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2020-11-25 電子發燒友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4 10:22:32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CPU中電晶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步驟如下:

  (1) 矽提純

  生產CPU等晶片的材料是半導體,現階段主要的材料是矽Si,這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它處於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區與非金屬元素區的交界處,所以具有半導體的性質,適合於製造各種微小的電晶體,是目前最適宜於製造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材料之一。   在矽提純的過程中,原材料矽將被熔化,並放進一個巨大的石英熔爐。這時向熔爐裡放入一顆晶種,以便矽晶體圍著這顆晶種生長,直到形成一個幾近完美的單晶矽。以往的矽錠的直徑大都是300毫米,而CPU廠商正在增加300毫米晶圓的生產。

  (2)切割晶圓

  矽錠造出來了,並被整型成一個完美的圓柱體,接下來將被切割成片狀,稱為晶圓。晶圓才被真正用於CPU的製造。所謂的「切割晶圓」也就是用機器從單晶矽棒上切割下一片事先確定規格的矽晶片,並將其劃分成多個細小的區域,每個區域都將成為一個CPU的內核(Die)。一般來說,晶圓切得越薄,相同量的矽材料能夠製造的CPU成品就越多。

  (3)影印(Photolithography)

  在經過熱處理得到的矽氧化物層上面塗敷一種光阻(Photoresist)物質,紫外線通過印製著CPU複雜電路結構圖樣的模板照射矽基片,被紫外線照射的地方光阻物質溶解。而為了避免讓不需要被曝光的區域也受到光的幹擾,必須製作遮罩來遮蔽這些區域。這是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每一個遮罩的複雜程度得用10GB數據來描述。

  (4)蝕刻(Etching)

  這是CPU生產過程中重要操作,也是CPU工業中的重頭技術。蝕刻技術把對光的應用推向了極限。蝕刻使用的是波長很短的紫外光並配合很大的鏡頭。短波長的光將透過這些石英遮罩的孔照在光敏抗蝕膜上,使之曝光。接下來停止光照並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學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蝕膜,以及在下面緊貼著抗蝕膜的一層矽。然後,曝光的矽將被原子轟擊,使得暴露的矽基片局部摻雜,從而改變這些區域的導電狀態,以製造出N井或P井,結合上面製造的基片,CPU的門電路就完成了。

  (5)重複、分層

  為加工新的一層電路,再次生長矽氧化物,然後沉積一層多晶矽,塗敷光阻物質,重複影印、蝕刻過程,得到含多晶矽和矽氧化物的溝槽結構。重複多遍,形成一個3D的結構,這才是最終的CPU的核心。每幾層中間都要填上金屬作為導體。Intel的Pentium 4處理器有7層,而AMD的Athlon 64則達到了9層。層數決定於設計時CPU的布局,以及通過的電流大小。

  (6)封裝

  這時的CPU是一塊塊晶圓,它還不能直接被用戶使用,必須將它封入一個陶瓷的或塑料的封殼中,這樣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裝在一塊電路板上了。封裝結構各有不同,但越高級的CPU封裝也越複雜,新的封裝往往能帶來晶片電氣性能和穩定性的提升,並能間接地為主頻的提升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

  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首先,你得畫出來一個長這樣的玩意兒給Foundry(外包的晶圓製造公司)

  A,B是輸入,Y是輸出。其中藍色的是金屬1層,綠色是金屬2層,紫色是金屬3層,粉色是金屬4層。

  那電晶體(更正,題主的「電晶體」自199X年以後已經主要是MOSFET,即場效應管了)呢?

