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2020-11-21 電子產品世界

  進入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需求堆積如山,尤其是二戰的爆發,各國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頭,軍事需求極大地催生了各種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對高速計算工具有了更多的需求。儘管依靠計算工人解決了最緊急的需求,但在效率和運算量上卻存在天然的缺陷。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其實,在電子計算機的襁褓期,機電結構還是純電子計算機,繼電器還是電子管?計算機的發展也面臨著迷茫中的抉擇。

  1943年,當二戰激戰正酣時,美軍迫切需要高速計算工具,以計算炮彈的彈道。在迅速獲得15萬美元的預算後,速度成為第一訴求,繼電器在收到信號後因為有百分之一秒延時而拖慢計算速度註定要被拋棄。而真空三極體的誕生,讓計算機可以快速的通過控制柵極電流,來開啟或關斷電子管兩端的電流,獲得比繼電器速度快成千上萬倍的開關速度。這對於提升當時計算機的速度大有好處。正因為這樣的優勢,讓電子管擊敗繼電器,成為早期計算機的核心運算部件。

  在這樣的要求下,擁有17468個電子三極體、7200個電子二極體、70000個電阻,10000個電容器、1500個繼電器、6000多個開關、重達30噸的ENIAC在三年後,也就是1946年2月14日終於誕生,而讓它姍姍來遲的,還是預算,要知道ENIAC最終花了軍方48萬美元。其每秒執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的計算能力在今天看起來微不足道。不過別忘了,之前的Z3計算機每秒只能進行3~4次加法計算,5秒才能計算一次乘法。電子管讓計算機有了千倍的速度提升。這也確定了ENIAC的歷史地位,並確定了電子管在計算機發展中的重要性。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的歷史照片

  電晶體計算機:縮小為衣櫥大小

  ENIAC的誕生,讓科學家們享受了計算的暢快,但卻必須痛苦地使用它。不僅因為它貴,更因為電子管實在太耗電,零件的壽命也太短,據說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接近18000個電子管,幾乎每15分鐘就可能燒掉一個,但操作人員可能要花15分鐘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因此在電晶體技術投入實用後,計算機的計算元件也迅速的電子管向電晶體進化,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功第一臺使用電晶體線路的計算機,取名「催迪克」(TRADIC),裝有800個電晶體。而計算機的體積,也由ENIAC的房間般大小,縮小為衣櫥般體積。電晶體快速的開關速度和結構的簡化以及在催迪克上引入的浮點運算,讓其速度有了極大的提高。不過如果近距離看催迪克的話,常常會以為它還是臺電子管計算機,因為當年製造工藝的落後,讓催迪克上的電晶體依舊使用了玻璃外殼的真空封裝,而不像現在的電晶體那樣,採用的是塑料或陶瓷封裝。

  而軍事領域,依舊是當時計算機服務的主要對象,實際上在催迪克誕生後不久,它就被搬到了波音B-52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即B-52轟炸機)內,1955年,美國在阿塔拉斯洲際飛彈上裝備了以電晶體為主要元件的小型計算機,計算機的進步直接催生了軍事的發展。

  首臺電晶體計算機「催迪克」

  CPU:集成工藝的勝利

  電晶體可以做得很小,那麼可不可以將眾多電晶體放在一起,配合其他元件,實現特定功能呢?在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Kilby就發明了安裝有三個元件的集成電路。不過那麼低的集成度,對於計算機來說,實在沒太大的意義。直到1964年,集成工藝的提升,讓集成電路內已經可以安裝更多的電晶體時,IBM360才成為首款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而這款計算機不僅永遠改變了IBM,同樣永遠的改變了計算機行業,這款讓IBM招募了6萬名新員工,建立了5座新工廠,研發費用超過了50億美元的大型機,雖然當時售價高達250萬美元,但在短短四周內,就獲得千臺大訂單。而當時美國的銀行在線交易系統、登月計劃等等,也都是在IBM360支持下完成的。

