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一):用電晶體來實現功率負載的控制

2021-02-15 電子發燒友網

最初接到李老師的邀請要寫一篇電晶體使用心得的時候,內心著實惶恐了一陣,畢竟才疏學淺,至今還徘徊在模擬電路的大門外。但又轉過頭一想,是電晶體的使用心得,而不是《電晶體電路設計》上冊當中講到的那些內容。例如基本的共射極電路、共集電極電路、共基極電路的電路分析,又或者引起電晶體頻率特性變化的密勒效應,再比如基於電晶體的負反饋、差分放大電路的設計。這些內容如果認真的去看《電晶體電路設計》,同時結合李老師的電路板進行實際的電路搭建和測試分析,相信每一個位用心的同學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收穫。

還是回到這篇文章的主題,電晶體的使用心得。由於本人所從事行業的限制,基本沒有機會像《電晶體電路設計》書中那樣深入的使用電晶體來搭建電路,而更多的是使用電晶體來實現功率負載的控制,還有配合運放或者其它集成電路來實現一些常見的功能,如擴流、恆流、穩壓等。本文也就正是基於這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電晶體的使用心得,希望能對初學者有一定的幫助,老司機可以直接忽略在下的班門弄斧了。

首先來看一個負載控制的實例,電路中以「{RL}」來替代負載。通過單片機的I/O來方便的控制負載通斷電,圖1所示的電路簡單明了,使用一個NPN電晶體,高電壓平通,低電平斷。但再仔細想想,好像沒有表面上的那麼簡單,至少需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

流入電晶體基極電流的大小,取決於負載電流和hFE( DC Current Gain);

電晶體的電大允許通過電流,取決於IC( Collector Current - Continuous);

電晶體集電極的電大耐壓值,取決於VCEO(Collector-Emitter Voltage);

電晶體能承受的最大功耗,取決於PD(Total Device Dissipation)。


圖1一個NPN控制負載

僅針對上面提到的四個因素,其中任何一個不合適,都會導致電路不能正常的運行,甚至燒毀電晶體。因此很多時候是我們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或是疏忽,或者沒有足夠的能力看清它,而只有當它「東窗事發」的時候才會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上面的實現方式是用一個NPN來實現的,如果現在要求換成是用一個PNP呢?還能這麼「簡單」的實現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很多時候負載的供電電壓要明顯高於單片機的供電電壓,即使是在負載5V供電,單片機3.3V供電的時候,只用一個PNP也會出現不能關斷負載的問題(Why?)。那這時候常見的解決辦法是再加入一個NPN電晶體,如圖2所示。圖1和圖2也就夠成了常見的低壓側、高壓側的開關控制電路。有了前面的這些基礎,下面再加入一個新的電路需求,用電晶體實現過流保護電路。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先不要往下看,自己在腦海中想一想,看看有沒有火花迸出來。


圖2一個PNP、NPN控制負載


圖3《電子學》2.5.2溫度控制器

三年前看《電子學》的時候,裡面有一個溫度控制器涉及到「過流」保護(當時認為是過流保護),如圖3所示,書中給出的解釋比較簡單,但似乎也有道理。那時還把這部分電路進行了仿真,但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最後不了了之。現在再把這個輸出部分的電路單獨拿出來分析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如書中解釋的那樣。由於圖中的電路是用於進行線性放大控制,而這裡只需要開關通斷控制,因此也對電路進行了一些調整,如圖4所示。

為了方便仿真,控制端直接接到了負載電源24V的電壓上,也就是一上電壓負載就應該導通。圖中使用的電晶體只是LTspice仿真模型庫當中現成的模型,沒有什麼特殊的型號要求,並用一個PNP電晶體替代了圖3中的兩個PNP管構成的Darlington管。「.tran 1ms」是用來執行上電以後1ms時間內的瞬態分析,「.step param RL list 10 100」是用來仿真當負載電阻分別10和100歐姆時的電路工作情況。

