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驅動系統構建醫療機器人創新生態

2020-09-19 砍柴網

隨著大數據IoT、AI、雲計算的發展,「人工智慧+醫療」進入了快車道,也促進了智能醫療機器人市場不斷擴大,智能醫療機器人行業持續湧入創新型企業完善產業生態,行業賽道將進一步優化細分。醫療機器人涉及的門類較多,一般認為醫用機器人是一種可用於外科手術、醫學培訓、康復治療和殘障人士輔具等醫療領域的智能服務機器人。每一種醫療機器人產品,都有獨特的技術和市場以及產品定位。我國醫療機器人的創新應用尚處於導入階段,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在培育的過程中。

就拿常用的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來說,一般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包括2~3隻工作臂及1隻持鏡臂。持鏡臂用於術中握持腹腔鏡物鏡,與傳統腹腔鏡助手握持相比,可提供更加穩定的圖像,避免傳統腹腔鏡術中助手疲勞致手部抖動出現視野不穩定的問題。工作臂用於完成術中各種操作,有7個自由度,包括臂關節上下、前後、左右運動與機械手的左右、旋轉、開合、末端關節彎曲共7種動作,可作沿垂直軸360°和水平軸270°旋轉,且每個關節活動度均>90°。這就要求機械臂必須穩定不晃動。深圳市兆威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威」)聯合機器人製造廠商在微型驅動系統方面和關節部件構賦能醫療機器人實現智能化科技化。在機械手上的穩定器(舵機)加入微型驅動系統,用小體積大力矩的微型齒輪箱去傳動動力,具有人手無法相比穩定性及精確度,可以防止人手可能出現的抖動現象讓機器狹窄解剖區域中比人手更靈活,可輔助完成精細複雜等各類高難度手術。

在關鍵部件和核心技術上,機器人的重要零部件包括電機、伺服系統、減速器等,其中後兩者的成本幾乎佔到整機成本的一半,但這兩部分主要部件卻多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現有機器人手臂電機普遍存在規格多、批量小、零件的通用性差、成本高,質量與可靠性都不穩定的問題。一臺機器人手臂能完成任務的範圍受其自身的機械結構的限制。伺服單元是醫療機器人的重要元器件之一,伺服單元主要是由外殼、電控板 、馬達 、減速器與位置檢測元件所構成,減速器是其中關鍵一環。所有的傳動形式的齒輪的模數都介於0.15~0.5mm之間,屬於小模數齒輪。平行軸直齒輪是最常見和應用最廣的傳動形式,應用在機器人領域不同的是對減速器的壽命要求高,對噪音更敏感,由於齒寬限制,使用斜齒輪對噪音改善幫助不大,重心放在齒輪參數優化,同時要在減速器內部增加離合機構,當機器跌倒減速器受到外接衝擊時,齒輪能得到保護。而行星齒輪可以實現小空間大傳動比,伺服單元要求小回差,輸出級接近零側隙嚙合,行星輪既和太陽輪嚙合又和內齒輪嚙合,裝配困難。可以說,使用減速電機和微型驅動系統,對機器人手臂進行結構優化正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兆威通過發展耐磨材料技術、加工工藝優化技術、潤滑技術、裝配技術、可靠性及壽命檢測技術以及傳動機理的探索,發展適合機器人手臂應用的效率、低重量減速器(齒輪箱),使其具備壽命長,工作穩定,高精密度等特點,避免了機器人手臂控制電纜的磨損和纏繞問題,更好滿足六自由度機器人的傳動需,大大提了智慧機器人感知與識別、機構與傳動、控制與交互等方面的性能。

