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電晶體問世

2020-12-24 OFweek維科網

在73年前的今天,1947年12月23日(農曆1947年11月12日),電晶體問世。
1947年12月23日,美國科學家巴丁博士、布菜頓博士和肖克萊博士,在導體電路中進行用半導體晶體放大聲音信號的實驗時,發明.了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一一電晶體。因它是在聖誕節前夕發明的,而且對人們未來的生活發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所以被稱.為「獻給世界的聖誕節禮物」。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的問世,是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明,是微電子革命的先聲。電晶體出現後,人們就能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來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電晶體的發明又為後來集成電路的誕生吹響了號角。20世紀最初的10年,通信系統已開始應用半導體材料。20世紀上半葉,在無線電愛好者中廣泛流行的礦石收音機,就採用礦石這種半導體材料進行檢波。半導體的電學特性也在電話系統中得到了應用。

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器件,放大器或電控開關常用。電晶體是規範操作電腦,手機,和所有其他現代電子電路的基本構建塊。由於其響應速度快,準確性高,電晶體可用於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包括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製和振蕩器。電晶體可獨立包裝或在一個非常小的的區域,可容納一億或更多的電晶體集成電路的一部分。

電晶體的發展歷史

1947年12月:威廉·邵克雷(William Shockley)、約翰·巴頓(John Bardeen)和沃特·布拉頓(Walter Brattain)成功地在貝爾實驗室製造出第一個電晶體。

1950年:威廉·邵克雷開發出雙極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這是現在通行的標準的電晶體。

1953年:第一個採用電晶體的商業化設備投入市場,即助聽器。

1954年10月18日: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Regency TR1投入市場,僅包含4隻鍺電晶體。

1961年4月25日:第一個集成電路專利被授予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最初的電晶體對收音機和電話而言已經足夠,但是新的電子設備要求規格更小的電晶體,即集成電路。

1965年:摩爾定律誕生。當時,戈登·摩爾(Gordon Moore)預測,未來一個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18個月翻一倍(至今依然基本適用),摩爾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雜誌一篇文章中公布。

1968年7月: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從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辭職,創立了一個新的企業,即英特爾公司,英文名Intel為「集成電子設備(integrated electronics)」的縮寫。

1969年:英特爾成功開發出第一個PMOS矽柵電晶體技術。這些電晶體繼續使用傳統的二氧化矽柵介質,但是引入了新的多晶矽柵電極。

1971年:英特爾發布了其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4004規格為1/8英寸 x 1/16英寸,包含僅2000多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10微米PMOS技術生產。

1972年,英特爾發布了第一個8位處理器8008。

1978年,英特爾發布了第一款16位處理器8086。含有2.9萬個電晶體。

1978年:英特爾標誌性地把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銷售給IBM新的個人電腦事業部,武裝了IBM新產品IBM PC的中樞大腦。16位8088處理器為8086的改進版,含有2.9萬個電晶體,運行頻率為5MHz、8MHz和10MHz。8088的成功推動英特爾進入了財富(FORTUNE) 500強企業排名,《財富(FORTUNE)》雜誌將英特爾公司評為「70年代商業奇蹟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

1982年:286微處理器(全稱80286,意為「第二代8086」)推出,提出了指令集概念,即現在的x86指令集,可運行為英特爾前一代產品所編寫的所有軟體。286處理器使用了13400個電晶體,運行頻率為6MHz、8MHz、10MHz和12.5MHz。

1985年:英特爾386微處理器問世,含有27.5萬個電晶體,是最初4004電晶體數量的100多倍。386是32位晶片,具備多任務處理能力,即它可在同一時間運行多個程序。

1993年:英特爾·奔騰·處理器問世,含有3百萬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0.8微米製程技術生產。

1999年2月:英特爾發布了奔騰·III處理器。奔騰III是1x1正方形矽,含有950萬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0.25微米製程技術生產。

2002年1月:英特爾奔騰4處理器推出,高性能桌面桌上型電腦由此可實現每秒鐘22億個周期運算。它採用英特爾0.13微米製程技術生產,含有5500萬個電晶體。

2002年8月13日:英特爾透露了90納米製程技術的若干技術突破,包括高性能、低功耗電晶體,應變矽,高速銅質接頭和新型低-k介質材料。這是業內首次在生產中採用應變矽。

