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的起源

2020-11-15 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文章由半導體行業觀察編譯自digit,謝謝。

現代計算機通過執行幾十年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對電晶體的需求

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使這些設備成為「計算機」的原因是擁有一種成功代表數字的方法和一種操縱數字的系統。電子計算機以相同的方式工作,但是數字代替物理布置,而是用電壓表示。布爾邏輯只有兩個可能的值– true(1)和false(0),在電子計算機中開始發揮作用。在電子計算機中,方程是通過產生1或0輸出的邏輯門電路執行的。對於更高級的操作,這些電路被融合在一起。電腦程式由一組指令組成,詳細說明了如何執行這些操作。但是,該系統需要可靠且準確的方法來控制電流。

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例如1946年開發的ENIAC(電子數值積分器和計算器),使用一種稱為真空管的設備來控制電壓。在這種計算機中使用的真空管笨重且不可靠。它們還消耗了荒謬的功率並產生了過多的熱量,從而縮短了這些燈管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該電晶體要比真空管小得多,並且所用的功率要少得多。另外,由於電晶體使用較少的功率,所以產生的熱量最小。因此,它不會像真空管那樣經常失敗。該電晶體使用半導體代替真空管中使用的電極。用不同的元素(例如磷和硼)處理半導體(例如矽),以生成發射電子的「 N型」和吸收電子的「 P型」。它們被安排為NPN(典型的NPN電晶體),並在發射極,基極和集電極各放置一個端子。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

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底座和收集器。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只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


尋求替代解決方案的動力

在192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使用半導體來放大和切換電話設備中的信號。在193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美國物理學家和工程師Marvin Kelly決定尋求製造某種形式的固態設備。他決定挑戰William Shockley,Jack Scaff,Russell Ohl等許多同事,研究替代真空管的半導體技術。他知道真空管太不可靠了,無法成為無縫電子產品的最終解決方案。

Russel Ohl開始研究矽晶體,以及如果獲得N型或P型矽,矽晶體的製備會如何影響。整流發生的方向定義了矽的類型。Ohl還能夠開發出一個樣品,其中頂部為p型區域,而底部為n型區域。他發現當光照射到它上時,它會產生電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5年,Shockley開始試驗改良的半導體材料,這些材料是為戰爭中使用的雷達探測器開發的。他研究了一種場效應放大器,該放大器類似於奧匈帝國物理學家Julius E. Lilienfeld於1926年以及德國物理學家Oskar Heil博士於1934年申請的專利。但是,當物理學家John Bardeen提出存在於半導體表面的電子可能阻礙電場向材料中的滲透時,這一突破就來了。在William Shockley的支持和另一位物理學家Walter Brattain幫助下,John Bardeen開始研究這些「表面狀態」的行為。

到1947年11月下旬,Bardeen和Brattain設法製造出一種可工作的電晶體,直到1947年12月16日,他們一直在不斷改進這種電晶體。在這一天,他們的研究最終達到了用矽製成的工作「點接觸」電晶體的頂峰。坐在鍺晶體上的兩個金箔觸點。它也被稱為「 PNP點接觸鍺電晶體」。他們於12月23日進行了巡迴演示,向貝爾實驗室展示了該固態設備的工作原理。Bardeen和Brattain還花了一些時間為其發明申請專利,並批准將其公開發布給軍隊。1948年6月,貝爾實驗室正式宣布了革命性的固態設備,他們稱之為「電晶體」。

然而,Shockley繼續構建由Bardeen和Brattain創建的第一個工作電晶體的更可靠和可複製的版本。他很成功,並於1952年推出了他的雙極結型電晶體。它是由沒有觸點的固態半導體材料製成的。本發明優於點接觸型,並在接下來的30年中主導了整個行業。他申請了電晶體效應和電晶體放大器的專利。1956年,貝爾實驗室的所有三位物理學家,William Shockley, Walter Brattain 和 John Bardeen 因其貢獻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改進和商業採用