目前,醫療機器人結合大數據和AI技術正在慢慢滲透我們的生活,並逐漸成為新的創業和投資熱點。但尚未實現大規模普及。從技術層面來說,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契合度與市場成熟度上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人工智慧、5G等前沿技術和兆威微型驅動系統的應用與融合中將推動醫療機器人實現新的產品功能升級,有望助推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加速增長。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會達到5億。因此,康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陪護機器人、外骨骼機器人等都將得到更普遍地應用。有統計機構的數據預測,2021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到2025年,我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以上。國際醫學專家預測,未來還有望出現納米機器人,實現「顯微」治療或直接定向給患者的患病細胞遞送藥物。屆時,醫務機器人就能成為我們家庭保健醫生,實時通過傳感器監控人體健康變化、在醫患之間搭建起溝通橋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保障。人工智慧時代下,可以預測,醫務機器人將來可以在線問診、遠程醫療,醫藥O2O網際網路醫療企業將突飛猛進,同時智能醫療產品將利用5G技術、AI技術、物聯網實現智能醫療一體化。國內醫療機器人要趕超,必須要另闢蹊徑,換道超車,去構建醫療機器人創新生態的挑戰。

相關焦點

  • 機器人視界|微型機器人 助力精準醫療
    基於機器人超微的外形及前沿技術加速發展,微型機器人將在精準醫療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未來,許多疾病或將通過微小的機器人在血液中遊走、輸送藥物等來治療。要使微型機器人在醫療應用上步入正軌,實現醫療精準,需首要解決微型機器人難以保持原定軌跡運輸藥物到目標部位這一難題。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近日,由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神經外科導航定位系統(型號:Q300),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成為華科精準繼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磁共振實時監測顱內雷射消融系統之後的第三款國家創新醫療器械。
  • 這家企業的微型手術機器人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
    近日,由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神經外科導航定位系統(型號:Q300),獲批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成為華科精準繼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磁共振實時監測顱內雷射消融系統之後的第三款國家創新醫療器械。
  • 港中大研發微型機器人系統 半小時檢測難辨梭菌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12月15日電(記者 王嘉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15日舉行記者會,發布創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檢測系統「QuickCAS」,該系統首階段可針對檢測可引發腸道炎症的難辨梭菌。難辨梭菌此前檢測需時2至4小時,新系統只需15至30分鐘;檢測成本也可從300元港幣降至50元港幣,價錢相差6倍。
  • 最新發明: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RoBeetle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微型機器人日趨普遍,它們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於其體型過小,以至於功率、控制力受限。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微型機器人由電動執行器驅動,而由於電池的小規模(低於1.8兆焦耳每公斤)令機器人尚不能夠自主地工作。
  • 陳根:全自動微型機器人,酒精驅動可持續工作
    文/陳根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微型機器人日趨普遍,它們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於其體型過小,以至於功率、控制力受限。事實上,目前,絕大多數微型機器人由電動執行器驅動,而由於電池的小規模(低於1.8兆焦耳每公斤)令機器人尚不能夠自主地工作。
  • 《Nature》草履蟲大小的微型機器人:由雷射驅動可用於顯微外科
    微型機器人示意圖圖:來自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微型機器人,該微型機器人由一個簡單的矽光電電路所組成,從本質上來說,主要是軀幹和大腦,以及四個電化學執行器用來執行腿的功能。目前康奈爾大學絕研發的這款機器人的厚度約5微米、寬約40微米、長度範圍從40到70微米。肉眼幾乎不可見,只能靠顯微鏡來觀察,可被輕鬆吸入注射器中,從而可以實現醫療行業應用中的微納機器人手術。。
  • 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
    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成果與發展方向 2020-12-22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窺鏡診療微型機器人發展概述及前景分析
    醫療機器人將機器人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極大的推動了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隨著MEMS(微電子機械系統)的發展,大大促進了醫療機器人的微型化,可用於人體內診斷和治療的微型機器人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內窺鏡是當前體內診療的主要工具,線纜式微型機器人內窺鏡系統和無線藥丸式微型機器人內窺鏡系統是腸胃道微創診療發展的兩個最主要方向。
  • 醫療機器人產業探索「一體化」創新機制
    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蓋博銘)「醫療機器人創新鏈應補足從技術研究到產品研製的短板,形成上下遊協同創新的全鏈條生態。」在26日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中,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研討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探索產業創新生態構建的新服務與新模式。
