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等效電路的動力電池模型分析

2020-10-03 新能源Leader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於環保的日益重視,以及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主要由單體電池、模組和電池管理系統(BMS)等部分構成,其中BMS不僅需要對電池進行充放電管理,還需要對電池使用過程中的SoC、SoH等指標進行分析預測,這些指標對於動力電池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如何準確的對動力電池的這些參數進行預測就顯得尤為重要。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Ryan Ahmed(第一作者)等人採用基於等效電路的模型對動力電池在不同使用工況下電池的SoH狀態進行了預測分析。

常見的電池模型主要包括等效電路模型,經驗模型和電化學模型等幾種類型,其中等效電路模型是採用RC電路為基本構成要素組成的能夠模擬鋰離子電池放電過程中電壓變化的電路,該方法相對簡單,對於計算能力的要求也較低,因此可以非常方便的移植到BMS系統之中。

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們通常採用單一的循環制度對電池進行壽命測試和模型分析,但是在實際中動力電池的使用工況是非常複雜的,因此在該研究中作者採用了更接近實際工況的電動汽車駕駛工況對於電池進行了測試。電池的等效電路模型中則包含一個電壓源用來輸出電壓、一個串聯電阻用來模擬電池內阻,一系列的RC電路用來模擬電池的極化特性。

試驗中作者採用的電動汽車模型如下圖所示,包含電池包、速度控制器、動力模型、電動汽和DC-DC模塊。電池充滿電後進行模擬測試,採用的測試製度為UDDS,用來模擬電動汽車在城市中的使用工況,US06用來模擬加速較多的暴力駕駛場景,以及HWFET公路燃油經濟性測試。

下圖為上述的三種測試工況下的電池包電流曲線,單體電池的工作電流則根據電池包的電流獲得,這一過程作者忽略了單體電池之間的不均衡的現象。

電池的建模過程需要首先進行測試數據的收集,用來計算模型中的相關參數,並對電池的模型進行檢驗。為了獲得更為詳盡的數據,作者採用了兩種測試方案對電池進行測試,其中A制度包括電池在1C下的容量,以及脈衝充放電測試等,而B制度則為加速壽命測試,主要是將電池在高溫(35-40℃)下進行測試,以加速電池的衰降,從而縮短測試時間。

A制度

該制度主要測試電池的基本特性,例如電池的功率性能、內阻、容量和時間常數等。

電池的1C容量測試製度如下所示

1. 電池以1C倍率恆流充電充電至4.2V,然後4.2V恆壓充電至電流下降到0.02C。

2. 電池靜置1h,以穩定電池電壓和電流。

3. 電池以1C倍率恆流放電至電壓下降到2.8V。

4. 電池靜置1h。

脈衝測試製度如下所示

1. 電池以1C倍率,恆流恆壓方式充滿電。

2. 靜置1h。

3. 電池以1C的倍率進行脈衝放電,每次放出1%的電池容量,直到電池的SoC值降低到90%,其中兩次脈衝之間靜置1h。

4. 在90%-10%SoC範圍內,每次脈衝放電的容量增加到5%SoC,兩次脈衝放電的時間間隔也增加到4h。

5. 在10%-1%的SoC範圍內,每次脈衝放電的容量為1%SoC,兩次脈衝之間間隔1h。

B制度

該測試主要是為了模擬駕駛員在實際使用中的駕駛工況包含UDDS、US06和HWFET三種駕駛模式,該複合駕駛工況會一直測試到電池荷電狀態降低到25%SoC,同時為了加速衰降,作者將測試溫度設定在了35-40℃。下圖為工作日的駕駛工況曲線。

下圖為周末的駕駛工況

下圖為B制度下電池在一個使用周期(一周)內的電流、電壓和SoC變化,電池在每天結束後充滿電(90%SoC),電池的使用SoC範圍為25%-90%,電池的電流範圍為-2C至2C,電壓範圍為3.6V-4.2V,

電池在工作日內的SoC、電流和電壓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電池在周末的SoC、電流和電壓如下圖所示

常規的等效電路模型一般包含一個電壓源、一個電阻和一個RC並聯組件,為了提高仿真的精度,我們可以增加RC並聯組件的數量,但是RC組件數量的增加則會引起計算複雜程度的增加。在下圖中作者分別採用含有1-5個RC並聯組件的等效電路進行了模擬測試,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到只有一個RC並聯組件時模擬的準確度較差,而含有2-5個RC並聯組件的等效電路則模擬準確度較好。

