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2020-12-27 化工網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在IEE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發表文章稱,用納米級砷化鎵銦(InGaAs)可以構建集成度更高、功耗更低的電晶體。InGaAs電晶體技術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甚至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建祿認真研究了MIT團隊這項工作,尤其是該項工作的原始數據。「該團隊發現了9納米(nm)InGaAsFinFET結構電晶體的彈道遷移率特性,是InGaAs電晶體技術上的一個突破。」他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但其對以Si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矽基電晶體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將是不可替代的。」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李晉閩補充道。

  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

  人類使用的電腦、智慧型手機、智能硬體等,都離不開電晶體。作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電晶體具有檢波、整流、穩壓、信號調製等多種功能,通常用作放大器和電控開關。但在集成電路技術出現後,大量電晶體可以封裝在一片指甲蓋大小的晶片內。

  摩爾定律顯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隔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電晶體尺寸不斷縮小,晶片製程不斷提高,從32nm到22nm、16nm、14nm、7nm,一直到5nm。不難看出,單顆晶片上可容納電晶體數量不斷增加,最先進的晶片上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已達到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然而,輝煌了55年的摩爾定律逼近極限,馮·諾依曼計算架構也遇到「內存牆」(Memory Wall)問題。

  傳統電晶體主要以Si材料製作而成。對於Si基電晶體而言,7nm堪稱物理極限。專家表示,一旦電晶體尺寸低於7nm,電子的行為將受限於量子的不確定性,電晶體中的電子容易產生隧穿效應,電晶體將變得不再可靠,晶片製造必將面臨巨大挑戰。

  也就是說,雖然Si基半導體材料和電晶體框架的創新持續推進摩爾定律發展,但摩爾定律確實逐步趨近物理極限。

  後摩爾時代將會是什麼樣的,正成為業界當下討論的焦點。「目前摩爾定律要想進一步延伸,主要是要解決集成度和能效的關係。」王建祿說。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電晶體體積越來越小,種種物理極限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

  尋找新材料替代Si,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電晶體成為共識。例如,利用碳納米管和二氧化鉬、黑磷、石墨烯、硒化銦等材料製作電晶體,但這些解決方案仍處在實驗室實驗階段。

  InGaAs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

  李晉閩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隨著半導體技術不斷進步,化合物半導體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除了上述材料外,InGaAs被看成是一種潛在候選材料。王建祿介紹,InGaAs這類半導體是InAs半導體和GaAs半導體的三元合金,是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的典型代表,可用於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以InGaAs製作的高速高靈敏的光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光纖通信領域,其他重要應用還包括雷射器以及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有關InGaAs電晶體的報導並不鮮見。例如,2012年MIT研究人員用InGaAs構建了當時最小的22nm節點場效應電晶體;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用InGaAs納米線構建了彈道傳輸的納米線電晶體,並預期溝道的長度可達到14nm甚至更小;2015年,英特爾在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上報導了基於7nm InGaAs的互補金屬有氧化物半導體(CMOS)工藝。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尺度下退化。但MIT最新研究稱,這種明顯退化不是InGaAs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部分歸因於氧化物陷阱。

  據稱,氧化物陷阱將會導致電子在試圖流過電晶體時被卡住。「在低頻下,納米級InGaAs電晶體的性能似乎退化了;但在1 GHz或更高的頻率下,它們工作得很好,因為氧化物捕獲不再是障礙。當我們以很高的頻率操作這些器件時,它們的性能確實很好。」MIT團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它們與矽技術相比是有競爭力的。」

  在王建祿看來,解決氧化物陷阱問題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任何材料與矽競爭,實際上最終都是產業生態的問題。他進一步解釋道,目前主流晶片產業的生產、製造等都主要以矽材料為基礎來構建。

  「用InGaAs來做電晶體的溝道材料確實不是主流關注方向。」南京大學一位專家告訴《中國科學報》,即使在微觀電子輸運性質上獲得進展,考慮到矽的先進位程技術的發展,以及集成電路產業加工工藝對特定溝道材料的重資產投入,這種材料代替矽幾乎沒有可能。

  最新晶片仍採用Si基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有炓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5nm晶片是一個重要階段,將會孕育出重大創新。