1952年,結型電晶體首次用於商業產品,即Sonotone助聽器。此後,在1954年,製造了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Regency TR1。不斷開發不同的製造方法以生產更快,更便宜和更可靠的電晶體。另一個重要的進步是1954年製造的矽電晶體,首先是貝爾實驗室的Morris Tanenbaum製造的,此後不久,由化學家Willis Adcock領導的德州儀器(TI)的一個團隊製造了這種電晶體。到50年代末,矽已成為製造電晶體的行業首選材料,德州儀器(TI)成為主要的半導體供應商。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矽谷的一家初創公司創建了Fairchild公司。1958年,他們推出了雙擴散矽臺面電晶體,並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後不久,瑞士物理學家Jean Hoerni創造了革命性的平面工藝,將電晶體的製造過程從半手工操作轉變為大批量的自動化生產過程。這也為現代IC(集成電路)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1959年,Lilienfeld和Heil的想法激發了韓國電氣工程師Dawon Kahng的興趣,他建造了第一個成功的場效應電晶體(FET),該電晶體由金屬,氧化物和矽層組成。通常被簡化為MOS的MOSFET(金屬,氧化物,矽場效應電晶體)有望成為更小,更便宜且功耗更低的電晶體。Fairchild和RCA等公司於1964年向公眾推出了商用MOS電晶體。然而,僅僅十年後,它們就被計算機中的IC所取代。但是,在構建高密度IC時,MOS電晶體被證明是最實用的方法。現在,每天製造的數十億個電晶體是MOS器件。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494期內容,歡迎關注。