下圖為分別採用不同數量的RC並聯組件後的等效電路在模擬不同衰降階段的電池在1C脈衝充電後,靜置過程中電壓變化的結果。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為了更加準確的模擬電池的電壓特性,我們至少需要3個RC並聯組件,同時我們還注意到壽命末期時為了準確的模擬電池的電壓特性,我們需要更為複雜的等效電路。

下圖為具有3個並聯組件的等效電路模型

作者採用Simscape功能對上述模型進行描述,電池在工作過程中SoC會一直發生變化,因此作者在模型中加入了基於SoC搜索R0值的數據表。

脈衝特性主要包括脈衝充放電的頻率和靜置時間(如下圖所示),這些數據可以用來計算RC並聯模塊的數值。

下圖為一個簡單的1個RC並聯模塊對於電池輸出電壓的影響。

在對等效電路中的相關參數的計算時,首先需要識別測試數據中的多脈衝充放電和靜置數據,作者在這裡主要是根據電池電流的變化對電池這些轉變點進行識別(如下圖所示)。

完成數據識別後需要首先對電路的初始參數進行計算,這裡作者主要是根據每次脈衝-靜置轉變時電壓電流的變化值作為輸入進行計算。在進行計算過程中作者假設靜置過程中所有的元器件的特性是固定的,電源的電壓接近在該SoC狀態下的開路電壓。

下圖為根據上述的數據計算得到的電壓-SoC和R0-SoC隨循環次數的變化曲線。

接下來就需要確定等效電路的時間常數,電池的輸出電壓如下式所示,其中V(t)為隨時間變化的輸出電壓,Vini為靜置開始時的電壓,VCn為電容器電壓,VCn ini為靜置開始時電容器的初始電壓。

為了對上式中的市場常數的初始值進行計算,作者使用了Matlab軟體中的fittype函數進行了模擬,其標準多項式如下所示,其中a1、b1、c1為電容器的初始電壓,a2、b2、c2為時間常數,t為時間,Vini為靜置開始時的電壓。下圖為一個擬合結果的示例。

下圖為作者通過上述方法在不同的壽命周期和SoC狀態下得到的三個時間常數。

接下來作者嘗試對RC並聯組件中的電阻值Rn進行求解,如果我們對單獨的一個脈衝時間進行分析,則其電壓反饋如下式所示,該方程可以通過解線性方程的方式進行求解。

但是作者考慮到在脈衝放電的過程中由於SoC的變化會引起阻抗和電容的變化,因此作者進一步假設在整個的脈衝過程中電流是恆定不變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因SoC狀態變化引起的參數變化的問題轉變為一個線性問題,而該線性問題則可以轉變為一個矩陣等式(如下所示),該矩陣的垂直緯度為時間,水平維度為SoC。

線性方程的優化可以採用下式進行,其中v為隨時間變化的電壓值,x為需要計算的參數矢量,C為根據查詢表得到的貢獻比例的矩陣(如下式所示)。

其中參數矢量x如下所示

作者採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法函數LSQLIN對參數進行了優化,下圖為得到的R1、R2和R3三個參數隨SOC和循環時間的變化曲線。

下圖為通過上述方法得到的實驗結果與仿真結果的對比,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擬合效果,接下來作者需要對整體參數進行優化。


作者以電流為輸入條件,電壓和SoC為輸出條件,接下來作者採用Simulink Design Optimization自動的對每次脈衝放電時間進行擬合和仿真,從而優化模型中的參數。下圖為對一個脈衝放電進行擬合的數據,可以看到經過參數的進一步優化後,擬合的誤差明顯降低。

下圖為對整個SoC範圍內的脈衝放電事件的擬合與時間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到相比於優化前,擬合誤差出現了明顯的減小。

下圖為等效電路模型中的參數隨SoC和壽命衰降的變化趨勢,從下圖可以看到隨著電池的衰降,模型參數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電池內阻R0的增加,引起電池輸出功率的衰降,從下圖可以看到大約在15周後,R0就增加了1倍,從而使得功率性能降低了1倍,在45周後R0進一步增加到了初始值的3倍,從而導致電池的功率性能進一步下降。時間常數的增加,這可能是由於電極/電解液界面出現了新的相,從而影響了Li+的擴散。

