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線下體育培訓機構巨石達陣和K12學科培訓機構優勝教育都沒能扛過疫情的考驗,先後停課的消息引發家長維權投訴潮。
一位家長告訴未來網記者,就在機構停課前幾天,她剛剛預繳了6萬元續購課程,現在,非常擔心這筆預付費要不回來。
於是,圍繞著預付費和退費相關的問題引發了消費者大量投訴。
記者從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獲悉,2020年第三季度,中消協共受理教育培訓服務投訴15639件,其中,涉及合同投訴6662件,虛假宣傳投訴896件。
截圖自全國消協第三季度受理投訴統計表
10月28日,中消協的發布「校外教育培訓投訴情況專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虛假宣傳問題一直是培訓機構投訴的重災區。」比如誇大宣傳培訓效果或成績;誇大宣傳師資力量;實際培訓學習模式與宣傳不符;實際教學質量與體驗課、試聽課質量相去甚遠。
事實上,家長與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的糾紛大多與退費難有關,而退費難的根源來自預付費模式。
對此,中消協認為,規範預付費,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退費難問題。
繳費容易退費難 淪為教培領域常見病
為了讓孩子達到中招建檔線,開封市的劉先生在點津教育機構報個提高班,繳費19800元。劉先生表示,該培訓機構負責人口口聲聲保證能讓孩子提百十分,過建檔線沒問題,而且還要超幾十分。可是,中招考試後,孩子的成績距離建檔線還差幾十分。劉先生認為這與機構的承諾相差太遠,故要求全額退款,商家只答應退70%。
2020年8月5日,劉先生將點津教育投訴至開封市消協。然而,機構負責人的提分承諾只是口頭,消費者沒有留存相關證據,導致商家百般推諉,最終不能達成一致協議。
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凡是教育培訓機構的宣傳中有「一線名師」「命題人授課」「快速提分」等字眼,就涉嫌違反廣告法。
疫情發生以來,未來網也報導了多起涉教育培訓的退費糾紛,比如,有用戶投訴阿卡索外教網,指責其「包裝」母語或官方語言非英語國家的人,冒充來自歐美國家的外教,要求機構退費。
還有,培訓機構利用格式合同,約定上第一節課後只能退費百分之六十,或者超過7天、30天不予退費等。
立法規範預付費 源頭解決退費難
在中消協看來,校外教育培訓中存在的消費糾紛難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預收費模式。
比如,一些無良商家打著「充值享優惠」的旗號,通過大額折扣誘導消費者預交大量費用。同時,缺乏有效的資金監管體系,預付費會被商家挪用,或經營不善跑路後,消費者維權困難。
儘管《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規定,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但是,怎麼收費,一次收多長時間的費用,以及如何退費,依然由培訓機構的一紙格式合同說了算。每到促銷旺季,依然有機構變換花樣預收費。
對於機構打擦邊球依然違規一次性收取超過3個月或60個課時費的行為,21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家長籤付款協議時,要有維權意識;更需要監管部門加強過程監管,嚴格落實政策。
為了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服務行為,推動化解校外培訓收退費糾紛,2020年6月,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其內容涉及虛假宣傳、亂收費、退費難等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明確了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收費退費、違約責任和爭議處理等條款,被看作用戶的維權指南。
預付資金不是投資行為,消費者不應承擔經營者的經營風險。中消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預付式消費糾紛久治不絕,核心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因此,中消協建議加強立法。呼籲儘快將預付式消費立法列入計劃,通過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加強預收費經營行為治理,防止預付資金被經營者挪用,從源頭上解決無休止的消費糾紛。
強化司法解釋 司法機關努力幫消費者維權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校外教育培訓成為剛需,很多家庭一次預付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費用,機構一旦跑路,眾多消費者的權益受到侵犯。
此時,司法保護成為消費者的最終救濟手段。
然而,目前,部分消費者因預付費糾紛訴諸法院後,維權效果不盡理想。中消協希望司法機關受理相關案件後,主動調查、限制消費、信用懲戒等措施,努力幫消費者維權。
此外,消費者也要強化風險意識,審慎籤約費用高、周期長的教育培訓項目,儘量不要一次性高額繳費。與培訓機構溝通時,不要輕信口頭承諾和口頭答覆,要把約定落實到合同協議中,並保留合同文本、交易憑據、溝通記錄等相關證據,便於維權。
來源:未來網 作者:李盈盈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