2003年3月12日:針對筆記本的英特爾·迅馳·移動技術平臺誕生,包括了英特爾最新的移動處理器「英特爾奔騰M處理器」。該處理器基於全新的移動優化微體系架構,採用英特爾0.13微米製程技術生產,包含7700萬個電晶體。

2005年5月26日:英特爾第一個主流雙核處理器「英特爾奔騰D處理器」誕生,含有2.3億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領先的90納米製程技術生產。

2006年7月18日:英特爾安騰2雙核處理器發布,採用世界最複雜的產品設計,含有2.7億個電晶體。該處理器採用英特爾90納米製程技術生產。

2006年7月27日:英特爾·酷睿2雙核處理器誕生。該處理器含有2.9億多個電晶體,採用英特爾65納米製程技術在世界最先進的幾個實驗室生產。

2006年9月26日:英特爾宣布,超過15種45納米製程產品正在開發,面向臺式機、筆記本和企業級計算市場,研發代碼Penryn,是從英特爾酷睿微體系架構派生而出。2007年1月8日:為擴大四核PC向主流買家的銷售,英特爾發布了針對桌面電腦的65納米製程英特爾酷睿2四核處理器和另外兩款四核伺服器處理器。英特爾酷睿2四核處理器含有5.8億多個電晶體。

2007年1月29日:英特爾公布採用突破性的電晶體材料即高-k柵介質和金屬柵極。英特爾將採用這些材料在公司下一代處理器——英特爾酷睿2雙核、英特爾酷睿2四核處理器以及英特爾至強系列多核處理器的數以億計的45納米電晶體或微小開關中用來構建絕緣「牆」和開關「門」,研發代碼Penryn。

2010年11月,NVIDIA發布全新的GF110核心,含30億個電晶體,採用先進的40納米工藝製造。

2011年05月05 日:英特爾成功開發世界首個3D電晶體,稱為tri-Gate。除了英特爾將3D電晶體應用於22納米工藝之後,三星,GlobalFoundries,臺積電和臺聯電都計劃將類似於Intel的3D電晶體技術應用到14納米節點上  。

2015年,Intel的處理器晶片Knights Landing Xeon Phi,內含約zhi80億個電晶體,採用12納米制dao程。同年,IBM宣布了7納米製程研製成功。基於該技術的伺服器晶片將含200億個警電晶體。

2016年7月,發布的2015年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ITRS)做出預測,經歷了50多年的微型化,電晶體的尺寸可能將在5年後停止縮減。