  目前臺積電和三星的5nm技術節點仍然採用Si材料作為溝道材料,華為麒麟9000和蘋果A14的最新晶片技術採用的也是5nm節點Si基技術。

  在王建祿看來,近期,工業界關注的材料體系仍將以Si、SiGe等傳統半導體材料體系為主;未來隨著材料技術的突破,二維半導體、一維碳納米管等材料有可能進入工業界的視線。

  「InGaAs電晶體尚無法對Si基形成威脅。」王建祿再次強調道,矽鍺技術仍然可能是3nm技術節點優選材料。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的研究為非矽電晶體帶來新希望
    然而,矽的統治可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就很有可能動搖其霸主地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InGaAs(砷化銦鎵)的合金可能具有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電晶體的潛力。以前,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範圍內下降。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明顯的變質並非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 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不過新研究已經找到了問題關鍵,即所謂的氧化物陷阱,該現象會導致電子在流過電晶體時遭遇限制。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
  •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CPU中電晶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步驟如下:   (1) 矽提純   生產CPU等晶片的材料是半導體,現階段主要的材料是矽Si,這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它處於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區與非金屬元素區的交界處,所以具有半導體的性質,適合於製造各種微小的電晶體,是目前最適宜於製造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材料之一
  • 中美大對決,碳基晶片VS矽基晶片,中國能否直道超車?
    碳基納米材料在2009年就作為未來技術選項列入國際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ITRS),美國IBM公司仿真結果認為平面結構碳管陣列電晶體領先矽基五個技術節點,但是歐美企業一直無法突破碳基晶片的瓶頸。那就是碳納米管由於內部充滿雜質,將會失去原本具有運行速度快的優勢,同時還增加電晶體的功耗,相較傳統的矽材料徹底失去競爭力。
  • 矽的接任者?又一種2D電晶體浮出水面
    對於後矽時代的選擇,工程師一直致力於把原子厚的二維材料製成電晶體的研究。最著名的是石墨烯,但專家認為,二維半導體(例如二硫化鉬和二硫化鎢)可能更適合此工作。因為石墨烯缺乏帶隙,這種禁帶使材料成為半導體。
  •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秦志偉 發表於 2020-12-25 16:27:09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
  • 類DNA螺旋結構材料可造更小電晶體
    科學家利用稀土元素碲造出一種一維的像DNA一樣螺旋結構的材料,可以製造更小的電晶體。在過去幾年裡,實驗室內造出的電晶體越來越小,研究人員目標造出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大的電晶體。這項近期發表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的研究,發明了直徑只有2納米的場效應電晶體。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矽電晶體,直徑在10~20納米左右。2018年,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組發現二維碲材料電晶體,電流性能大幅提高。進一步研究發現,碲的另一種一維結構可以讓造出的電晶體更小。
  • 「矽基晶片」製作過程,上億電晶體如何安裝,不光是用高端光刻機
    想要知道電晶體如何安裝的,我們就要知道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我們都知道,計算機只能識別二進位0和1的指令,也就是開和關,在晶片還沒有誕生的時候,我們只能通過模擬電路的開關期間來實現。當然,這根本不可能執行強大的邏輯運算,只能執行簡單的或、與、非等邏輯運算的處理。
  • 如果矽基走到了盡頭,全球半導體產業「續命」的新材料是?
