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儒」字有何含義?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其實富含深意

2020-12-06 靜穆如清風

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

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

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

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忠誠、信用」的信徒

儒者們看重忠誠、信義而非金銀財寶,他們也不貪圖廣袤的家田而是把信任當作自己的家產。

因此,對於儒者而言,他們既是廉價的商品又是名貴的珍珠。說他們是廉價的商品是因為他們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是對的,即使分文不取也會嘔心瀝血;說他們是名貴的珍珠是因為他們認為所做的事是奸惡的,即使花萬兩黃金也難為所動。

不僅如此,儒者還有辦事嚴謹、畢恭畢敬的特點。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從來不會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違背原則,陷他人與水火。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有一天他的好友王密深夜造訪,並懷揣十金相贈。王密說:「此時天黑,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聞,深感慚愧,怏怏離去。

骨子裡蘊含著一股剛毅

孔子有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破,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

所以,儒者並不像有些網友所說的「軟弱」那樣,儒者也具備剛毅的性格,但儒家裡的剛毅並不是「打群架」,而是骨子裡的那種剛強。

如果說一個人的性格懦弱,那麼這一定不屬於儒家思想的範疇,而是在社會的發展中所誕生的產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最終慷慨就義。文天祥的剛毅不僅表達了對祖國的忠誠,也把儒家的精神上升至國家層面,升華了儒家思想的內涵。

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儒家思想的發展在宋朝(北宋)時期達到了頂峰,最終在宋仁宗時期達到了使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陷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

這說的就是宋朝忠勇的士大夫們的遭遇,有時難免因自己的耿直受到皇上的責備,或者朋黨之爭的陷害。但不管他們的遭遇如何,他們都能夠心繫天下百姓,不為當時的貶謫所困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句彰顯了當時以範仲淹為首的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