★手機晶片市場再生變數

★中國CIS的崛起

★半導體的中國「依賴症」

存儲|晶圓|光刻|FPGA|併購|Marvell|華為|功率半導體

相關焦點

  • 電晶體的歷史
    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     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ENIAC是一臺重達30噸的大型計算機,有網球場那麼大!相比之下,單個具有指甲大小的微處理器(包含數十億個電晶體)現在可以超越ENIAC的功能。底座和收集器。在這種電晶體中,輸入電壓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在高電壓和低電壓之間快速切換。電晶體使現代計算機得以發展。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這也使計算機確定了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從專用設備到全社會普及的發展之路。電子管:二戰帶來的抉擇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46056.htm  在教科書中,ENIAC就是電子計算機的起源,而電子管也就在那一刻,確定了其在計算機發展史中的地位。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電流開關,能夠基於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與普通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電晶體利用電信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所以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二端子)、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後三者均為三端子)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電晶體發展歷史
    得益於電晶體的出現,才有了如今電子產品的昌盛。因此,電晶體也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發明,它的出現為集成電路、微處理器以及計算機內存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自電晶體誕生到如今,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電晶體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打開APP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3-14 10:22:32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CPU中電晶體是怎麼做出來的,步驟如下:   (1) 矽提純   生產CPU等晶片的材料是半導體,現階段主要的材料是矽Si,這是一種非金屬元素,從化學的角度來看,由於它處於元素周期表中金屬元素區與非金屬元素區的交界處,所以具有半導體的性質,適合於製造各種微小的電晶體,是目前最適宜於製造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材料之一
  • A11處理器有55億電晶體,一秒鐘設計一個電晶體,如何設計這麼多電晶體
    現在手機SoC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動輒百億個,「愚公移山」拼體力一秒畫一個說55億電晶體夠恐怖,所以只是是一大堆開關組合在一起形成模塊。再組合成不同性能的模塊,由這些模塊組合成CPU等電路,而這些過程都是專用軟體按照需要自動設計完成的,形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 電晶體的前世今生
    195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第五十六屆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電晶體的發明者,即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景山貝克曼儀器公司半導體實驗室的肖克利、美國伊利諾斯州烏爾班那伊利諾斯大學的巴丁和美國紐約繆勒海爾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布拉頓。其中,肖克利被後人稱為「電子時代之父」。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這種電晶體的工作,同時涉及電子和空穴兩種載流子的流動,因此它被稱為雙極性的,所以也稱雙極性載流子電晶體。這種工作方式與諸如場效應管的單極性電晶體不同,後者的工作方式僅涉及單一種類載流子的漂移作用。兩種不同摻雜物聚集區域之間的邊界由PN結形成。
  • 電晶體,它們如何工作?
    電晶體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智慧型手機的核心處理器只能依賴這個技術,處理器擁有約20億個電晶體,它們的作用令人難以置信。那麼,微型設備是如何工作的呢?電晶體就像開關一樣,沒有活動部件,它們可以放大微弱的信號,實際上放大器就是電晶體的一個基礎應用。
  • 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四):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電晶體的工作原理,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今天以略有複雜的方式來一起看下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會提到摻雜半導體、空穴、多子、少子、PN結等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概念,還有印象嗎?基本的準備知識都講完了,好好理解一下,現在終於可以開始講電晶體了,以NPN為例。四、 電晶體眾所周知,電晶體的不同區域分別為集電極、基極和發射極,對於NPN來說,這三個區域分別為N-型、P-型和N-型摻雜半導體。這三個區域的摻雜濃度是什麼量級的,都一樣嗎?還是有區別?
  • 我國實現3nm電晶體技術,那麼,電晶體是如何讓晶片計算的呢?
    簡叔每天都會關注科技界的發展動態,尤其是我國在科技上的發展進展,今天看到,我國復旦大學實現了3納米的電晶體技術,利用的也是GAA工藝。三星在3納米工藝上也將採用GAA工藝,臺積電可能會在第二代3納米技術上採用GAA工藝。
  • 晶片有幾十億個電晶體,連接電晶體之間的導線是什麼材料做成的?
    幾十億個電晶體也不是我們想像的人為放進去的,而是直接在晶圓上通過光刻、蝕刻化學反應生成的電晶體(各種PN結)。同樣,連接電晶體的導線也不是像布線一樣布進去的。是通過離子注入和電鍍完成的,這個材料是我們最常見的銅。要理解導線如何生成,得先了解一下晶片電晶體的生成。1、晶片中幾十億電晶體的生成我們都知道,現在的晶片都是納米級別的。一個晶片上有數十億的電晶體。
  • Intel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GAA工藝性能提升或更明顯
    打開APP Intel放棄FinFET電晶體轉向GAA電晶體 GAA工藝性能提升或更明顯 憲瑞 發表於 2020-03-11 09:51:09
  • 下一代低VCEsat雙極電晶體
    Scheffler NXP半導體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13804.htm  摘要:近年來,中功率雙極電晶體在飽和電阻及功率選擇範圍方面的重大改進,極大地拓寬了此類器件的應用領域。恩智浦最新推出的SMD封裝型中功率電晶體BISS 4充分展示了雙極電晶體的技術優勢,它在為開關應用帶來大功率低損耗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應用領域。
  • 數字電晶體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數字電晶體(DigitalTransistor)與普通電晶體差別不大,並沒有採用任何數位技術,僅僅內置了一個或兩個偏壓電阻,即所謂的偏壓型電晶體(BiasResistorTransistor)。
  • 電晶體三極體的應用
    打開APP 電晶體三極體的應用 陳翠 發表於 2019-04-19 17:45:59
  • 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一):用電晶體來實現功率負載的控制
    但又轉過頭一想,是電晶體的使用心得,而不是《電晶體電路設計》上冊當中講到的那些內容。例如基本的共射極電路、共集電極電路、共基極電路的電路分析,又或者引起電晶體頻率特性變化的密勒效應,再比如基於電晶體的負反饋、差分放大電路的設計。這些內容如果認真的去看《電晶體電路設計》,同時結合李老師的電路板進行實際的電路搭建和測試分析,相信每一個位用心的同學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穫。
  • 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出現後,人們發現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就能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這樣使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能夠大大降低功耗。
  • 電晶體的代換/拆卸及注意事項
    電晶體的拆卸及注意事項 1) 從電路板上拆下電晶體時要一個一個引腳拆下,並小心電路板上的銅箔線路。 2) 拆下壞電晶體時要記住各引腳孔在印製電路板上的位置,上新電晶體時,分辨好各引腳,核對無誤後焊接。 2. 電晶體的安裝及注意事項 1)為了防止虛焊,電晶體在裝入印製電路板之前,要在引腳上塗錫。塗錫時要用鑲子或鉗子夾住引腳以便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