下面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個電路的工作過程,由於Q3的加入,當R4的電壓壓降超過0.6V的時候,Q3會導通,Q3的集電極會被拉高,也就是《電子學》當中的「消除基極激勵」效果。這個消除基極激勵,是指完全消除Q2的基極激勵?Q3導通,其集電極電壓接近24V,使得Q2截止?還是只能消除Q2的集電極電流達到使Q3導通的電流以後,繼續進一步增大的基極激勵?有些拗口,但值得仔細想想。


圖4簡單的「過流」保護電路

公布答案,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藍色的負載電流的仿真結果對應負載為100歐姆的情況,電流大概為230ma,R4上的壓降為0.46V,Q3沒有導通。綠色的負載電流的仿真結果對應負載為10歐姆的情況,電流大概為310ma,R4上的壓降為0.62V,此時Q3已經導通,並起到了一定的「過流」保護作用。此時即使負載電阻進一步減小,流過負載的電流也不會明顯增大,基本維持在310ma左右,其實是電晶體的基極和發射極之間的導通電壓維持在0.6V左右。Q3的導通真的消除了Q2的基極激勵了嗎?好像並沒有,對不對?!

這個「過流」保護電路的關鍵就是電晶體的基極和發射極之間的導通電壓,為了簡單分析通常取0.6V進行計算。正是這個0.6V對電晶體電路的分析和設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牢記在心並達到靈活應用。

再來看一下如果沒有Q3,當電路中的負載為1歐姆近似於短路的時候,電路中流過的電流肯定要遠遠大於310ma。雖然Q3的加入起到了「過流」保護的作用,但實際使用圖4所示電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因為當負載因短路或其它原因引起過小時,Q2的發射極和集電極之間的電壓會很大,如圖5仿真結果曲線「V(vq2e)-V(vq2c)」所示,此時Q2上的功耗會很容易超過其允許隨承受的最大功耗,並導致其燒毀。因此圖4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過流保護電路,即在超過一定的電流以後自動關斷電路或者進入打嗝模式,而將其稱之為限流保護電路則更為合適。


圖5簡單的過流保護電路仿真結果

那能不能在圖4的基礎上,靠加入NPN或者PNP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過流保護電路呢?這個問題留給感興趣的同學思考,這裡不再深入展開。

至此,隨著前面三個簡單電路的分析,引出了在使用電晶體的過程中基本需要注意的幾個主要因素:

hFE( DC Current Gain);

IC( Collector Current - Continuous);

VCEO(Collector-Emitter Voltage);

PD(Total Device Dissipation);

VBE(Base-Emitter Voltage)。

在分析或者設計需要用到電晶體電路的時候,多問問自己電晶體的集電極電流有多大,基極電流需要多大,它的最大功耗是多少,基極-發射極的電壓是多大,電晶體什麼是導通的,什麼時候是截止的,隨著前級輸入信號的變化電晶體是趨向於飽和還是截止,然後又給後級電路帶來哪些影響,也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時候紙上得來終覺淺,而有些時候仿真也會和實際情況相差甚多,這時實實在在的電路總是能讓我們的困惑迎刃而解。在以前這能只能通過麵包板或者萬能板,再加上若干元器件來實現。而現在李老師的努力下,讓我們有了一種全新實踐動手搭建電路、測試電路的方式,即眼下如火如荼在聚豐眾籌進行的「電晶體電路的實驗藝術」的眾籌項目,此項目將《電晶體電路設計(上冊)》中的電路做成了電路實驗板。針對每一章節內容中的電路,都有相應的電路實驗板,焊接元器件,接上相應的信號源,用示波器測試電壓波形,書上內容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了眼前。透徹理解電晶體,這一切都變得簡單了很多。有沒有心動,那就快來聚豐眾籌報名參加吧!(離眾籌結束只剩最後一天)