  仔細看圖,看到裡面那些白色的點嗎?那是襯底,還有一些綠色的邊框?那些是ActiveLayer(也即摻雜層。)然後Foundry是怎麼做的呢?大體上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搞到一塊圓圓的矽晶圓,(就是一大塊晶體矽,打磨的很光滑,一般是圓的)

  圖片按照生產步驟排列。但是步驟總結單獨寫出:

  1、溼洗(用各種試劑保持矽晶圓表面沒有雜質)

  2、光刻(用紫外線透過蒙版照射矽晶圓,被照到的地方就會容易被洗掉,沒被照到的地方就保持原樣。於是就可以在矽晶圓上面刻出想要的圖案。注意,此時還沒有加入雜質,依然是一個矽晶圓。)

  3、離子注入(在矽晶圓不同的位置加入不同的雜質,不同雜質根據濃度/位置的不同就組成了場效應管。)

  4.、幹蝕刻(之前用光刻出來的形狀有許多其實不是我們需要的,而是為了離子注入而蝕刻的。現在就要用等離子體把他們洗掉,或者是一些第一步光刻先不需要刻出來的結構,這一步進行蝕刻)。

  5、溼蝕刻(進一步洗掉,但是用的是試劑,所以叫溼蝕刻)。---以上步驟完成後,場效應管就已經被做出來啦~但是以上步驟一般都不止做一次,很可能需要反反覆覆的做,以達到要求。---

  6、等離子衝洗(用較弱的等離子束轟擊整個晶片)6、熱處理,其中又分為:

  7、快速熱退火(就是瞬間把整個片子通過大功率燈啥的照到1200攝氏度以上,然後慢慢地冷卻下來,為了使得注入的離子能更好的被啟動以及熱氧化)