    如果矽基走到了盡頭,那麼全球半導體產業必須找到新的材料「續命」。2009年,半導體技術發展路線圖委員會(ITRS)將碳基納米材料列入延續摩爾定律的未來集成電路技術選項,但是在其後的時間裡,碳納米材料的研究進展並沒有給業界交出滿意答卷。
  • 電晶體的代換/拆卸及注意事項
    電晶體的拆卸及注意事項 1) 從電路板上拆下電晶體時要一個一個引腳拆下,並小心電路板上的銅箔線路。 2) 拆下壞電晶體時要記住各引腳孔在印製電路板上的位置,上新電晶體時,分辨好各引腳,核對無誤後焊接。 2. 電晶體的安裝及注意事項 1)為了防止虛焊,電晶體在裝入印製電路板之前,要在引腳上塗錫。塗錫時要用鑲子或鉗子夾住引腳以便散熱。
  • 電晶體的起源
    另一方面,該電晶體要比真空管小得多,並且所用的功率要少得多。另外,由於電晶體使用較少的功率,所以產生的熱量最小。因此,它不會像真空管那樣經常失敗。該電晶體使用半導體代替真空管中使用的電極。用不同的元素(例如磷和硼)處理半導體(例如矽),以生成發射電子的「 N型」和吸收電子的「 P型」。它們被安排為NPN(典型的NPN電晶體),並在發射極,基極和集電極各放置一個端子。
  • 電晶體的歷史
    另一方面,該電晶體要比真空管小得多,並且所用的功率要少得多。另外,由於電晶體使用較少的功率,所以產生的熱量最小。因此,它不會像真空管那樣經常失敗。該電晶體使用半導體代替真空管中使用的電極。用不同的元素(例如磷和硼)處理半導體(例如矽),以生成發射電子的「 N型」和吸收電子的「 P型」。它們被安排為NPN(典型的NPN電晶體),並在發射極,基極和集電極各放置一個端子。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 這種材料有望替代矽,成為晶片的選擇
    新的矽?在MOSFET器件的溝道中,一些2D材料甚至可以取代Si。當矽在導電溝道中時,柵極長度縮放會導致短溝道效應,從而降低電晶體的性能。用2D代替矽有望抵消負面的短溝道效應。由於原子的精確性,傳導溝道也可以變得非常薄,甚至可以達到單個原子的水平。
  • 北大VS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在碳基晶片上能否實現換道超車?
    在這麼小的尺度下集成這麼多電晶體,受到材料、器件以及量子物理的限制。事實上摩爾定律早已經逼近天花板,人們也不斷試圖尋找各種新材料來替代矽基晶片,打破天花板。專業上來說製備晶片的微納結構主要有兩種策略,一種是從上而下的方法,矽基晶片的製造就是利用了從上而下的微納加工技術。之前我們也講過在矽基晶片的加工過程中,光刻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就像雕刻用的刻刀一樣,把器件結構刻畫到矽晶圓上。而另一類加工方法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像蓋房子一樣,首先我們要有磚頭,再用磚頭一點一點的把房子搭建起來。
  • 一文了解3大類信息電子材料及重要研究進展
    信息電子材料主要是指使用在微電子和光電子技術領域以及新型元器件基礎產業的材料,一般劃分成集成電路及半導體材料、光電子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材料三個大類,涉及微電子材料、介電材料、壓電材料、傳感器材料、能源電池材料、光電材料和有機電子材料等。其中有很多材料都涉及到納米化問題,以實現靈敏度、集成程度或其他性質上的提升。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自然界中有 10 萬種材料,其中約 5000 種是層狀材料。如果將它兩兩組合或者三三組合,那麼可能性遠遠大於 100 萬種,其物理性質也大有不同。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矽的繼任者:碳納米管有了新進展
    大約十多年前,矽半導體工業通過切換到新的介電材料二氧化鉿(hafnium dioxide)解決了這個問題。與先前使用的二氧化矽相比,該材料具有較高的介電常數(high-k),這意味著相對較厚的高k介電層在電氣上等效於非常薄的氧化矽層。碳納米管電晶體還使用HfO 2柵極電介質。碳納米管的問題在於,它們不允許在控制按比例縮小的設備所需的薄層中形成電介質。
  • 秒殺傳統「矽」材料,半導體領域或迎來大變革,碳納米管微處理器面世
    據科技日報8月29日報導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團隊利用14000多個碳納米管電晶體,製造出16位微處理器,其設計和製造方法克服了之前與碳納米管相關的挑戰,將為先進微電子裝置中的矽帶來一種高效能替代品。與傳統電晶體相比,後者體積更小、傳導性更強,還支持快速開關,性能和能耗表現都遠遠好於傳統矽材料。人們都預測矽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可能會終結於碳納米管之手。只要存在少量金屬性碳納米管,就會損害整個處理器的性能。而此次麻省理工學院團隊設計和構建了一種碳納米管微處理器,利用一種剝落工藝防止碳納米管聚合在一起,以防電晶體無法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