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2020-12-27 電子發燒友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秦志偉 發表於 2020-12-25 16:27:09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在IEE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發表文章稱,用納米級砷化鎵銦(InGaAs)可以構建集成度更高、功耗更低的電晶體。InGaAs電晶體技術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甚至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祿認真研究了MIT團隊這項工作,尤其是該項工作的原始數據。「該團隊發現了9納米(nm) InGaAsFinFET結構電晶體的彈道遷移率特性,是InGaAs電晶體技術上的一個突破。」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但其對以Si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矽基電晶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補充道。

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

人類使用的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等,都離不開電晶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晶體具有檢波、整流、穩壓、信號調製等多種功能,通常用作放大器和電控開關。但在集成電路技術出現後,大量電晶體可以封裝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內。

摩爾定律顯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晶片製程不斷提高,從32nm到22nm、16nm、14nm、7nm,一直到5nm。不難看出,單顆晶片上可容納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然而,輝煌了55年的摩爾定律逼近極限,馮·諾依曼計算架構也遇到「內存牆」(Memory Wall)問題。

傳統電晶體主要以Si材料製作而成。對於Si基電晶體而言,7nm堪稱物理極限。專家表示,一旦電晶體尺寸低於7nm,電子的行為將受限於量子的不確定性,電晶體中的電子容易產生隧穿效應,電晶體將變得不再可靠,晶片製造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也就是說,雖然Si基半導體材料和電晶體框架的創新持續推進摩爾定律發展,但摩爾定律確實逐步趨近物理極限。

後摩爾時代將會是什麼樣的,正成為業界當下討論的焦點。「目前摩爾定律要想進一步延伸,主要是要解決集成度和能效的關係。」王建祿說。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電晶體體積越來越小,種種物理極限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

尋找新材料替代Si,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電晶體成為共識。例如,利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鉬、黑磷、石墨烯、硒化銦等材料製作電晶體,但這些解決方案仍處在實驗室實驗階段。

InGaAs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

李晉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化合物半導體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除了上述材料外,InGaAs被看成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王建祿介紹,InGaAs這類半導體是InAs半導體和GaAs半導體的三元合金,是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的典型代表,可用於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以InGaAs製作的高速高靈敏的光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光纖通信領域,其他重要應用還包括雷射器以及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有關InGaAs電晶體的報導並不鮮見。例如,2012年MIT研究人員用InGaAs構建了當時最小的22nm節點場效應電晶體;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用InGaAs納米線構建了彈道傳輸的納米線電晶體,並預期溝道的長度可達到14nm甚至更小;2015年,英特爾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報導了基於7nm InGaAs的互補金屬有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尺度下退化。但MIT最新研究稱,這種明顯退化不是InGaAs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部分歸因於氧化物陷阱。

據稱,氧化物陷阱將會導致電子在試圖流過電晶體時被卡住。「在低頻下,納米級InGaAs電晶體的性能似乎退化了;但在1 GHz或更高的頻率下,它們工作得很好,因為氧化物捕獲不再是障礙。當我們以很高的頻率操作這些器件時,它們的性能確實很好。」MIT團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它們與矽技術相比是有競爭力的。」

在王建祿看來,解決氧化物陷阱問題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任何材料與矽競爭,實際上最終都是產業生態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道,目前主流晶片產業的生產、製造等都主要以矽材料為基礎來構建。

「用InGaAs來做電晶體的溝道材料確實不是主流關注方向。」南京大學一位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即使在微觀電子輸運性質上獲得進展,考慮到矽的先進位程技術的發展,以及集成電路產業加工工藝對特定溝道材料的重資產投入,這種材料代替矽幾乎沒有可能。

最新晶片仍採用Si基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有炓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5nm晶片是一個重要階段,將會孕育出重大創新。

目前臺積電和三星的5nm技術節點仍然採用Si材料作為溝道材料,華為麒麟9000和蘋果A14的最新晶片技術採用的也是5nm節點Si基技術。

在王建祿看來,近期,工業界關注的材料體系仍將以Si、SiGe等傳統半導體材料體系為主;未來隨著材料技術的突破,二維半導體、一維碳納米管等材料有可能進入工業界的視線。

