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2021-01-04 騰訊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Single-Atom Platinum Catalyst for Efficient Selective Hydrogenation為題,發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 2020, 9140841, DOI: 10.34133/2020/9140841)。

催化科學發展的前沿在於新型高效催化材料的開發,通過在原子尺度上定向構築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結構單元、在分子尺度上實現催化反應過程的高效化。具有優良催化性能的貴金屬催化劑已廣泛用於重要的工業催化過程,但受限於催化劑的高成本。提升貴金屬的分散度、提高貴金屬原子的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科研人員追求的目標。(亞)納米糰簇比納米粒子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而單原子分散的金屬具有更佳催化能力。單原子催化體系提供了從原子層次認識複雜多相催化反應的平臺,其優越的催化性能在工業催化中已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負載型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幾年出現的一類新型催化材料,其體現出的特殊催化性質,如表面活性組分高度分散、金屬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在資源利用上有著普通催化劑不具備的優勢等,引發科學家對催化科學的新一輪思考。單原子催化劑的原子尺度分布決定其電子態密度分布的高度局域化,導致催化反應的單一性和副產物的最小化,有助於更清晰地推斷反應機理。然而,挑戰在於如何提高單原子催化劑的實際穩定性。此外,現有單原子催化劑的製備主要採用浸漬法、共沉澱法、原子層沉積法、光化學還原法等多步合成技術,造成更多資源的浪費和製備過程的不易控制。

單分散金屬原子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在反應條件或者強熱下,易發生遷移而團聚,破壞原有的單原子分散狀態,影響穩定性。多年來,科研人員在追求和探索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有效製備技術,推動催化科學的快速發展。近日,研究團隊的副研究員畢慶員、博士袁曉濤、研究員黃富強,北京工業大學教授隋曼齡、博士盧嶽,上海應物所研究員司銳合作研究,在高穩定性單原子鉑催化劑的製備和應用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通過極端條件下的電弧放電法(瞬間溫度可達4000oC)一步原位合成碳化鉬負載的單原子鉑催化劑Pt1/MoC,該高溫穩定的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喹啉及喹啉類化合物選擇加氫性能和良好的熱穩定性。相較於多步合成過程,一步法縮減了製備時間,僅需數十分鐘即可完成。這種一步高溫合成策略為更廣泛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可控制備提供了新機會。該工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ZL 201711108307.3、ZL 201711098864.1)。

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實驗(KIEs)和近原位透射紅外研究發現,氫氣分子中H-H的斷裂和吡啶分子中C-C鍵及C-N鍵的生成均為動力學相關步驟,而涉及吡啶環中的加氫反應過程為速率控制步驟。基於活性測試結果、KIEs數據和近原位紅外分析,研究人員提出四步反應機理,其中步驟3為決速步。基於極端條件下的電弧放電法一步原位合成單原子鉑催化劑的方法,亦可拓展到其他金屬催化劑領域,如鈀、金、釕、銠等。同時,相較於多步過程,一步法更可控並可節約更多的資源和製備時間。此外,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單原子催化劑亦可拓展到涉及C=C、C=O、C=N等不飽和基團的反應過程,如α,β-不飽和醛酮選擇加氫、酯加氫等應用領域。一步高溫合成策略可為納米材料和單原子金屬材料的製備提供一種通用方法,有望為化學、材料科學以及相關交叉學科研究提供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的資助。

(a)電弧放電法一步高溫合成單原子催化劑Pt1/MoC的示意圖,單晶MoC的(b) HRTEM圖像和(c)晶體結構圖,Pt1/MoC的(d) HAADF-STEM圖像、(e) EDS數據、(f) 球差校正STEM-HAADF圖像和(g) FT-EXAFS光譜圖

Pt1/MoC及其他納米催化劑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反應

(a) Pt1/MoC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反應過程的KIEs效應,(b) D2氣氛下不同溫度時的近原位FTIR光譜圖,(c) Pt1/MoC催化喹啉選擇加氫合成1,2,3,4-四氫喹啉的反應路線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相關焦點