  IBM360成為首款使用集成電路的計算機

  而隨著集成度的提高,一個改變了計算機發展步伐的產品,也正在孕育之中。那就是處理器。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處理器,也就是Intel4004的誕生,那可是充滿戲劇性。話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日本的一家計算器廠商Busicom要生產一種新的產品,並期望能用到商場的收款機裡,當Busicom的工程師帶著自己的要求找到Intel時,這家如今的巨無霸,當年還只是剛成立不久、單純生產存儲器的小公司,可Intel毅然承接了這一設計訂單。但即便有摩爾這樣的天才,初生的Inltel研發過程也十分吃力,直到1971年,4004才研發成功,這已經超過合同期。延遲交貨讓Busicom極為惱怒,並藉此要求Intel降價。違約在先的Intel只能做出妥協但卻附加了一個條件:允許Intel自由出售4004晶片。至此Intel公司完成了從單一的存儲器製造商向微處理器製造商的轉型,如今Busicom已不知在何處,Intel卻成了科技業的巨無霸。假若當年intel不提出這一要求,或是及時交貨的話,那麼如今整個PC市場規則也許就會全部改寫。但可以確定的是,PC時代依舊會如約而來。

  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處理器:Intel4004

電容器相關文章:電容器原理

手機電池相關文章:手機電池修復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麼

電晶體相關文章:電晶體工作原理

電晶體相關文章:電晶體原理

相關焦點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就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通向數字世界的「細胞」。
  • 電子管功放和電晶體功放哪個音質好
    電子管放大器是在高電壓、低電流狀態下工作。末極功放管的屏極電壓可達到400-500V甚至上千伏,而流過電子管的電流僅幾十毫安至幾百毫安。輸入動態範圍大,轉換速率快。   電子管放大器大多是採用分立元件、手工搭線、焊接,效率低,成本高。而晶體放大器多是採用電晶體和集成電路相結合方式,廣泛使用印刷電路板,效率高,焊接質量穩定,電性能指標高。
  • 真空管跟電晶體,您更喜歡哪個?
    小編經常聽到的關於電子管與電晶體的爭論發生在消費者和音樂雜誌的頁面上,其描述性但不精確的語言是「溫暖」,「液體」,「平滑」和「動態」。IEEE 在其1998年8月發行的IEEE Spectrum中發表了「電子管的酷音」。
  • 半導體、真空管、電晶體、晶片,被供應商圍住的華為,如何破局!
    因為,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有需要晶片,像手機、電腦、電視機、機器人、汽車、衛星等等,晶片作為數據運行的底層技術,不可或缺。而它的前身,是真空管,被應用在收音機。隨之演變的電晶體,也被應用在電視機和電晶體計算機。
  • 兩張電路圖看明白電晶體和電子管放大原理
    玩兒電子管功放機(膽機)和電晶體功放機(石機)的朋友很多。有的朋友自己還經常動手製作機器。從集成塊TDA2030,傻瓜175,到後來淘OCL功放板,自己升級摩板子,一直到現在自己做膽機聽。但大部分人還是不熟悉電子管電路的。今天有點時間,就編輯了兩張簡單的放大原理圖,來簡要說一下電晶體放大和電子管放大相同之處,方便大家理解。淺知拙見,班門弄斧,請大家見諒。
  • 編程是什麼——集成電路(IC)的出現
    集成電路,英文為Integrated Circuit,縮寫為IC;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定數量的常用電子元件,如電阻、電容、電晶體等,以及這些元件之間的連線,通過半導體工藝集成在一起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為什麼會產生集成電路?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是規範操作電腦,手機,和所有其 他現代電子電路的基本構建塊。由於其響應速度快,準確性高,電晶體可用於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包括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振蕩器。電晶體可獨立包裝或在一個非常小的的區域,可容納一億或更多的電晶體集成電路的一部分。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這種電晶體的工作,同時涉及電子和空穴兩種載流子的流動,因此它被稱為雙極性的,所以也稱雙極性載流子電晶體。這種工作方式與諸如場效應管的單極性電晶體不同,後者的工作方式僅涉及單一種類載流子的漂移作用。兩種不同摻雜物聚集區域之間的邊界由PN結形成。
  • 電晶體的前世今生
    195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第五十六屆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電晶體的發明者,即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景山貝克曼儀器公司半導體實驗室的肖克利、美國伊利諾斯州烏爾班那伊利諾斯大學的巴丁和美國紐約繆勒海爾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布拉頓。其中,肖克利被後人稱為「電子時代之父」。
