在製造工藝方面一直處於業界的領先地位。智慧型手機晶片目前大多是10nm和7nm,有的也已經達到了5nm。先進的製造工藝為提高能效、減少晶片尺寸和增加電晶體密度鋪平了道路。

而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摩爾定律,因為它預言了晶片加工技術的持續改進水平。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處理器性能的過剩以及性能提升的放緩,不少人開始懷疑摩爾定律是不是已經過時,不再適用於當前智慧型手機晶片的發展。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1965年,當時英特爾的執行長戈登摩爾發表了一篇論文,該論文觀察到封裝在集成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一倍,並預測增長率將持續到1975年。而後來,摩爾修改了預測,稱每兩年電晶體數量將增加一倍。

電晶體是處理器和其他充當數字開關的集成電路中的小型電子組件。雖然它與處理能力沒有直接關係,但更多的電晶體數量往往意味著晶片的功能更強大。因此,摩爾的理論還表明,處理器功能大約每兩年也會翻一番。

由於工藝節點技術不斷變小,摩爾定律得以繼續。換句話說,晶片內部的電晶體越來越小。我們可以看到,製造工藝已從1976年的6μm縮小到2019年的7nm。

根據羅伯特·登納德於1974年發表的論文,由於較小的電晶體開關,每瓦性能大約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這就是為什麼較小的處理器可提高電源效率的原因。但是,自2000年以來,這一速度一直在放緩。較小的節點在達到物理極限時,其功率效率的增益逐漸降低。

並不是每個晶片製造商都會公布處理器中的電晶體數量,因為它們本身並不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統計數據。幸運的是,蘋果和華為的海思都公布了他們最新的晶片提供了大概的數據。

首先看一下現代SoC中的電晶體數量。2015年,麒麟950容納了約30億個電晶體。到2017年,麒麟970的數量為55億個,在兩年內翻了一番,而到了2019年的麒麟990則達到了約100億個。再次,在兩年內電晶體的數量翻了一番。

2015年,當時的英特爾執行長布萊恩·科贊尼奇指出,電晶體數量翻倍需要近兩年半的時間。然而現在看起來,移動行業的發展速度可能要快一些,兩倍的增長速度仍然只需兩年。

當我們計算每平方毫米的電晶體密度時,智慧型手機SoC實際上在遵守摩爾定律方面做得非常好。在2016年至2018年之間,華為每平方毫米電晶體的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從3400萬到9300萬,這要歸功於從16nm技術躍升至7nm技術。同樣,最新的麒麟990封裝每平方毫米1.11億個電晶體,幾乎是2017年10納米麒麟970的每平方毫米5600萬個電晶體的兩倍。這與蘋果近年來的密度發展情況大致相同。

摩爾定律仍然適用於現代智慧型手機晶片。並且從1975年開始一直到2020年依然在持續,預計到2021年將全面向5nm轉移,因此我們在明年將繼續看到電晶體密度的提高。但是,晶片製造商可能會發現,在本世紀中葉和下半年過渡到3nm和更小尺寸的難度更大,摩爾定律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失效。

孤立的審視CPU和GPU的性能並不能真正反映出晶片組如何利用其不斷增長的電晶體數量。智慧型手機SoC越來越複雜,包括了無線數據機,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和機器學習處理器以及其他組件。

在過去的幾年中,隨著支持的傳感器數量的增加,圖像處理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更強大的ISP。晶片集成了4G LTE,有些還提供了集成5G支持。而藍牙和Wi-Fi,它們也佔用了矽空間。機器學習或「 AI」處理器在從人臉識別安全到計算攝影等各個方面的功能和普及度也在不斷增長。

智慧型手機晶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功能更豐富,封裝更密集。這全都歸因於摩爾定律在智慧型手機處理器領域依然適用,至少現在來看是這樣。