  •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 今日科技話題:「尖峰水玉杯」、單原子催化劑、植物、兒童新冠肺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物理系曾傑教授、周仕明副教授研究團隊,發展出了一套利用電化學沉積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普適性方法,利用該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了
  • 南大:新方法大顯身手!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中科大&高能物理所:高達10wt%的單原子催化劑通用合成方法
    然而,在固體載體上負載高含量的原子分散的金屬以在實際催化中應用仍然是一個合成瓶頸。原子分散催化劑的合成挑戰在於固體載體上難以穩定無配體的單原子,因為隨著顆粒尺寸的減小,表面自由能急劇增加,金屬原子往往聚集成較大的粒子。提高金屬利用率的局限性在於金屬在多孔固體載體上的原子分散,這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
  • Wiley能源催化領域最新進展 | 單原子催化劑、雙殼層Ni-Fe LDH增強...
    「屋簷」式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ORR單原子催化劑是近年來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以往的研究多集中於提高金屬負載量以增強催化性能。通過改變催化劑的形貌以促進其層間傳質,增加活性位點的利用率,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方法。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在這篇綜述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宋禮課題組從局域結構調節以及金屬物種和載體之間協同偶聯作用的角度,總結了SACs在非均相催化應用上的最新進展。
  • ...氦舶科技」率先切入高性能電子印刷化學品、單原子催化劑市場
    成立於2016年,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的新材料公司Hyperion氦舶科技希望改善這種情況,專注於為下遊加工廠商提供微米至納米級貴金屬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方案。Hyperion氦舶科技CEO黃翟告訴36氪,他們具備的核心能力是可以根據下遊需求,設計貴金屬的配方和加工工藝,以提升貴金屬材料在終端產品中表現出的性能,並且降低終端產品的成本。
  • 單原子催化劑、超薄羥基氧化物納米片、異質結層狀納米棒、多殼二...
    01 非均相單原子催化劑用於電化學還原CO2 CO2RR可由可再生能源驅動,從而生產出珍貴的化學品和燃料,而此過程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低成本和高效電催化劑的開發。最近,一系列含有非-貴金屬(與資源豐富的元素配位)的非均相、潛在具有低成本優勢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潛在地能夠進行CO2RR。不幸的是,真正的催化活性中心和控制這些SACs催化性能的關鍵因素仍不明確。
  • 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Yuan Chen團隊揭示了金屬—氮—碳(M-N-C)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相關研究成果於12月17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
    氮化硼和石墨烯片夾心的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非強非弱極化電場用於高效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33:06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Jun Jiang小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GIS中隔離開關電弧放電過程的理論分析
    GIS隔離開關電弧放電過程的研究,不僅對VFTO的仿真計算[3]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隔離開關的設計、選型和結構的改進等都具有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電弧放電是氣體放電的一種形式,由氣體擊穿至形成電弧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物理過程。
  • 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Angew:單原子配位環境調控反應選擇性
    研究背景 單原子催化劑(SACs)是一類非常重要的電催化劑,其獨特的單分散結構集均相催化劑和多相催化劑的優點於一身,擁有最大的金屬利用率、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作為連結多相催化與均相催化的「橋梁」,單原子催化劑為從原子層面闡明催化劑的構-效關係、揭示催化反應機理提供了契機。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條件下活性位點的精準探測仍具有挑戰性。因此,單原子催化中心微環境(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的精細調控和高分辨原位表徵裝置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合成氨在工業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化工過程,氨氣是化工生產中一種基礎的化學物質,可以用來製備化肥、硝酸、炸藥等,還可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傳統的合成氨方法主要是哈伯法,但此過程在高溫高壓下才能進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可以在常溫常壓下進行,但是由於氮氣分子非常穩定,氮—氮三鍵難以斷裂,面臨著低活性和低選擇性的難題,難以得到實際應用。
  • Nature Chemistry:史上最簡方法合成單位點催化劑,不服來戰!
    然而,從強氧化性溶液浸漬合成或pH控制沉積合成的催化劑往往金屬負載含量較低。而且,以往的合成步驟比較繁瑣,不利於大規模生產,簡單方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是很多化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 成果簡介 卡迪夫大學Graham J.
  • 中科院福構所《Small》:一種高效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策略!
    本文合成了2D導電鎳酞菁基COF,具有非常高的CO選擇性(> 93%),可保持CO2電還原反應活性10小時。該研究提供了在電催化中提高能量轉換效率的策略。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導致了二氧化碳(CO2)的高排放,出現了包括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在內的許多環境問題。
  • 研究人員提出MOF電催化劑的結構轉化策略 提升轉換效率
    材料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尋找替代材料,如金屬、金屬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將其作為電催化劑來推動這一反應。然而,目前選定的材料要麼不耐用,要麼過於昂貴,遠非適合大規模應用的理想材料。 用於電催化析氧的金屬-有機骨架(圖片來源:techxplore)經過大量研究,金屬-有機骨架(MOF)被認為是可能的OER電催化劑材料。
  • 科研人員製備出液體中穩定存在還原態單核鉑原子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質轉化技術研究張宗超研究員團隊在液態聚二甲基矽氧烷-聚乙二醇(PDMS-PEG)-乙醇-水溶劑體系中,通過乙醇將二價和四價的鉑離子還原,成功地合成了能夠穩定存在,並在矽氫加成催化反應中表現優異的金屬態鉑原子。
  • Joule高被引文章大匯總:綜述、電池、電催化、超級電容器
    綜述類 1.單原子催化劑:合成策略和電化學應用(被引量:255) 合成策略的發展在促進催化科學和單原子催化劑(SAC)的實際應用中起著根本作用。由於單原子的高表面能,實現單核金屬前體的原子分散和防止單原子遷移和團聚是SAC合成的關鍵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