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症候群,大家並不陌生,口乾舌燥和欲哭無淚是常見症狀。可是如果你以為乾燥症候群就只是「口乾、眼乾」,沒什麼大不了的,那就大錯特錯了。
義診現場,彭翔耐心接受市民諮詢。
清遠市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彭翔博士表示,乾燥症候群臨床表現多樣,遠非是單一的口乾眼乾性的疾病,而是一種累及多系統的慢性疾病,比如引發腎功能受損和呼吸功能衰竭,還會導致血液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病變,建議及時到專科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偏愛」女性,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
患者李小姐(化名)今年才25歲,幾年前血小板突然急劇減少,在外院進行骨髓穿刺仍未明病因,後因全身紫癜轉至清遠市人民醫院就診。經風溼科聯合會診,進一步完善免疫學指標檢查,發現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均呈陽性,確診為乾燥症候群。
經詢問病史才知,原來李小姐此前就出現過口乾眼乾和關節痛的情況,但一直沒在意,以致看錯科,延誤了病情。彭翔指出,乾燥症候群臨床表現多樣,遠非是單一的口乾眼乾性的疾病,而是一種可累及全身的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
50多歲的乾燥症候群患者張先生(化名)有多年抽菸史,經常咳嗽、呼吸困難,尤其是在上樓梯時表現更為明顯,由於一直被診斷為老慢支、病情一拖再拖,導致肺部組織纖維化,進而引起I型呼吸功能衰竭。
據悉,乾燥症候群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由於其免疫性炎症反應主要表現在外分泌腺體的上皮細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體上皮細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臨床除有涎腺和淚腺受損功能下降而出現口乾、眼乾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體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症狀。
彭翔介紹,原發性乾燥症候群屬全球性疾病,用不同的診斷標準在我國人群的患病率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為3%~4%。該病女性多見,男女比為1:9~1:20,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也見於兒童。
發病隱匿,患者容易看錯專科
風溼科專科醫生常常被邀請去其他科室會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風溼疾病患者容易看病走錯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盯著表面現象而忽視了追查真正的病因,最後耽誤了病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彭翔表示,乾燥症候群起病多隱匿,大多數患者很難說出明確起病時間,臨床表現多樣,病情輕重差異較大,甚至只表現為自覺疲乏無力。該病以侵犯外分泌腺體為主,最常見症狀是口乾、眼乾,並可累及腎、肺、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器官和系統。
那麼,除了眼乾口乾等症狀,乾燥症候群還會對身體造成哪些損害呢?
損害腎功能:約有30%-50%患者有腎損害,主要累及遠端腎小管,表現為因I型腎小管酸中毒而引起的低血鉀性肌肉麻痺,嚴重者出現腎鈣化、腎結石及軟骨病。
損害肺部功能:大部分患者無呼吸道症狀。輕度受累者出現乾咳,重者出現氣短。肺部的主要病理為間質性病變,部分出現瀰漫性肺間質纖維化,少數人可因此導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
損害消化系統。胃腸道可以因其黏膜層的外分泌腺體病變而出現萎縮性胃炎、胃酸減少、消化不良等非特異性症狀。約20%患者有肝臟損害,特別是部分患者合併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損害神經系統。累及神經系統的發生率約為5%,以周圍神經損害為多見,不論是中樞或周圍神經損害均與血管炎有關。
損害血液系統。可出現白細胞減少或(和)血小板減少,血小板低下嚴重者可伴出血現象,淋巴腫瘤的發生率約為健康人群的44倍。國內已有原發性乾燥症候群患者出現血管免疫母細胞性淋巴結病(伴巨球蛋白血症)、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報導。
「只要遵照醫囑進行規範治療,病情大多可以得到控制緩解,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也沒問題。」彭翔提醒,乾燥症候群需終身治療,切忌服藥隨意,吃吃停停,一旦停止治療,病情很快又會復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