  • 集成電路是什麼,最先進的集成電路長什麼樣子
    打開APP 集成電路是什麼,最先進的集成電路長什麼樣子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0 22:04:30 目前最先進的集成電路工藝是12英寸晶圓上製造的5~7納米的鰭式電晶體(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集成電路,手機電腦很多用到了它們。那麼,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到底長什麼樣子的,它跟我們常見的平面型場效應電晶體集成電路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我們做一點簡單介紹。
  • 北大排列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電子學性能超同尺寸矽基器件
    半導體碳納米管首次在真實電子學表現上超越相似尺寸的矽基CMOS器件和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對碳管材料的要求新材料對抗「短溝道效應」尺寸堪比細胞的電晶體是搭建晶片的基礎「磚塊」。目前,電子行業所設計的邏輯電路最主流的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由P型和N型MOS電晶體組合而成。其中,連接源區和漏區,稱作「溝道」的一層薄半導體非常重要。
  • MIT:碳納米管電晶體「工業化」生產方法
    但是,隨著封裝在集成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的增加,似乎並沒有以歷史速度提高能源效率,這種趨勢可能已接近尾聲。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可用於構建新型的性能更優異的三維微處理器,是用於開發節能計算的有前途的納米技術。但是迄今為止,它們大部分都存在於「手工」空間中,在學術實驗室中少量製作,無法滿足商業領域對CNFET高密度、快速製備、低成本的需求。
  • 印刷電子技術打造低成本、超低壓和超低功率的碳納米管電晶體
    印刷電子技術打造低成本、超低壓和超低功率的碳納米管電晶體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用於印刷電子的新方法,該方法允許超低功率電子設備可以從環境光或射頻噪聲中充電。該方法為低成本印刷電子產品鋪平了道路,這些印刷電子產品可以無縫地嵌入日常物品和環境中。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 院士為我國集成電路獻策:不會做電晶體的大學生不能畢業
    「集成電路研發應以產業技術為導向,我們這方面的導向意識還不夠強。」「『十三五』期間,國內上馬了一批晶片生產線大項目,如今投產的只有兩條生產線。」「高校集成電路專業要加強產教融合,會做電晶體的大學生才能畢業。」今天舉行的2020中國(上海)集成電路創新峰會上,多位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圍繞「自立自強,在危機中育新機」主題發表了觀點。
  • 計算機的發明到CPU,進入3納米的CPU還有可能再邁向皮米時代嗎?
    到退役為止,ENIAC共運算8萬多小時,為氫彈的研製、天氣預測、風洞的開發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相比之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ABC卻在建成後即被拆除,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因此人們對ENIAC的高度評價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計算機也大多屬於馮諾依曼機的改進型。
  • 第60集 回望我國集成電路的發展
    電晶體誕生之前,已經有了電子管,或者叫真空管。電子管具有信號放大作用,但是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壽命短、體積大、可靠性也比較差。所以,科學家們希望找到一種器件替代電子管。這個探尋過程,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美國的貝爾實驗室。貝爾實驗室在1925年創建。成立初期,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實驗室。
  • 集成電路中緩衝器的作用
    集成電路簡介 微電子學即微型電子學,它是脫胎於電子學與固體物理學的一門交叉性的技術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在固體(主要是半導體)材料上構成微小型化電子電路、子系統及系統的學科。以微電子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集成電路技術包括半導體材料及器件物理,集成電路及系統的設計原理和技術,晶片加工工藝、功能和特性的測試技術等重要組成部分。集成電路就是將電晶體等有源元件和電阻、電容等無源元件,按照一定電路「集成」在一起,完成特定的電路或功能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