此外,橫渠先生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正是儒家思想中憂國憂民的點睛之筆。

對於儒家思想,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生死觀
    圖片來源於網絡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生與死都是繞不開的課題,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認知,不同思想體系有不同思想體系的說辭。這裡,我就先談論下影響我們巨大的儒家思想對生死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並沒有正面回答什麼是死及死後是否有鬼神,而是很直接地提出要「重生」,也就是重視生命的意義、活著的價值,那是不是說儒家不重死呢?其實不然,儒家也很重視死,只是這個死要依賴於人活著時產生的人生價值,如果這個價值在死後能萬古流芳、名垂青史,那這種死才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消逝,反而會成為永恆不朽的存在,可以說,這是儒家認為死後的最高價值。
  • 儒家思想成為兩漢時期欽定的正統思想,尊稱孔子為「素王」
    儘管這種思想和理論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和萌發的土壤,但是,這種歷史出發點,並不能決定它一定成為所產生的思想和理論的歷史歸宿點。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孔崇儒是儒家思想有利於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決定的。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儒家後學對孔子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不同的闡發,以至曲解改變,甚至走向極端。
  • 儒家思想是如何笑到最後的?
    我國古代推崇儒家思想,而不是法家、墨家等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在實踐檢驗中最終獲勝。我們來看看儒家思想是如何登上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寶座的。法家的勝利。周平王東遷後,中國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生存和發展,嘗試改革,重用「有辦法」、「有思想」的有才之人。於是,各種思想學說爭相湧出,儒、法、道、墨等思想和學派活躍在春秋戰國的大舞臺上,究竟哪家思想才是強國之道?誰也不知道,誰也不清楚,各諸侯王不斷嘗試。
  • 儒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
    [2]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社會,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儒家對中國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貢獻特別巨大。據《世界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發明的。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儒家思想開始讓老外頂禮膜拜:國人不清楚的看這三點秒懂
    /儒/家/思/想/文/化/傳/承/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文化,受到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的推崇,逐漸被西方稱為「孔子學派」。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儒家思想會受到西方各國的如此推崇,那麼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更該好好珍惜老祖宗留下寶貴遺產,充分利用好這份寶貴的財富,弄清楚儒家思想的寶貴价值呢?
  • 導致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源真是儒家思想?大錯特錯!
    儒家思想禁錮思潮,阻礙近代化,近代中國被動挨打就是儒家思想引起的。這種觀點近些年來一直大肆流傳,還說得有模有樣,可對此,個人並不贊同。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要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明曉「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時又要讓其他人知道「求利」其實並不違背「至聖先師」的古訓,盡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而不必以為與道德有虧。如果嫌日本的例子還不夠,那還可以看看近代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的現代化發展,這些例子又都說明了什麼呢?
  • 戊戌變法的指導思想——《大同書》,儒家外衣下的「中國道路」
    通過這樣的方式,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了他的改革思想,既區別於西方的君主立憲思想和法國的民權思想,又立足於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尤其是託古改制於《春秋公羊傳》確立起來的儒家正統地位,讓人們相信一個道理。就這樣,他在其著作《大同書》中把儒學和帝王的意識形態剝離開來,不是帝國的命運決定儒學的命運,而且儒學內包含的改革和改制的思想動力決定著帝國的命運。正是因為這些,傳統儒家才會批判康有為是「假儒」,慈禧太后也氣急敗壞地說康有為的「託古改制」真正的用意是篡權謀逆。
  • 從賴大家的支持請客,看其承載的儒家思想
    從賴大家的支持請客,看其承載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經過世代的朝代更迭也沒有消聲滅跡,恰恰相反,時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能夠在當今盛行。儒家倫理中有點許多值得人們去遵守和踐行的部分,也有一些應該剔除的糟粕。儒家思想從誕生之初一直到現在,出現了不少的代表人物,朱熹最是有名。《紅樓夢》作為一部經典著作,書中的內容自然離不開儒家思想。首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尊卑有別。有一回書中描寫到賴大家請客,這次筵席十分有趣,引出了柳湘蓮,也讓愛好龍陽之興的薛蟠出盡了醜。撇開其他不提,先來看賴大家的請客次序。
  • 《中國方術正考》|數術、方技中儒、道思想的並行
    按李零的話說,中國向來推崇「天人合一」,但從方術的演進中能發現,其實中國文化一直在走向「天人分裂」。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在所有的方術中,究其根源,品其發展,我們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始終都有兩條並行的線,就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中國古代的方術,具體分為方技和數術。
  • 荀子思想研究:確認儒家《春秋》的經典地位
    因此恢復荀子本來的學術地位,把握荀子與時俱進的思想特徵,是我們今天準確把握儒家思想精華,為當前文化發展提供富有生機與活力之因素的重要保證。本文以荀子與儒家《春秋》經典化為切入點,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重新展示荀子在儒家思想發揚光大的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見微知著,為荀子思想研究的返本開新做一個新的嘗試。
  •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2|除儒家文化以外,這些思想也深刻影響了我們
    宋明理學的儒家有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華夷之辯,要替大宋王朝的統治者來證明,為什麼大宋的政權是中華文明的正統。那麼儒家是怎麼用來證明大宋的理論呢,肯定董仲舒的那個陰陽五行學說是沒有辦法來證明的。所以就要續接孔孟的那個儒家的源頭,當然也不能簡單地照搬孔孟的那個原意,那個時候的佛家思想已經大範圍的傳播,有了取代儒家思想的勢頭。
  • 法家為何被儒家「吸收」?儒家勝在盛世溫和,法家輸在亂世的強硬
    他沒有法家、墨家紅極一時,但是卻一直有其的地位,以至於在後世成為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之一,甚至一度力壓「道家」。法家本前途大好,最後卻被儒家吸收,斂去了鋒芒,甚至丟棄了「名字」,成為後世儒家「治國思想」中的一部分。實力超群的法家,何以被儒家「中和吸收」?與儒、法學派特質有關,也與「物極必反」的規律有關。
  • 自漢武帝以來,儒家便是正統,為何歷朝執行的卻是法家?
    為這兩個儒家學派出了一大波法家人物,與這兩派的思想主張有很大關係。其實,先秦各個學派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很多人可能同時兼有儒、法兩派的特點,比如吳起,他既是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兵家代表人物,甚至儒家與他脫不干係。漢初開國功臣名相張蒼,說他陰陽家也行,說他儒家也沒錯。儒家重視人的教育,手段是道德約束。
  • 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從這方面來看,孟子仍然是堅持繼承了孔子的述而不做的行為。不過儒家所說的述而不作並不是說是真的不做作品。
  • 馮慶國:儒家思想最講平等原則
    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對孔子學說,我們不能單從他的隻言片語,個別字句中去找根據。因這些個別語句是被後來學者有意或無意的曲解、誤讀、誤譯甚至篡改而成的。更重要的是,要從孔子學說的整體思想脈絡,整體語境趨向去分析、解讀才能得出較客觀公正的結論。什麼是平等?平等是指人格和人的基本權力的平等。
  • 從儒家思想解釋華為為什麼要援助美國
    但是,仔細想想,華為的援助美國的這一做法背後,卻是儒家思想植根下的民族作風。按照道家老子的思想,要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仇怨。別人傷害了我們,別人已經做錯了事,哪裡值得效仿呢?我們要是也去傷害別人,那我們跟他又有什麼差別呢?如果只是道家一家之論或許還不能被廣泛認同,但作為官方統治思想的儒家思想也在《論語·憲問》裡有「以德報怨,何如?」這樣的句子。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書法與儒家美學思想
    有陰陽的協調,乃有萬物的自然生長。這就是說,在孔子以前的先哲就認為: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從其本性說,是多樣的,又是和諧的。這種思想為孔子所繼承,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比較系統的儒家思想。唐孫過庭的《書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和代表者,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仁」字。
  • 齊魯儒小賢|儒家孔子弟子中,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幾位是誰?
    我是儒小賢來自齊文化發祥地淄博關注wo,我有話對你說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史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1、顏子及其思想顏回,字子淵,品格高尚、學識淵博,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孔子教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其中,德行一科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顏回。後儒尊顏回為「復聖」,列為七十二賢之首。
  • 諸子百家中,為何只有儒家傳承了兩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裡?
    《韓非子·顯學》記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