相關焦點

  • 摩爾定律名詞解釋_摩爾定律永遠有效嗎
    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儘管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摩爾定律仍應該被認為是觀測或推測,而不是一個物理或自然法。預計定律將持續到至少2015年或2020年。
  • 我們熟知的「摩爾定律」被廢了
    ,大膽表示GPU將持續推動AI性能每年翻一番。他認為在提高計算機性能方面,黃氏定律就是一項重要的指標,就像曾經的"摩爾定律"一樣,黃氏定律可能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都適用摩爾定律,是由Intel的聯合創始人Gordon Moore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當時他表示計算機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會翻一番
  • 黃氏定律取代摩爾定律,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
    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這也意味著這些晶片及其供電的計算機的性能在大致相同的時間表上大幅提高。但是已經出現了另一條定律,可能對計算的下半個世紀同樣重要。那就是黃氏定律黃氏定律:AI 晶片效能每兩年增加一倍黃氏定律以英偉達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黃仁勳的名字命名。
  • 英偉達急於收購ARM的原因:黃氏定律將取代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他認為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這也意味著這些晶片及其供電的計算機的性能在大致相同的時間表上大幅提高。黃氏定律:AI 晶片效能每兩年增加一倍黃氏定律以英偉達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黃仁勳的名字命名。
  •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英偉達官方認可「黃氏定律」,摩爾定律會失效嗎? 摩爾定律由Intel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經過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 之後,Intel前CEO大衛·豪斯更新了另外一版說法,即每18個月晶片性能將提高一倍。 現在,以性能提升一倍為目標,黃仁勳也帶來了自己的答案——1年。
  • 手機集體漲價?反摩爾定律提醒華為,囤積晶片不保值
    在IT(Information Technologies信息技術)行業,有三條定律,除了為人熟知的摩爾定律之外,還有安迪-比爾定律、反摩爾定律,揭示出一個道理:華為手機不保值。IT規律:反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恐怕很多人都知道,指的是一塊相同大小的晶片,每過18個月,內部電晶體的數量就會增加一倍,而且必須要增加,為什麼會這樣呢?
  • 摩爾定律將死,晶片行業將掀起新一輪革命,誰將成為新時代領航者
    仙童八人幫—矽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的半數,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間接後裔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第114頁發表了摩爾撰寫的文章《讓集成電路填滿更多的組件》,正式宣告了摩爾定律的誕生。摩爾定律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版本:1、集成電路晶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倍。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後摩爾時代怎麼發展?
    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指當價格不變,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亦將提高一倍。自誕生之日起,摩爾定律就成為計算機領域最重要的定律之一,預測和指導了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
  • AI時代的摩爾定律?黃氏定律預測AI性能將逐年翻倍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工程師,也是後來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摩爾定律(Moore's law),預測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經過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 英偉達吃下安謀後,黃仁勳定律正式確立取代新摩爾定律!
    隨著晶片精密到原子大小的電路和電子物理的極限,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所提出的摩爾定律(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會增加一倍,也表示效能會增強一倍)已經放慢,也有人說已經結束。但是,另一個定律正在崛起,對電子運算下一個半個世紀同樣重要。
  •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顛覆定律(冪指數定律)分別是啥?
    摩爾定律每18個月,計算機等IT產品(或者說相同性能的計算機等IT產品)的性能將翻一番,每18個月價格就會降一半。主幹網帶寬的增長速度至少是運算性能增長速度的三倍。因為運算性能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摩爾定律決定的,所以根據每兩年運算性能提高一倍計算,主幹網的網絡帶寬的增長速度大概是每八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網絡的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 摩爾定律「失效」遇到救星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帶來集成系統發展
    文/機器智能近日中芯國際獨立董事、前臺積電董事長顧問蔣尚義近日講述了他對晶片、集成電路、人工智慧、摩爾定律等發展的觀點。我們整理了他的演講內容希望讀者喜歡,以下為演講記錄。如今,集成電路已與我們的生活高度融合,幾乎所有的機電一體化設備和裝置都離不開晶片。在集成電路工業領域,有一個神奇的定律歸納了其發展規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 18-24 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就是廣為熟知的「摩爾定律」。
  • 摩爾定律失效了?為何臺積電能突破7納米極限,生產出5納米晶片?
    摩爾定律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的經驗之談,被譽為計算機第一定律!其核心內容是: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隔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而言之,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提高一倍!
  • Intel都力不從心 摩爾定律還有戲嗎?
    摩爾定律瓶頸突破還有戲嗎這一消息的公布引發了軒然大波,有些媒體將其視作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終結,還有不少網友認為英特爾連牙膏也不願意擠了,忽視消費者的利益只想坐著賺錢。下面筆者就帶您縱觀CPU晶片的發展,來看看摩爾定律到底遇到了怎樣的瓶頸,未來的發展真的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要沒戲了嗎?兩年翻番 摩爾定律預測發展其實提到電子產品的性能發展,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摩爾定律。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名為定律,但摩爾定律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定論,而是人為預測的一個發展的趨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 半導體發展遇到瓶頸,摩爾定律再難突破,英偉達另闢蹊徑
    每隔兩年處理器的性能就會翻上一倍,同時其內部的電晶體數數量也會翻一倍,這就是半導體行業的核心定律——摩爾定律,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如今半導體行業已經很難再進行大跨度的突破,各家頂尖的半導體晶片公司都開始尋找另外的突破口。
  • WSJ:摩爾定律已失效,「黃仁勳定律」將正式取代!
    該篇報導指出,「黃仁勳定律」指的是AI晶片的性能每2年可提高一倍,其增長速度歸功於軟體以及硬體的升級。英偉達高級研究副總裁Bill Dally指出,自2012年11月至今年5月,英偉達的晶片性能在AI方面提升了317倍,換句話說,其AI晶片的性能增長速度,維持在每年增加1倍以上的水準。
  • 摩爾定律未死,黃律定律已出!英偉達要用GPU推動AI性能逐年翻倍
    連于慧問芯Voice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是指集成電路上的電晶體數目每兩年(或18個月)會增加一倍,該定律已經被奉為半導體產業圭臬。
  • 摩爾定律:我這一輩子,見證了電子產業的崛起
    他在文章中預測集成晶片上可容納的電子元件數量將每年穩定地增加一倍,這會使得集成晶片越來越經濟實惠,而這也就是驅使他筆下那些奇思妙想的技術化為現實的動力。  在文章發表十年之後,這一描述集成晶片上電子元件指數式增長的「摩爾定律」並沒有停止下來的跡象。時至今日,摩爾定律在近五十年來的科技高速發展進程中貫穿始終,遵循著摩爾定律的現代科技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計算機、個人電子設備以及傳感器。
  • NVIDIA:摩爾定律已死 黃氏定律當立
    眾所周知,「摩爾定律」在過去半個世紀推動著CPU處理器的飛速發展,而近些年明顯慢了下來,GPU則持續提升,同時擔任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這個無處不AI的世界。Bill Dally擁有120多項專利,曾任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2009年加入NVIDIA,負責AI、光線追蹤、高速互連領域的相關研究。
  • 摩爾定律的失效,7nm工藝之後,晶片該走向何處?
    首先普及一下,什麼是摩爾定律,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 摩爾提出:在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集成電路上的元器件的數量,大約18-24個月會翻一番,性能也會提升一倍。而從2000年以後,摩爾定律實際上已經失效,只不過有效的溝道面積,一直在靠像用FinFET(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等堆積來維持所謂的摩爾定律,即使像這樣維持,現在摩爾定律的速度也已經在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