我們一起來玩電晶體電路吧

長按二維碼眾籌支持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聚豐眾籌項目頁面

相關焦點

  • 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四):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電晶體的工作原理,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今天以略有複雜的方式來一起看下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會提到摻雜半導體、空穴、多子、少子、PN結等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概念,還有印象嗎?雖說高於拐點電壓以後,電流以指數的關係增大,但電流電壓的曲線斜率不是無限大的,也就是導通電壓不為零,在某些電路裡會使用這個導通電阻的特性。而在反向偏置的時候會有非零的漏電流,當反向電壓足夠大並且超過擊穿電壓以後,二極體的電流會迅速增大。基本的準備知識都講完了,好好理解一下,現在終於可以開始講電晶體了,以NPN為例。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電晶體作為一種可變電流開關,能夠基於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與普通機械開關(如Relay、switch)不同,電晶體利用電信號來控制自身的開合,所以開關速度可以非常快,實驗室中的切換速度可達100GHz以上。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二端子)、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後三者均為三端子)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 功率場效應管與雙極型功率電晶體之間的特性比較
    一般直接驅動負載,帶載能力要強。 功率MOSFET是較常使用的一類功率器件。「MOSFET」是英文MetalOxideSemicoductorFieldEffectTransistor的縮寫,譯成中文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它是由金屬、氧化物(SiO2或SiN)及半導體三種材料製成的器件。
  • 新形式功率MOSFET電晶體研發,能夠處理超過8000伏的電壓
    6月3日消息,美國布法羅大學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形式的功率MOSFET電晶體,這種電晶體可以用最小的厚度處理難以置信的高電壓,可能會提升電動汽車電力電子元件效率。 功率MOS場效應電晶體,即MOSFET,其原意是: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場效應電晶體),即以金屬層(M)的柵極隔著氧化層(O)利用電場的效應來控制半導體(S)的場效應電晶體。
  • 電晶體的起源
    現代計算機通過執行幾十年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 電晶體的歷史
    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對電晶體的需求 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真空管跟電晶體,您更喜歡哪個?
    在同一篇文章中,在管與電晶體失真之間還有一個有用的側邊欄。最後,有一張有用的表格,從聲音和設計的角度總結了電子管和電晶體的優缺點。耐受過載和電壓尖峰高度獨立於溫度的特性,大大簡化了偏置由於具有較高的工作電壓,因此與典型的電晶體電路相比,動態範圍更廣設備電容隨信號電壓的變化很小電容耦合可以使用低價值,高質量的薄膜電容器來完成電路設計往往比半導體設計更簡單通常在A類或AB類中運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小交叉失真
  • CISSOID引入了新系列P通道高溫功率MOSFET電晶體
    CISSOID,在高溫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介紹了 VENUS,他們的新系列高溫 30V 的 P通道功率 MOSFET 電晶體保證操作在攝氐負55度到225度之間。
  • 電晶體圖示儀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
    在測試小功率電晶體的輸出特性曲線時,該旋鈕置Ic的有關擋。測量輸入特性時,該旋鈕置「基極電流或基極源電壓」擋(儀器面板上畫有階梯波形的一擋)。  「峰值電壓範圍」開關和「峰值電壓%」旋鈕  「峰值電壓範圍』』是5個擋位的按鍵開關。「峰值電壓%」是連續可調的旋鈕。它們的共同作用是用來控制「集電極掃描電壓」的大小。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雙極性電晶體能夠放大信號,並且具有較好的功率控制、高速工作以及耐久能力,,所以它常被用來構成放大器電路,或驅動揚聲器、電動機等設備,並被廣泛地應用於航空航天工程、醫療器械和機器人等應用產品中。 由於鍺的禁帶寬度較窄,並且要穩定工作則要求的溫度相對矽半導體更嚴,因此大多數現代的雙極性電晶體是由矽製造的。採用矽材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矽在地球上的儲量比鍺豐富得多(僅次於氧)。   後來,人們也開始使用以砷化鎵為代表的化合物來製造半導體電晶體。砷化鎵的電子遷移率為矽的5倍,用它製造的電晶體能夠達到較高的工作頻率。此外,砷化鎵熱導率較低,有利於高溫下進行的加工。
