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發展歷史

2020-12-26 騰訊網

來源:內容由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謝謝。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表 第一個以鍺半導體做成的點接觸電晶體。但由於點接觸電晶體的性能尚不佳,肖克利在點接觸電晶體發明一個月後,提出 使用p-n 結面製作接面電晶體的方法,稱為雙極型電晶體。當時巴丁、布拉頓主要發明半導體三極體;肖克利則是發明p-n 二極體,他們因為半導體及電晶體效應的研究獲得1956年諾貝爾物理獎。

電晶體因為有以下的優點,因此可以在大多數應用中代替真空管:

沒有因加熱陰極而產生的能量耗損,應用真空管時產生的橙光是因為加熱造成,有點類似傳統的燈泡。

體積小,重量低,因此有助於電子設備的小型化。

工作電壓低,只要用電池就可以供應。

在供電後即可使用,不需加熱陰極需要的預熱期。

可透過半導體技術大量的生產。

放大倍數大。

平面電晶體

平面工藝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半導體技術。該工藝是在Si半導體晶片上通過氧化、光刻、擴散、離子注入等一系列流程,製作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凡採用所謂平面工藝來製作的電晶體,都稱為平面電晶體。

平面電晶體的基區一般都是採用雜質擴散技術來製作的,故其中雜質濃度的分布不均勻(表面高,內部低),將產生漂移電場,對注入到基區的少數載流子有加速運動的良好作用。所以平面電晶體通常也是所謂漂移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的性能大大優於均勻基區電晶體。

傳統的平面型電晶體技術,業界也存在兩種不同的流派,一種是被稱為傳統的體矽技術(Bulk SI),另外一種則是相對較新的絕緣層覆矽(SOI)技術。平面Bulk CMOS和FD-SOI曾在22nm節點處交鋒了。其中,Bulk CMOS是最著名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一種選擇,因此它多年來一直是晶片行業的支柱。但隨著技術的推進,Bulk CMOS電晶體容易出現一種被稱為隨機摻雜波動的現象。Bulk CMOS電晶體也會因此可能會表現出與其標稱特性不同的性能,並且還可能在閾值電壓方面產生隨機差異。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是轉向完全耗盡的電晶體類型,如FD-SOI或FinFET。

Bulk CMOS與FD-SOI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在矽基體頂部增加了一層埋入式氧化物(BOX)層,而BOX上則覆有一層相對較薄的矽層。該層將電晶體與襯底隔離,從而阻斷器件中的洩漏。Intel是體矽技術的堅定支持者,而IBM/AMD則是SOI技術的絕對守護者。

FinFet電晶體

平面電晶體主導了整個半導體工業很長一段時間。但隨著尺寸愈做愈小,傳統的平面電晶體出現了短通道效應,特別是漏電流,這類使得元件耗電的因素。尤其是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25nm以下,傳統的平面場效應管的尺寸已經無法縮小。在這種情況下,FinFET出現了。FinFET也被稱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這是一種立體的場效應管。FinFET的主要是將場效應管立體化。

第一種FinFET電晶體類型稱為「耗盡型貧溝道電晶體」或「 DELTA」電晶體,該電晶體由日立中央研究實驗室的Digh Hisamoto,Toru Kaga,Yoshifumi Kawamoto和Eiji Takeda於1989年在日本首次製造。但目前所用的FinFet電晶體則是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胡正明教授基於DELTA技術而發明,屬於多閘極電晶體。

多閘極電晶體的載子通道受到接觸各平面的閘極控制。因此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方法可以控制漏電流。由於多閘極電晶體有更高的本徵增益和更低的溝道調製效應,在類比電路領域也能夠提供更好的效能。如此可以減少耗電量以及提升晶片效能。立體的設計也可以提高電晶體密度,進而發展需要高密度電晶體的微機電領域。

與平面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相比,FinFET器件具有明顯更快的開關時間和更高的電流密度。FinFET是一種非平面電晶體或「 3D」電晶體。它是現代納米電子半導體器件製造的基礎。

2011年,英特爾將之用於22nm工藝的生產,正式走向商業化。從2014年開始,14nm(或16nm)的主要代工廠(臺積電,三星,GlobalFoundries)開始採用FinFET設計。在接下來的發展過程中,FinFET也成為了14 nm,10 nm和7 nm工藝節點的主要柵極設計。

GAA電晶體

而當先進工藝發展到了7nm階段,並在其試圖繼續向下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發現,FinFET似乎也不能滿足更為先進的製程節點。於是,2006年,來自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和國家nm晶圓中心的韓國研究人員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全能門(GAA)FinFET技術的電晶體,三星曾表示,GAA技術將被用於3nm工藝製程上。

GAA全能門與FinFET的不同之處在於,GAA設計圍繞著通道的四個面周圍有柵極,從而確保了減少漏電壓並且改善了對通道的控制,這是縮小工藝節點時的基本步驟,使用更高效的電晶體設計,再加上更小的節點尺寸,和5nm FinFET工藝相比能實現更好的能耗比。

GAA 技術作為一款正處於預研中的技術,各家廠商都有自己的方案。比如 IBM 提供了被稱為矽納米線 FET (nanowire FET)的技術,實現了 30nm 的納米線間距和 60nm 的縮放柵極間距,該器件的有效納米線尺寸為 12.8nm。此外,新加坡國立大學也推出了自己的納米線 PFET,其線寬為 3.5nm,採用相變材料 Ge2Sb2Te5 作為線性應力源。