  更多精彩閱讀推薦: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三款電晶體逆變器電路圖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的主要功能是什麼_電晶體放大的外部條件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電流開關,能夠基於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與普通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電晶體利用電信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所以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二端子)、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後三者均為三端子)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 我國實現3nm電晶體技術,那麼,電晶體是如何讓晶片計算的呢?
    簡叔每天都會關注科技界的發展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科技上的發展進展,今天看到,我國復旦大學實現了3納米的電晶體技術,利用的也是GAA工藝。三星在3納米工藝上也將採用GAA工藝,臺積電可能會在第二代3納米技術上採用GAA工藝。
  • 晶片中的幾十上百億電晶體,是怎麼塞進去,並用電路連接起來的?
    這不禁讓人有些奇怪,晶片中的這些電晶體是怎麼塞到晶片裡面去的,又是怎麼用電路連接起來的?在最早期,晶片被發明的時候,「電晶體」是製造出來,並一個一個用電路手動連接起來,那時候「電晶體」不是現在的電晶體,其實是一個一個的元件,用電線連接起來。
  • 幾十億的電晶體——CPU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肖克利/巴丁/布拉頓布拉頓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布拉頓用刀片在三角形金箔上劃了一道細痕,將頂角一分為二,分別接上導線,隨後將導線壓進鍺晶體表面的選定部位。
  • 晶片有幾十億個電晶體,連接電晶體之間的導線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晶片製造非常複雜。幾十億個電晶體也不是我們想像的人為放進去的,而是直接在晶圓上通過光刻、蝕刻化學反應生成的電晶體(各種PN結)。同樣,連接電晶體的導線也不是像布線一樣布進去的。是通過離子注入和電鍍完成的,這個材料是我們最常見的銅。要理解導線如何生成,得先了解一下晶片電晶體的生成。
  • 幾千萬個電晶體 怎麼放進晶片裡
    如果把中央處理器CPU比喻為整個電腦系統的心臟,那麼主板上的晶片組就是整個身體的軀幹。對於主板而言,晶片組幾乎決定了這塊主板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電腦系統性能的發揮,晶片組是主板的靈魂。那電晶體(「電晶體」自199X年以後已經主要是 MOSFET, 即場效應管了 ) 呢?仔細看圖,看到裡面那些白色的點嗎?那是襯底,還有一些綠色的邊框?那些是Active Layer (也即摻雜層)。 Foundry是怎麼做的呢?
  • 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 1 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
  • 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1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晶片製造的兩個趨勢,一個是晶圓越來越大,這樣就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晶片,節省效率,另外就一個就是晶片製程,製程這個概念,其實就是柵極的大小,也可以稱為柵長,在電晶體結構中,電流從Source流入Drain,柵極(Gate)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電流會損耗,而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最初的電晶體對收音機和電話而言已經足夠,但是新的電子設備要求規格更小的電晶體,即集成電路。1965年:摩爾定律誕生。當時,戈登·摩爾(Gordon Moore)預測,未來一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18個月翻一倍(至今依然基本適用),摩爾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雜誌一篇文章中公布。
  • 如何將電晶體安裝到晶片內
    如何將電晶體安裝到晶片內 電子工程專輯 發表於 2020-12-26 09:53:54 如今的7nm EUV 晶片,電晶體多大100億個,它們是怎麼樣安上去的呢?
  • 「矽基晶片」製作過程,上億電晶體如何安裝,不光是用高端光刻機
    隨著納米科技的發展,集成電路被推上發展風口,矽基晶片的體積變得越來越小,裡面包含的電晶體也越來越多,根據摩爾定律,意味著性能也變得越來越強。第一階段:晶圓的製作—微小但非常重要的成員--沙子晶片的製作要先從最簡單的沙子說起,晶片中需要用到的晶圓就是由沙子中提煉而成的,而選擇沙子的原因主要是沙子中的矽含量非常高,而且也是最經濟實惠的一款材料(這也解答了很多網友疑問的,為什麼美國人那麼聰明,怎麼想到用沙子來做晶片的原因了,其實都是通過不同的測試得出來的結論
  • 電晶體的歷史
    打開APP 電晶體的歷史 旺材晶片 發表於 2020-11-19 14:07:55 到1947年11月下旬,Bardeen和Brattain設法製造出一種可工作的電晶體,直到1947年12月16日,他們一直在不斷改進這種電晶體。在這一天,他們的研究最終達到了用矽製成的工作「點接觸」電晶體的頂峰。坐在鍺晶體上的兩個金箔觸點。它也被稱為「 PNP點接觸鍺電晶體」。他們於12月23日進行了巡迴演示,向貝爾實驗室展示了該固態設備的工作原理。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可透過半導體技術大量的生產。 放大倍數大。 平面電晶體 平面工藝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半導體技術。該工藝是在Si半導體晶片上通過氧化、光刻、擴散、離子注入等一系列流程,製作出電晶體和集成電路。
  • 處理器裡有上億的電晶體,壞掉一個有影響嗎?
    CPU估計是世界上集成度最高的人造儀器了,按照單位計算,每個CPU中央處理器中集成了10億個以上的電晶體,密度有多精細?很難想像,CPU的製造工藝是以納米計算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7nm、14nm,意思就是這顆CPU的單位精度有多高,這個數字越小,證明精度越高。
  • 電晶體的起源
    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對電晶體的需求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半導體、真空管、電晶體、晶片,被供應商圍住的華為,如何破局!
    近日,高通向美國提出許可申請,打算和華為合作,供應晶片。此前,臺積電已恢復向華為供貨,提供28nm晶片,卻沒包括5nm和7nm晶片。所以,麒麟晶片暫時沒辦法生產。美國極力限制供應商為華為供貨,把控晶片渠道。未來,華為唯有自己研發出高端國產晶片,才有更好的出路。
  • Intel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個電晶體
    本周二,英特爾也搶了一回頭條,因為晶片巨頭邏輯技術部門副主席Kaizad Mistry宣布,他們已經有能力在1平方毫米中塞下1億個電晶體,「絕對是行業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對,這也可以算是個「裡程碑」式的進步。在同等面積內塞入更多電晶體意味著電路設計能得到有效瘦身,不但能降低晶片製造成本,還意味著在同等體積上,晶片能獲得更多功能。
  • 中科院發表「聲明」:僅研發出2納米電晶體,並不具備2納米晶片設計...
    近日,網絡熱傳中科院已經研發設計出2納米晶片。事實真相只說對了一半,「2納米」確實存在,但「2納米晶片」卻是失真。據快科技2020年1月13日報導(近期突然火起來,說明炒作嫌疑很高),中科院成功研發出了生產2nm及以下晶片工藝所需要的新型電晶體——疊層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
  • 小小晶片竟然集成了18000個電晶體,怪不得很難製造出來
    晶片為什麼那麼難製造呢?很多時候會把晶片與原子彈在製造上用100比1來形容,也就是說晶片要比原子彈在製造難度上還要大100倍。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晶片真的很難造出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製造出晶片,就連科技高度發達的美國也是需要與多個國家進行合作來完成晶片的製造,那麼製造晶片為什麼那麼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