為了驗證上述模型的有效性,作者採用B制度駕駛工況下的放電數據對模型進行了訓練,下圖為模型的擬合結果與實驗結果的對比。

作者在這裡開發了一個能夠根據鋰離子電池不同衰降階段,自動確定參數的等效電路模型,研究表明等效電路模型中的元器件的參數隨著電池的衰降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同時等效電路的模型架構也需要隨著電池衰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Model-Based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of Healthy and Aged Li-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SAE Int. J. Alt. Power. 4(2):2015, Ahmed, R., Gazzarri, J., Onori, S., Habibi, S. et al.,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是否任意含源二端網絡都有戴維寧等效電路和諾頓等效電路
    含源網絡相當於是實際電源,可以有電壓源模型,也有電流源模型。
  • 基於開關平均化模型的PFC電路仿真
    當前,PFC電路是電力電子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對於PFC電路本身來說,具有非線性和時變的特性。電路的仿真研究,對於電路分析和參數優化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極大地方便了電路設計。但由於PFC電路工作頻率較高,若採用PSPICE軟體進行瞬態仿真,電路開關周期限制了仿真步長的取值。同時,由於PFC電路控制採用雙環結構,電路結構複雜。這樣,就佔用了大量的機時。使仿真的高效性大打折扣。
  • 模擬電路設計系列講座十一:三極體低頻等效模型
    一:三極體基本模型1. 三極體基本符號和參數定義二:三極體低頻線性區等效電路模型由上述理論我們可以得出:gm就是三極體的等效跨導。接下來我們推導基極驅動電流Ib,由三極體基本模型我們知道,集電極電流的任何微小變化同樣意味著基極驅動電流的比例變化:
  • 鋰離子電池的交流阻抗分析方法
    交流阻抗的基本原理是對電池施加一個從高頻至低頻變化的正弦波電壓信號或電流信號,根據輸出的電流或電壓信號對電池的阻抗信息進行分析。在所有的阻抗類型中歐姆阻抗響應速度最快,電荷交換阻抗相應速度則較慢,而最慢的為固相擴散,因此電池不同頻率下的阻抗是由不同類型的阻抗疊加而來,藉助等效電路擬合等方式能夠對電池內阻的阻抗特徵進行分析。
  • 動力電池組 特性分析 均衡管理
    電池組有區別於單體電池的額外特性,基於目前的動力電池設計與製造技術水平,單體之間的性能差異在其整個生命周期裡客觀存在,要想避免單體由於過充、過放導致提前失效,使電池組的功能和性能指標達到或者接近單體的平均水平,對電池組中單體之間實現均衡控制和管理是必由之路.電池組均衡管理是一門先進的電池組使用技術,需要結合動力電池電化學模型、電子電源和計算機控制等多學科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創新設計.
  • 開關變壓器內部等效電路分析(2)
    開關變壓器的等效電路與一般變壓器的等效電路,雖然看起來基本沒有區別,但開關變壓器的等效電路一般是不能用穩態電路進行分析的;等效負載電阻不是一個固定參數,它會隨著開關電源的工作狀態不斷改變,分布電感與分布電容對正激式開關電源和反激式開關電源工作的影響也不一樣
  • 模擬電路知識之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
    (文章來源:EEWORLD) 圖所示的電路是電化學阻抗譜(EIS)測量系統,用於表徵鋰離子(Li-Ion)和其他類型的電池。電池需要激勵電流,而不是電壓,而且阻抗值在毫歐姆範圍內很小。該系統包括向電池注入電流的必要電路,並允許校準和檢測電池中的小阻抗。 電池是非線性系統;因此,檢測電池I-V曲線的一個小樣本,使系統呈現偽線性行為。在偽線性系統中,正弦輸入產生的正弦輸出頻率完全相同,但相位和振幅發生了偏移。在EIS中,向電池應用交流激勵信號以獲得數據。
  • RLC串聯電路模型分析
    實際上,開關電源系統通常情況下可以等效為二階系統,因為開關電源一定含有電感和電容,前級的直流斬波電路可直接等效為一個直流增益。當給系統注入一個電壓階躍信號時,能量會在LC之間來回流動,但因為迴路中存在歐姆阻抗R,所以振蕩的能量最終會全部損耗在R上,整個電路最後會平穩下來,電感電流最終為零,電容電壓最終會等於電源電壓。
  • 電路筆記: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上)
