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直流傳一個說法:儒家思想害死人,儒家思想讓人變得軟弱,遇到不公也不懂得反擊。
對於這樣的結論未免太過於片面,儒家思想最主要是突出一個「儒」字,然而儒的本意也並沒有「軟弱」二字。
孔子對「儒」曾有一個看法:「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善。」
如此看來,儒家思想像是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含義,是說一個人有很高尚的品質。
「忠誠、信用」的信徒
儒者們看重忠誠、信義而非金銀財寶,他們也不貪圖廣袤的家田而是把信任當作自己的家產。
因此,對於儒者而言,他們既是廉價的商品又是名貴的珍珠。說他們是廉價的商品是因為他們只要認為所做的事情是對的,即使分文不取也會嘔心瀝血;說他們是名貴的珍珠是因為他們認為所做的事是奸惡的,即使花萬兩黃金也難為所動。
不僅如此,儒者還有辦事嚴謹、畢恭畢敬的特點。道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從來不會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違背原則,陷他人與水火。
東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楊震的官員,有一天他的好友王密深夜造訪,並懷揣十金相贈。王密說:「此時天黑,無人知曉」,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聞,深感慚愧,怏怏離去。
骨子裡蘊含著一股剛毅
孔子有云:「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破,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辯而不可面數也。」
所以,儒者並不像有些網友所說的「軟弱」那樣,儒者也具備剛毅的性格,但儒家裡的剛毅並不是「打群架」,而是骨子裡的那種剛強。
如果說一個人的性格懦弱,那麼這一定不屬於儒家思想的範疇,而是在社會的發展中所誕生的產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最終慷慨就義。文天祥的剛毅不僅表達了對祖國的忠誠,也把儒家的精神上升至國家層面,升華了儒家思想的內涵。
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儒家思想的發展在宋朝(北宋)時期達到了頂峰,最終在宋仁宗時期達到了使後人津津樂道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陷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
這說的就是宋朝忠勇的士大夫們的遭遇,有時難免因自己的耿直受到皇上的責備,或者朋黨之爭的陷害。但不管他們的遭遇如何,他們都能夠心繫天下百姓,不為當時的貶謫所困擾。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句彰顯了當時以範仲淹為首的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與擔當。
此外,橫渠先生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正是儒家思想中憂國憂民的點睛之筆。
對於儒家思想,您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