相關焦點

  • 電晶體的歷史
    打開APP 電晶體的歷史 旺材晶片 發表於 2020-11-19 14:07:55 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對電晶體的需求 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電晶體的前世今生
    195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第五十六屆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電晶體的發明者,即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景山貝克曼儀器公司半導體實驗室的肖克利、美國伊利諾斯州烏爾班那伊利諾斯大學的巴丁和美國紐約繆勒海爾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布拉頓。其中,肖克利被後人稱為「電子時代之父」。
  • 幾十億的電晶體——CPU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電晶體於1947年誕生於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s),由肖克利(Shockley,William Bradford,1910-1989)、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和出生於廈門的布拉頓(Walter H.Brattain)組成的研究小組研發。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你知道晶片發展史是1947年嗎?走近來了解下
    1947年,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發明了電晶體,解決了電子管在尺寸、功耗和使用壽命方面的局限性,為推動軍事、航空、航天和計算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敲響了集成電路發明的號角。隨著電路系統的不斷擴展,元件越來越大,問題也不斷出現。
  • 1947年的今天,南京大屠殺首惡谷壽夫在南京中華門外被槍決
    1937年七七事變後派往中國,在華北他就縱容部隊燒殺劫掠。1937年12月12日率所部由中華門侵入南京,並夥同第16師團、18師團、114師團等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1947年3月10日,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判定戰犯谷壽夫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犯罪事實,判決「谷壽夫在作戰期間,共同縱兵屠殺俘虜及非戰鬥人員,並強姦、搶劫、破壞財產,處死刑」。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中國新聞網·遼寧
  • 電晶體的起源
    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對電晶體的需求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組圖】摩託羅拉80年歷史回眸(1928-2008)
    摩託羅拉移動繼承了原摩託羅拉消費電子的光榮,在歷史上摩託為我們帶來了無數個第一:對講機、收音機、電晶體、蜂窩電話、尋呼機、GPRS、WiMax……趁此機會,我們一同來回顧摩託羅拉截止2008年的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瞬間: 20世紀20年代 1928年:公司創立
  • 沒落的貴族:摩託羅拉83年歷史回眸
    8月15日,谷歌宣布125億美元收購摩託羅拉移動,交易已得兩家公司董事會批准,這也意味著這家擁有83年歷史的老牌科技公司徹底告別手機行業。以下為摩託羅拉83年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瞬間:20世紀20年代1928年:公司創立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電晶體,就是我們從物理世界通向數字世界的「細胞」。
  • 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打開APP 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科技報告與資訊 發表於 2020-03-22 08:18:00 (文章來源:科技報告與資訊) 基礎科學研究所(韓國IBS)內的複雜系統理論物理中心(PCS)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由石墨烯和一個二維超導體製成的電晶體,該電晶體可以放大太赫茲(THz)信號。
  • 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出現後,人們發現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就能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這樣使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能夠大大降低功耗。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這時,如果把一個正向電壓施加在發射結上,上述載流子擴散運動和耗盡層中內在電場之間的動態平衡將被打破,這樣會使熱激發電子注入基極區域。在NPN型電晶體裡,基區為P型摻雜,這裡空穴為多數摻雜物質,因此在這區域電子被稱為「少數載流子」。
  • 3D電晶體之父胡正明獲IEEE最高榮譽,他是臺積電前CTO
    近日,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學會(IEEE)公布了2020年IEEE榮譽獎章獲得者,華人學者胡正明獲獎,他是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學者。胡正明於1999年開發出了FinFET,因此被稱為3D電晶體之父。這項發明被看做是50多年來半導體技術的重大轉變。當電晶體的尺寸小於25納米時,傳統的平面場效應管的尺寸已經無法縮小。
  • 美制1947年地圖亮相 顯示南海屬中國(圖)
    明報 攝  中新網多倫多5月24日電 溫哥華市面近日出現由美國百年老字號的地圖繪製公司Rand McNally製作的1947年版的地圖,該地圖將不少南海島礁標明主權屬於中國。  當地時間5月24日出版的加拿大《明報》發自溫哥華的報導稱,近日,溫哥華舊貨攤出售一本1947年版本的《Collier's World Atlas and Gazetteer》的地圖兼地理詞典,由於是舊版圖書,品相有點破爛,內裡的地圖也不像現代地圖那樣色彩繽紛,幾乎無人問津。
  • 2020年12月2日,歷史上的今天和生活冷知識
    點擊「今天好無聊」關注看更多精彩 北平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 1935年12月2日 南京國民政府改組蔣出任行政院院長 1942年12月2日 原子裂變成功 1947年12月2日 國共兩軍在大別山周旋
  • 2020-2024年電晶體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分析
    原標題:2020-2024年電晶體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分析   電晶體傳統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電子、通訊
  • Intel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GAA工藝性能提升或更明顯
    Intel之前已經宣布在2021年推出7nm工藝,首發產品是數據中心使用的Ponte Vecchio加速卡。7nm之後的5nm工藝更加重要了,因為Intel在這個節點會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隨著製程工藝的升級,電晶體的製作也面臨著困難,Intel最早在22nm節點上首發了FinFET工藝,當時叫做3D電晶體,就是將原本平面的電晶體變成立體的FinFET電晶體,提高了性能,降低了功耗。
  • 歷史上的今天 | 2001年的今天,聖徒客場4-...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歷史上的今天 | 2001年的今天,聖徒客場4-... 歷史上的今天 | 2001年的今天,聖徒客場4-... 南安普頓足球俱樂部 12-09 13:22 歷史上的今天 | 2001年的今天,聖徒客場4-0萊斯特城,創造了當時我徒英超最大的客場勝利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