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2020-12-06 科技貓cat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出現後,人們發現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就能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這樣使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能夠大大降低功耗。

電晶體

不僅僅能降低功耗,而且還能大大提高計算機的壽命,減少計算機的體積,加強它的穩定性,最重要的是,成本降低了。

由於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中使用了大量的電子管,電子管的大小大概跟我們現在的燈泡差不多大小,它的工作原理和現在仍然使用的光管相似,都是管子裡面抽真空,然後使用高壓讓裡面過電子,只不過我們的光管使用高壓啟輝後,就一直工作在220V的低壓狀態,所以壽命不會很短,但是計算機裡面的電子管是一直工作在高壓中。

這導致了一個問題,電子管會很快壞掉,一般一個電子管的壽命在1000小時左右,也就是使用一個多月,計算機上面的所有電子管都要換一遍,而且如果一個電子管出問題了,這將導致計算機罷工。

這個如同電燈泡的電子管,和電燈泡一樣,都會發熱,而且因為有一個玻璃外殼,所以重量不輕,玻璃結構的電子管是一個脆弱的元件,不能重磕。

由於電子管有著這樣的缺點:體積大、功耗大、發熱厲害、壽命短、電源利用效率低、結構脆弱而且需要高壓電源.

這導致使用了1.8萬隻電子管構成的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也擁有這樣的缺點,佔地170平方米,重30噸,耗電150kW(據說當年ENIAC開機的時候,計算機所在的費城,人們家裡燈泡都會變暗),它耗資高達48萬美元,當年用這筆錢換成黃金有0.4噸。

電晶體

電晶體的發明,在計算機領域引來一場電晶體革命,它以尺寸小、重量輕、壽命長、效率高、發熱少、功耗低等優點改變了電子管元件運行時產生的熱量太多、可靠性較差、運算速度不快、價格昂貴、體積龐大這些缺陷,從此大步跨進了第二代的門檻。

1955年,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全電晶體計算機TRADIC,它裝有800隻電晶體,只有100瓦功率,佔地也僅有3立方英尺。

同一年,美國在阿塔拉斯洲際飛彈上裝備了以電晶體為主要元件的小型計算機。IBM公司小沃森向各地IBMI廠和實驗室發出指令: 「從1956年10月1日起,我們將不再設計使用電子管的機器,所有的計算機和打卡機都要實現電晶體化。」1958年,IBM公司製成了第一臺全部使用電晶體的計算機RCA501型。

由於電晶體計算機價格比電子管計算機便宜,所以使得它從只能運用於少數尖端領域中,普及到人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上,至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已生產了3萬多臺電晶體計算機,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300萬次。

電晶體計算機

人們把1959-1964年出現的電晶體計算機稱為第二代計算機。它們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1)用電晶體代替了電子管。電晶體有一系列優點:體積小、重量輕、發熱少、耗電省、速度快、壽命長、價格低、功能強。用它做計算機的開關元件,使計算機的結構與性能都發生了新的飛躍。

(2)普遍採用磁芯存儲器做內存,並採用磁碟與磁帶做內存。這就使存儲容量增大,可靠性提高,為系統軟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計算機體系結構中許多意義深遠的特性相繼出現,例如變址寄存器、浮點數據表示,中斷、I/O處理等。

(4)彙編語言取代了機器語言,而且開始出現FORTRAN、CDBOL等高級語言。

(5)計算機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開始進入過程控制等領域。

與電子管計算機相比,電晶體計算機包含了作業系統,它能夠為輸入輸出、內存管理、存儲和其他的資源管理活動提供標準化的程序。開發應用程式不再需要寫資源管理程序了,這些作業系統允許程式設計師可以調用作業系統程序的應用軟體。但是,IBM公司和其他計算機生產商早期開發的專用作業系統只能在特定的計算機上運行,它們各自有自己唯一的命令集來調用它們的程序。這意味著程式設計師每學一種作業系統就要重新學習一種編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們的發展

由於第二代計算機的快速普及,慢慢地掀起了一場革命,一場科技革命,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