  • 多維精準發力 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系統
    蔣健暉 張亞斌開啟湖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我省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正加快由基礎設施驅動的1.0版、優惠政策驅動的2.0版、產業項目驅動的3.0版,向創新生態驅動的4.0版轉變。創新生態系統是創新環境優化與創新要素集聚的疊加與共同演進,是各創新主體協同實現價值創造的共生共享網絡體系,是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基礎與主要抓手。
  • 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 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理響泉城」智庫...
    首先,要抓住濟南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中的定位,充分調動濟南發展的積極性,形成國家戰略引導下的濟南發展新動力。其次,要充分發揮濟南的創新能力,以創新來引導濟南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堅持以「創新工程」為牽引,充分利用濟南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技優勢,圍繞全產業鏈打造和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人才強市、科教興市等戰略,積極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健全完善產學研創新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濟南對創新要素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打造對外開放標杆。
  • 創新驅動,深圳中智永浩構建服務機器人共享生態鏈
    隨著老齡化人口趨勢加快,醫療、家用、商業服務機器人製造對於精細化生產的要求,市場對產品穩定性及可靠性的保證,更多的製造業企業朝向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方向升級,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逐步釋放;物聯網、大數據、人機互動等關鍵技術正加速突破,服務機器人下遊應用場景也日趨廣泛,已延伸至娛樂、教育、餐飲、醫療等各個領域,這為以深圳中智永浩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深圳中智永浩)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企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 金山雲發布「雲壺」健康雲平臺 構建全新醫療健康服務生態
    「雲壺」生態開放計劃致力於構建醫療SaaS服務生態圈,雲壺平臺將面向醫療信息行業全面開放生態協同創新能力,快速滿足客戶多樣化、定製化的應用需求,實現數位化時代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閉環。對數據的應用已從監測、洞察、決策,開始向資產化復用價值邁進,醫療衛生信息化轉型催生出了具備中臺能力的平臺需求,「大中臺」成為了創新驅動快速變化的前臺和穩定驅動變化周期相對較慢的後臺之間的平衡點。
  • 上海人工智慧專家研發仿生微型手術機器人
    它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微納無人系統團隊經醫工理深度融合、聯合攻關研發而成,可用於醫療靶向微血管溶栓。這一研究成果5月20日23時許(德國時間)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同濟大學醫學專家介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殘率高,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大尺寸血管的血栓可置管溶栓,而對微血管血栓卻束手無策。
  • 靠酒精驅動,88毫克的微型機器人可持續工作2小時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實習生 厲安恬微型機器人可以在極為狹小的空間裡運動,這是人類和傳統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但由於其體型過小,功率、控制力受限,目前的技術仍無法使其有效解決社會問題。近日,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款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在解決微型機器人能量來源問題上提供了全新思路,朝著研發完全自主微型機器人的目標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 北京將打造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創新高地
    (董兆瑞)12月26日下午,主題為「中國醫療機器人技術創新成果與發展方向」的第三屆國際醫用機器人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共同研討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探索產業創新生態構建的新服務與新模式。
  • 頂刊綜述:精準醫學中的醫用微型/納米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的進步有望改善現代醫學和生活質量。這些機器人平臺的小型化已經有了許多應用,這些應用在精密醫療方面發揮了作用。由於微型和納米機器人在臨床領域的廣泛應用,它們在精密醫學領域的應用仍然面臨著技術、監管和市場方面的挑戰。儘管如此,最近從概念驗證到體內研究的轉變證明了它們在精密醫學上的潛力。
  • 微型機器人能手術治病 但也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
    摘要:據外媒報導,近日,ETHZ(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EPFL(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合作研發了一款趣味十足的微型醫療機器人。微型機器人的用途如此廣泛,對各行各業都有重要的作用,未來的潛力也是不可小覷的。
  • 通過脈衝雷射照射可使微型機器人「行走」
    摩爾定律在微電子學的五十年發展為快速發展的微型機器人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電子、磁性和光學系統現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小尺寸和低成本的結合,並且易適用於小於人類視覺解析度極限(<100微米)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