  • 薄型氧化鎵電晶體可承受8000伏以上的電壓
    布法羅大學(UB)正在研發的一種基於氧化鎵的電晶體可能會給解決這一問題。6月份發表在《IEEE電子器件通訊》(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電氣工程師們描述了這種微小的電子開關如何能夠處理超過8000伏的電壓,考慮到它的厚度只有一張紙那麼薄,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壯舉。
  • 自適應負載調整和動態功率控制實現模擬輸出的高效散熱設計
    功率損耗大幅降低什麼性能使AD5758特別適合溫度和空間受限的應用?損耗主要發生在帶有DC-DC轉換器和輸出驅動器級的電源部分。這正是智能電源管理的用武之地。AD5758具有自適應負載調整或動態功率控制(DPC)功能。
  • EPC公司進一步更新了其廣受歡迎的氮化鎵(GaN)功率電晶體及集成...
    合共14個教程的視頻播客系列旨在為功率系統設計工程師提供技術基礎知識及針對專有應用的工具套件,從而讓工程師學習如何採用 氮化鎵電晶體及集成電路 ,設計出更高效的功率轉換系統。 首先上載到宜普公司的網站的7個教程是關於氮化鎵電晶體及集成電路的理論和設計基礎知識的概述,包括:●   如何使用氮化鎵器件01 – 材料比較●   如何使用氮化鎵器件02 – 構建氮化鎵電晶體●   如何使用氮化鎵器件03 – 性能特性●   如何使用氮化鎵器件04 – 設計基礎:柵極驅動器●   如何使用氮化鎵器件
  • 飛利浦65W充電器使用GaN Systems的650V E模式功率電晶體
    (一家氮化鎵基功率轉換和控制應用的、無晶圓廠的功率開關半導體開發商)表示,其功率電晶體在新的飛利浦SPS2316G/93中得到了應用,這是一款2C1A 65W的GaN充電器,在尺寸、功率和充電時間上都比之前的型號(飛利浦2C1A 18W)有所改進。GaN Systems指出,GaN在消費類充電器市場的增長是由對更小、更快充電、更節能設備的需求所驅動的。
  • 採用氮化鎵場效應電晶體設計的包絡跟蹤電源 支持20 MHz LTE帶寬
    本篇文章將進一步闡述面向使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LTE頻帶的無線通信基站基礎設施並採用EPC8004高頻氮化鎵場效應電晶體設計的包絡跟蹤電源。包絡跟蹤電源是以多相位、採用零電壓開關模式(ZVS)的同步降壓轉換器為基礎,它可以支持20  MHz的大信號帶寬,並且以30 V電壓源提供60 W以上的平均負載功率。
  • SiC-MOSFET與其他功率電晶體有何不同?
    近年來,使用「功率元器件」或「功率半導體」等說法,以大功率低損耗為目的二極體和電晶體等分立(分立半導體)元器件備受矚目。
  • 繼電器輸出和電晶體輸出,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
    繼電器主要是指:是具有隔離功能的自動開關元件,廣泛應用於遙控、遙測、通訊、自動控制、機電一體化及電力電子設備中。普遍認為是這些設備中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一般在流量開關、溫度開關、液位開關、壓力開關中都會涉及到這一重要元件。 而電晶體主要是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也是規範操作電腦,手機,和所有其英特爾3D電晶體技術英特爾3D電晶體技術(16張) 他現代電子電路的基本構建塊。 兩者的區別還不僅僅是上面定義的不同,還有以下幾個層面的不同。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幾十億的電晶體——CPU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見證奇蹟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電流表清晰地顯示「電壓增益100dB,功率增益40dB」,意思是將輸入的電壓放大了100分貝,功率增加了40分貝,在為這種器件命名時,布拉頓想到它的電阻變換特性,即它是靠一種從「低電阻輸入」到「高電阻輸出」的轉移電流來工作的,於是取名transresistor(轉換電阻),後來縮寫為transistor,中文譯名就是電晶體。
  • 電晶體的代換/拆卸及注意事項
    2)將電晶體裝入印製電路板時,小功率管最好是直插式的,中功率管可用管座進行加固。 3)若因特殊需要將引腳折彎時,要用鉗子夾住引腳的根部後再適當用力彎折,而不應將引腳從根部彎折。 4)焊接時,應使用低熔點焊錫。引腳引線不應短於10mm,焊接動作要快,每根引腳焊接時間不應超過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