相關焦點

  • 編程是什麼——集成電路(IC)的出現
    那麼集成電路產生之前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看一下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它是一個佔地150平方米、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裡面的電路使用了17468隻電子管、7200隻電阻、10000隻電容、50萬條線,耗電量150千瓦 。顯然,佔用面積大、無法移動是它最直觀和突出的問題;如果能把這些電子元件和連線集成在一小塊載體上該有多好!
  • 編程是什麼——馮諾依曼結構計算機的出現
    由於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設計和試運行時出現了各種問題,1945年馮·諾依曼以「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
  • 編程是什麼——機械計算機的誕生
    編程是什麼?根據百度百科的標準答案。編程,就是讓計算機代為解決某個問題,對某個計算體系規定一定的運算方式,使計算體系按照該計算方式運行,並最終得到相應結果的過程。為了使計算機能夠理解人的意圖,人類就必須將需解決的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過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形式告訴計算機,使得計算機能夠根據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種特定的任務。這種人和計算體系之間交流的過程就是編程。機械計算機的誕生說到編程就不得不說計算機了,自從機械計算機誕生以來,編程便隨之一同出現。最早的機械計算機是巴貝奇發明的。
  • 編程是什麼——高級程式語言FORTRAN的問世
    原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一文章我們說到,由於電晶體計算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發熱少、耗電省、速度快、壽命長、價格低、功能強的特點,所以電晶體計算機迅速替代了電子管計算機,並且讓計算機快速普及開來。而程式語言經歷了機器語言到彙編語言的更新之後,人們發現了限制程序推廣的關鍵因素——程序的可移植性。
  • 編程是什麼——彙編語言的出現
    第一代程式語言:機器語言計算機的硬體作為一種電路元件,它的輸出和輸入只能是有電或者沒電,也就是所說的高電平和低電平,所以計算機傳遞的數據是由「0」 和「1」組成的二進位數,所以說二進位的語言是計算機語言的本質。
  • 編程是什麼——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70年後,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出現了,而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這個名頭,仍然具有爭議,主要爭論點是兩臺先後出現的計算機: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Atanasoff–Berry Computer,通常簡稱ABC計算機)
  • 編程培訓學什麼計算機語言比較好
    網際網路企業在最近這幾年有不錯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不僅僅可以給年輕人帶來高額的薪水,還可以讓年輕人解決很多問題,因此有不少年輕人都想要學習編程。編程培訓也就成為熱門課程了,有很多人都在學習編程技術,而學習編程的話,就必須要學習計算計算機語言,學什麼語言比較好呢?
  • 從硬體技術視角分析:計算機速度是如何提高的?
    早期計算都經歷了什麼?20世紀初,像制表機這樣有特定用途的設備,代替了人工操作。20世紀上半葉,世界人口幾乎翻一翻,全球也開始進行貿易和運輸,這就使得人們對自動化計算機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從開始的算盤到需要花費巨資來維護的龐然大物,為未來的計算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計算機硬體的發展歷程
    從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 ENIAC 於1946年誕生以來,計算機已經發展了四代。第一代計算機的發展階段稱為電子管時代,這個階段的計算機佔地面積大,耗電量也大,運算速度也比較慢。電子管時代最苦逼的應該是程式設計師了,他們只能用機器語言0101編程。
  •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秦志偉 發表於 2020-12-25 16:27:09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
  • 程序猿的崛起,一篇文章看懂程式語言
    它誕生於公元前100年左右,屬於模擬計算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類似的複雜工藝技術直到14世紀時歐洲製造了天文鐘後才重新出現。它是古代人類智慧的最高傑作之一。那麼,真正的近代的電腦誕生於什麼時候呢?答案是1945年,諾伊曼發明數字式電腦。此處應該有掌聲。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打開APP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4 09:47:12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   電晶體(transistor)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包括二極體、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等,有時特指雙極型器件),具有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等多種功能。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打開APP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4 10:31:50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
  • 杭州計算機編程培訓班好不好?參加杭州計算機編程培訓班的好處
    杭州計算機編程培訓班好不好?和盈來告訴你:杭州計算機培訓班能帶給你很多好處。很多人在參加計算機編程培訓班的時候,覺得自己付了學費所收穫的卻並不多,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計算機編程培訓班花費的學費,給你帶來了不僅是編程培訓知識,還有很多無形的好處。
  • 天天玩計算機,那你知道計算機語言嗎?普通人也要了解計算機語言
    現在的普通人操作計算機都非常熟練,你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操作計算機那只是工程師的專利。現在普通人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完全是計算機軟體發展的結果。而軟體的編寫和設計,其實就是與計算機交流溝通的過程,只要是交流與溝通,一定會有語言,雙方都能懂的語言。這就是計算機語言。我們開發軟體的人必須了解計算機語言,才能編寫出計算機能懂的程序,才能與計算機進行溝通。我們開發的軟體就是把人們的指令翻譯成計算機能懂的語言,命令計算機做什麼。
  • 幾十億的電晶體——CPU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由於點接觸型電晶體製造工藝複雜,存在噪聲大、大功率時難以控制、適用範圍窄等缺點,肖克利提出了用一種「整流結」來代替金屬半導體接點的大膽設想。半導體研究小組又提出了這種半導體器件的工作原理,1950年,第一隻「PN結型電晶體」問世了,它的性能與肖克萊原來設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電晶體,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電晶體。
  • 你知道計算機語言、編程、算法及軟體開發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
    總結起來,有很多問題可以歸類於一種問題,那就是有很多初學者,或者剛剛進入到計算機編程領域、軟體開發新手對一些概念還是搞不清楚,不能夠正確理解計算機語言、計算機編程、計算機算法及軟體開發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我們可以說計算機語言、計算機編程、計算機算法及軟體開發都屬於軟體範疇,最終的目的是開發出一個(套、種)計算機軟體,達到某些功能從而滿足人們的一定需求。
  • 電晶體發明與誕生及發展歷程詳解
    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肖克利在推動電晶體商業化的同時,造就了如今加州電子工業密布的矽谷地區。電晶體發明的歷史非常複雜,牽扯到科學和技術、團體和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
  • 潘石屹學編程?Python之父:並非人人都需要了解計算機發生了什麼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曹培信21世紀是編程的時代,幾乎人類所做的一切,但凡跟網際網路沾點邊,都可能涉及到計算機編程,後臺的程序跑出的結果通過大大小小的屏幕呈現在我們面前,人們已經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有的人就認為,在不遠的未來,編程是人人必備的技能。
  • 計算機編程中多任務的處理方式
    今天,我們要來分享的是計算機編程中多任務的處理方式。我們都知道,計算機中的任務執行是由CPU進行的,它以強大的計算能力極其任務處理能力,進行著大量的多任務的處理。簡單來講,計算機中的多任務處理有兩種執行方式:並行和並發。下面我們來深入理解一下這個兩大多任務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