另據據韓媒Business Korea的報導顯示,三星電子已經成功攻克了3nm和1nm工藝所使用的GAA (GAA即Gate-All-Around,環繞式柵極)技術,正式向3nm製程邁出了重要一步,預計將於2022年開啟大規模量產。

結語

從平面電晶體走到GAA電晶體,代工廠的研發投入越來越高。在這個過程中,格芯和聯電接連放棄了14nm以下先進位程的研究,英特爾雖然公布了其7nm計劃,但其已在10nm工藝節點上停留了很久。而三星也在7nm節點處落後於臺積電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臺積電幾乎包攬了市場上所有7nm的生意。

但先進工藝不會因為玩家變少而停滯不前,按照三星早早公布GAA電晶體的最近狀態中看,其勢要在3nm節點處,與臺積電一爭高下。而臺積電方面除了有消息透露其將採用EUV光刻外,並無新的殺手鐧。在3nm節點處,新的電晶體會改變現有代工廠的市場地位嗎?電晶體未來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都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相關焦點

  • 電晶體的歷史
    打開APP 電晶體的歷史 旺材晶片 發表於 2020-11-19 14:07:55 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     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底座和收集器。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誕生吹響了號角。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
  • 淺談收音機的百年發展歷史
    1954年11月份是收音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節點,由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工業發展工程師協會Regency部研製研製的世界上第一臺超小型電晶體收音機以高昂的售價投入市場之中,其售價為49.95美元(相當於2005年的361美元),雖然價格高的超乎想像(當時一臺很好的電子管收音機不過15美元),但也在一年之間創造了銷售
  • 電晶體發明與誕生及發展歷程詳解
    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肖克利在推動電晶體商業化的同時,造就了如今加州電子工業密布的矽谷地區。電晶體發明的歷史非常複雜,牽扯到科學和技術、團體和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
  •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特徵
    隨著中國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計算機帶來的方便已經可以說無處不在,教育,科技,已經我們日常的超市,網購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我們的計算機,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給大家普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以及特徵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時間:1946年2月14日,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名字:ENIAC一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這種電晶體的工作,同時涉及電子和空穴兩種載流子的流動,因此它被稱為雙極性的,所以也稱雙極性載流子電晶體。這種工作方式與諸如場效應管的單極性電晶體不同,後者的工作方式僅涉及單一種類載流子的漂移作用。兩種不同摻雜物聚集區域之間的邊界由PN結形成。
  • 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出現後,人們發現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就能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這樣使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能夠大大降低功耗。
  • 電晶體的起源
    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底座和收集器。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只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計算機發展歷史
    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了各自的歷史作用,同時也啟發了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研製思想。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制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1930年,美國科學家範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臺模擬電子計算機。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電流開關,能夠基於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與普通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電晶體利用電信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所以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二端子)、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後三者均為三端子)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 A11處理器有55億電晶體,一秒鐘設計一個電晶體,如何設計這麼多電晶體
    現在手機SoC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動輒百億個,「愚公移山」拼體力一秒畫一個由於產生了新的計算模塊,發展到能夠自我對弈的深度學習。現在一臺伺服器大小人工智慧機器就能夠勝任,原有幾臺深藍超算機。改變的是硬體功能進步,形成了人工智慧各個模塊組成的晶片。說55億電晶體夠恐怖,所以只是是一大堆開關組合在一起形成模塊。再組合成不同性能的模塊,由這些模塊組合成CPU等電路,而這些過程都是專用軟體按照需要自動設計完成的,形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 半導體、真空管、電晶體、晶片,被供應商圍住的華為,如何破局!
    隨之演變的電晶體,也被應用在電視機和電晶體計算機。1954年11月,世界第一個量產的矽電晶體的企業,德州儀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歷程中,是一個裡程碑。晶片1957年9月8日,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成立,它是電子產品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
  • 我國實現3nm電晶體技術,那麼,電晶體是如何讓晶片計算的呢?
    簡叔每天都會關注科技界的發展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科技上的發展進展,今天看到,我國復旦大學實現了3納米的電晶體技術,利用的也是GAA工藝。三星在3納米工藝上也將採用GAA工藝,臺積電可能會在第二代3納米技術上採用GAA工藝。
  • 下一代低VCEsat雙極電晶體
    Scheffler NXP半導體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13804.htm  摘要:近年來,中功率雙極電晶體在飽和電阻及功率選擇範圍方面的重大改進,極大地拓寬了此類器件的應用領域。恩智浦最新推出的SMD封裝型中功率電晶體BISS 4充分展示了雙極電晶體的技術優勢,它在為開關應用帶來大功率低損耗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應用領域。
  • 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
    但《日本經濟新聞》在10月21日的一篇評論裡指出,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革新,以及中國科技的發展,未來半導體技術的大趨勢,其實有利於中國。 《日經》:半導體科技發展趨勢,有利於中國 原日本半導體巨頭爾必達社長,現中國晶片製造商紫光集團的高級副總裁坂本幸雄,在文中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前景尤為樂觀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中國芯已經開局,何懼引領潮流——華為麒麟集成103億電晶體
    華為芯麒麟990世界第一片商用晶片是由英特爾在1971年開發出的Intel 4004,片內集成了2250個電晶體,電晶體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頻率為108KHZ,前端總線為0.74MHz (4bit)。
  • FinFet之後,電晶體走向何方?
    其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引用的「18個月」,是由英特爾執行長大衛·豪斯(David House)提出:預計18個月會將晶片的性能提高一倍(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是一種以倍數增長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