    2.2 等效電路模型(ECM)  等效電路模型(ECM)使用簡單的電子電路(電阻和電容)來模擬電化學過程。該模型用一個簡單的電路來表示一個複雜的過程,以幫助分析和簡化計算。這些模型基於從測試電池中收集的數據。對電池的奈奎斯特圖進行表徵後,可以開發一種ECM。
  • 變壓器的等效電路及相量圖
    N1N2,繞組的感應電動勢E1E2,這就給分析變壓器的工作特性和繪製相量圖增加了困難。為了克服這個困難,常用一假想的繞組來代替其中一個繞組,使之成為變比k=1的變壓器,這樣就可以把一、二次側繞組聯成一個等效電路,從而大大簡化變壓器的分析計算。這種方法稱為繞組折算。折算後的量在原來的符號上加一個上標號「′」以示區別。折算只是人為地處理問題的方法,它不會改變變壓器運行時的電磁本質。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習慣上,我們都是將變壓器二次側數據折算到一次測。
  • 並—串聯開關電路的原理圖和等效電路圖
    打開APP 並—串聯開關電路的原理圖和等效電路圖 海飛樂技術 發表於 2019-10-07 10:42:00   並—串聯開關電路也叫
  • 正弦交流電路的阻抗、導納及等效轉換
    當電路中激勵源為單一頻率的正弦交流電時,各支路響應電壓電流也為同頻率的正弦量。所以在正弦穩態電路中,任何一個線性的無源二端網絡都可以用一個複數阻抗和導納來表示。下面考慮RLC串聯電路的情況。設在RLC串聯電路的兩端加角頻率為
  • 歐陽明高:動力電池熱失控的觸發機理及主動安全防控的研究進展
    並基於這些測試全面揭示了三種熱失控觸發機理:第一種是負極析活性鋰,第二種是內短路,第三種正極釋活性氧。基於這三種熱失控機理,發展了動力電池熱失控主動安全防控技術,包括電池充電析鋰與快充控制、電池內短路與電池管理、單體電池熱失控與熱設計,電池系統熱蔓延與熱管理。以下是歐陽明高教授對於這四部分的詳細講解。
  • 電路圖實物圖相互轉化 等效電路
    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圖和將實物圖的連接情況畫成電路圖,是初中電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實驗技能,是同學們在學習電路知識時應該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簡化電路的方法有:  (1)去表法  ①電壓表:若沒有明確指出要考慮其內阻,就把它看成是理想表(內阻無限大),畫等效電路時,可認為是斷路,把它拆除,先不畫入等效電路中。
  • 技術|基於改進擴展卡爾曼濾波的鋰電池SOC估計
    電池建模與參數辨識1.1 電池建模等效電路模型是利用電氣電路模擬電池的工作特性,其特點是便於數學分析、進行參數辨識。等效電路模型中經常使用的是Thevenin等效電路模型,該模型結構簡單,能夠很好地模擬電池充放電特性,其電路圖如圖1所示。圖1 Thevenin等效電路模型圖1中,Uoc為開路電壓(OCV),U為電池端電壓,R0為電池內阻,I為電池電流,R1、C1分別為電化學極化內阻和極化電容,U1為RC迴路的端電壓。
  • 非線性電路的分析方法_非線性電路分析舉例
    打開APP 非線性電路的分析方法_非線性電路分析舉例 發表於 2018-03-13 15:30:41 電子電路中的元器件,很多是非線性元件
  • ...Ciucci教授:基於機器學習構建電化學阻抗譜(EIS)的弛豫時間分布...
    文章解讀 Figure 1 GP-DRT 模型應用於基於單ZARC等效電路的合成數據 (c)-(d) 對應GP-DRT模型擬合得到的DRT. (e)-(f)對應EIS虛部,由GP-DRT模型擬合得到,相比較於真實值以及合成數據. Figure 2 GP-DRT 模型應用於預測阻抗譜在未測量頻率下的數值. 基於單ZARC等效電路的合成數據
  • 值得收藏 | 20個電子元器件等效電路匯總
    電子元器件的等效電路對電路分析非常有用,可以幫助理解該元器件在電路中的工作原理,可以深入了解該元器件的相關特性。 下圖所示是有極性電解電容器的等效電路,這是沒有考慮引腳分布參數時的等效電路。
  • 基於GMDH模型的電池健康度估計
    電池可以劃分為系統,內部狀態兩個部分進行描述。電池健康度作為內部狀態的一部分,可以由一些可觀測的電池參數計算得到。基於電池的開路電壓曲線,不同的幾何分析方法採用不同的輸出特徵進行預測。此外,利用數據處理分組方法(GMDH)多項式神經網絡建立了微分幾何特性與電池健康度之間的關係模型。因此,電池健康度的預測可以通過數據處理分組方法對輸入電壓特性曲線進行分析得到。
  • 技術文章—電路筆記 : 電池的電化學阻抗譜(EIS)
    構建電池ECM建立等效電路模型(ECM)的過程通常以經驗為基礎,需要使用各種等效電路模型進行實驗,直到模型與測量的奈奎斯特圖匹配。下面幾節將介紹如何創建一個典型的電池模型。Randel電路模型歐姆和電荷轉移效應Randel電路是最常見的E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