「InGaAs電晶體尚無法對Si基形成威脅。」王建祿再次強調道,矽鍺技術仍然可能是3nm技術節點優選材料。
       責任編輯:tzh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的研究為非矽電晶體帶來新希望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幾十年來,矽一直主導著計算機晶片和電晶體的生產,以至於世界科技之都都以它的名字命名——矽谷(Silicon Valley)。該研究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技術實驗室和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學生Xiaowei Cai表示,「我們真的很興奮。我們希望這一結果將鼓勵大家繼續探索使用InGaAs作為電晶體的通道材料。電晶體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充當著開關的作用(停止電流或讓電流流動),並可以引發一系列驚人的計算:從模擬全球氣候到在Youtube上播放視頻。
  • 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1955年,貝爾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全電晶體計算機TRADIC,它裝有800隻電晶體,只有100瓦功率,佔地也僅有3立方英尺。同一年,美國在阿塔拉斯洲際飛彈上裝備了以電晶體為主要元件的小型計算機。IBM公司小沃森向各地IBMI廠和實驗室發出指令: 「從1956年10月1日起,我們將不再設計使用電子管的機器,所有的計算機和打卡機都要實現電晶體化。」1958年,IBM公司製成了第一臺全部使用電晶體的計算機RCA501型。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一旦無法想像,僅由幾個原子簇甚至單個原子組成的電晶體就有望成為具有無與倫比的存儲和處理能力的新一代計算機的基礎。但是,要實現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全部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製作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組件的許多副本。
  • iCoupler技術為AC/DC設計中的氮化鎵(GaN)電晶體帶來諸多優勢
    同時,近來氮化鎵(GaN)電晶體已成為能夠取代矽基MOSFET的高性能開關,從而可提高能源轉換效率和密度。為了發揮GaN電晶體的優勢,需要一種具有新規格要求的新隔離方案。此拓撲完全依賴於圖1所示的半橋和全橋電路如果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作為主控制器,並用GaN電晶體替換矽MOSFET,就需要一種新的隔離技術來處理更高的開關頻率。這主要包括隔離式GaN驅動器。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進入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需求堆積如山,尤其是二戰的爆發,各國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頭,軍事需求極大地催生了各種技術的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對高速計算工具有了更多的需求。
  • 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
    他還在文中援引一名中國商界人士的話說:「中國科技行業的領袖們現在感謝川普,因為他幫助他們下定決心,自主開發技術。」 文章指出,歷史上技術範式的改變,常常能為行業的新參與者創造機會。如今,坂本幸雄也從當今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趨勢中,看出了這種趨勢。 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都受制於「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晶片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由此重新出發,我們首先將經歷一段「電子管」半個世紀的傳奇故事,找尋到技術突破和產業變革背後的內在動因,才能最終理解「電晶體」出現的真正意義。序曲:捕捉電子的起點紛爭1883年,飽受碳絲燈泡壽命問題困擾的愛迪生突發奇想,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毫無懸念,碳絲再一次蒸發了。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 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不過新研究已經找到了問題關鍵,即所謂的氧化物陷阱,該現象會導致電子在流過電晶體時遭遇限制。
  • 如果電晶體不能變小,那麼軟體開發人員必須變得更聰明
    但是今天,我們正在接近小型電晶體的極限。結果,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尋找其他提高性能的方法,以便計算機行業可以繼續創新。 當我們等待量子,碳納米管或光子學等新計算技術的成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時,隨著摩爾定律的終結,將需要其他方法來獲得性能。
  • SuperFin電晶體技術加持!英特爾新一代10nm可媲美臺積電5nm?
    但是,相比臺積電、三星在製程工藝節點命名上的數字遊戲,英特爾一直踐行著最為嚴苛的工藝節點命名方式,每一代製程工藝的大的升級其電晶體數量將達到上一代的兩倍。也就是說,英特爾的7nm的電晶體密度將是10nm的兩倍。
  • 擅長「偽裝」的電晶體,對付黑客有一手
    對黑客和智慧財產權公司而言,晶片反向工程是一種常見策略,甚至有人在嘗試開發X射線成像技術,無需接觸晶片就能完成反向工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在更基礎的層面上提升了晶片安全性。晶片製造商如何讓黑磷電晶體與製造工藝兼容,將決定這種內置安全措施的可行性。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世界計算機大會:中國計算機產業迎來全新發展空間
    魯毅 攝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先進計算正從信息領域向工業、農業、醫療、教育、交通等多領域智能化滲透。與此同時,傳統計算技術體系困局也逐步顯現,傳統的馮·諾伊曼結構中的內存遭遇「瓶頸問題」,開始效率低下;影響計算能力的電晶體尺寸與密度逼近極限,傳統計算技術演進步入「後摩爾定律時代」。
  • 中國領跑液態金屬,基於此的計算機架構或是下一代計算機雛形
    可在科學家眼中,它是流動的軟體生命,是連接人體神經的橋梁,是未來機器人變革的核心材料……不久前,我國一個科研小組在國際上率先將液態金屬與量子器件及計算技術聯繫起來。更快更智能的計算,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液態金屬是否預示著一場新的計算革命的到來?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
  •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和特徵
    隨著中國資訊時代的高速發展現在的計算機帶來的方便已經可以說無處不在,教育,科技,已經我們日常的超市,網購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我們的計算機,我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給大家普及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以及特徵第一代(1946-1957年),電子管計算機時間:1946年2月14日,地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名字:ENIAC一共用了18000多個電子管、1500個繼電器,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每小時耗電140千瓦,計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運算。
  • AI自動調整為量子計算機邁出了新的一步
    他們稱其為「 Minecraft量子設備瀏覽器」。經典計算機由數十億個電晶體組成,它們一起可以執行複雜的計算。這些電晶體在製造過程中會出現小的缺陷,但通常不會影響計算機的運行。但是,在量子計算機中,類似的缺陷會嚴重影響其行為。在原型半導體量子計算機中,糾正這些缺陷的標準方法是調節輸入電壓以消除它們。此過程稱為調整。
  • 破解中國「芯」痛:中國計算機領域「緊箍咒」
    沙子經過融化、冶煉、去除雜質等操作後,將被製成一根根純度達到99.9%的單晶矽晶柱。之後,用切割機將晶柱切成薄片,再經過數次的打磨和拋光才能得到我們需要的矽片,直徑通常為200~300毫米的圓形矽晶圓。
  • 電晶體:後FinFET時代的技術演進
    FinFET:今天最先進的電晶體 在每一代新技術上,晶片製造商都能夠將電晶體規格微縮0.7倍,從而實現15%的性能提升,50%的面積減小,40%的功耗降低以及35%的成本降低。幾年前,業界為了維持這種微縮路徑,從「老式」平面MOSFET過渡到FinFET電晶體架構。在FinFET中,源極和漏極之間的溝道為fin的形式。柵極環繞該3D溝道,可從溝道的3個側面進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