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四):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2021-01-17 電子發燒友網

作者:Mountain 燕山大學 本科畢業工作5年多, 從事醫療檢測及分析儀器設備相關的硬體電路設計工作。


面對問題的處理方法,大體來說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那自然另一種是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很多人都會採取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但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看問題時,偶爾會有種雲裡霧裡的感覺。電晶體的工作原理,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今天以略有複雜的方式來一起看下電晶體的工作原理,會提到摻雜半導體、空穴、多子、少子、PN結等在教科書裡出現的概念,還有印象嗎?


一、 兩種類型的摻雜半導體


N-型半導體
N-型半導體是通過在本徵半導體中摻入施主雜質而得到的,通常是在矽中摻入磷。N-型半導體的電子濃度遠大於空穴濃度,而「N-型」也就是來自於電子的負電荷。在N-型半導體中,電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子,如下圖所示。

 
圖1 N-型半導體

P-型半導體
P-型半導體是通過在本徵半導體中摻入受主雜質而得到的,通常是在矽中摻入硼。P-型半導體的空穴濃度遠大於電子濃度,而「P-型」也就是來自於空穴的正電荷。在P-型半導體中,空穴是多子,電子是少子,如下圖所示。

 
圖2 P-型半導體


二、 PN結
介紹完了兩種摻雜半導體,PN結也就可以登場了,如圖3所示。在一個晶體半導體內,P-型和N型兩種半導體材料的交界面處形成了PN結。雖說單獨的P-型、N-型半導體是導電的,但在兩種半導體材料中間的PN結卻是不導電的,因為沒有電荷載流子

 
圖3 PN結

在沒有外部電壓的情況下,一個PN結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並會在PN結兩端產生一個電壓差,這個電壓差稱為內建勢壘電壓,Vbi。P型和N型半導體結合後,在兩者的接觸面附近,來自P區的空穴會擴散到N區與電子結合,這時N區開始有帶正電荷的離子。同樣,來自N區的電子會擴散到P區與空穴結合,這時P區開始有帶負電荷的離子。此時在P-N接觸面附近不再是中性的,並且失去了它們的可移動的電荷載流子,也就形成了空間電荷區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耗盡層。

 
圖4 沒有外加電壓處於熱平衡狀態的PN結

由空間電荷區形成的電場會同時阻礙電荷和空穴的擴散過程。這裡會有兩個同時發生的現象,擴散過程會趨於產生更多的空間電荷,而由空間電荷產生的電場會趨於阻礙擴散過程。在圖4中的紅線和劃線分別描述了在平衡狀態下載流子的濃度,同時也展示了建立平衡狀態的兩種相互抗衡的現象。


三、 二極體
介紹完了PN結,輪到二極體上場了,因為二極體就是基於PN結的一種半導體二極體。
二極體反偏的時候,陰極的電壓會相對高於陽極,因此在二極體擊穿之前只有很小的電流流過(不再詳細解釋)。因此二極體的電流只往一個方向流通,也就是正偏的方向。

 

圖5 二極體電流-電壓特性曲線


如圖5所示,正偏的時候,在達到一個非零的拐點電壓之前,二極體沒有明顯的導通。高於這個電壓後,電流開始以指數的關係增大。只需要一個很小的電壓變化,而電流就可以產生很大的變化。到這裡該引出這個重要的公式了,也就是二極體的直流I-V關係公式:

 

VD是二極體兩端的直流電壓,IR是反向飽和電流。
Vth是熱電壓,定義為Vth=kBT/q,在T=290K的時候,大約為25mV。
雖說高於拐點電壓以後,電流以指數的關係增大,但電流電壓的曲線斜率不是無限大的,也就是導通電壓不為零,在某些電路裡會使用這個導通電阻的特性。而在反向偏置的時候會有非零的漏電流,當反向電壓足夠大並且超過擊穿電壓以後,二極體的電流會迅速增大。
基本的準備知識都講完了,好好理解一下,現在終於可以開始講電晶體了,以NPN為例。


四、 電晶體
眾所周知,電晶體的不同區域分別為集電極、基極和發射極,對於NPN來說,這三個區域分別為N-型、P-型和N-型摻雜半導體。這三個區域的摻雜濃度是什麼量級的,都一樣嗎?還是有區別?


事實上,三個區域的摻雜濃度有著很大的區別。例如,集電極、基極和發射極三個區域的摻雜濃度分別是1015、1017、1019cm-3量級的。其中N-型發射極的摻雜濃度最高,有著很多的帶負電荷的電子,而P-型基極的摻雜濃度比發射極要少很多,空穴是多子,N-型集電極的摻雜濃度最低。由於PN結兩側有不同的電荷濃度,擴散運動會使電荷載流子穿過PN結,也就形成了電晶體內部的電荷流動。


如圖6所示,是三極體工作在放大狀態下的偏置條件,也就是B-E正偏,B-C反偏。由於B-E是正偏,發射極的電子會穿過B-E之間的PN結進入基極,這時在基極會有過量的電子。實際的電晶體製造工藝要求基極非常窄,因此在理想的情況下,由發射極進入到基極的電子不會與基極的任何一個空穴結合。同時B-C是反向偏置的,在PN結邊緣電子的濃度幾乎為零(參照圖4)。由於在B-C之間的PN結兩側有著很大的電子濃度梯度差異,最初來自發射極的電子會穿過基極進入到B-C之間PN結的空間電荷區,此時由於反向偏置電壓形成的電場,會把進入到B-C之間PN結的空間電荷區的電子「收集」到集電極,也就形成了集電極電流。

 
圖6 NPN BJT B-E正偏,B-C反偏

當VBE電壓變化的時候,正常流入基極的電流應該遵守前面提到的二極體的直流I-V關係公式,即很小的電壓變化,會引起較大的基極電流變化。但由於前面提及到的電晶體的不同區域的摻雜濃度及製造工藝要求等因素,實際造成流入基極的電流變成了一個很小的值,由基極較低濃度的空穴與發射極的電子結合形成。而流入發射極的電流卻還是符合二極體I-V公式的電流,因此也就形成了一個很小的基極電流控制較大的發射極(集電極)電流的現象,這也就是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五、    電晶體工作原理的比喻(借用大神的語錄)
看完上面的解釋,暈了嗎?多看幾遍,一定會有收穫的。如果似懂非懂,沒關係,再來看一下大神關於三極體工作原理的解釋,很形象也很有意思。


「BE之間的PN結猶如一個大魚池(接觸面積非常大),在Vbe的PN結加電壓,在魚池裡面養了很多魚(載流子),如果沒人去搶魚(Vce不加電壓),則PN結導致Vbe和Ib有二極體特性,指數曲線。當Vce加電壓時,極電極跟基極一起在魚池裡面搶魚(載流子),由於故意設計得讓極電極與魚池的開口(接觸面積)比基極與魚池的開口(接觸面積)成某個比例關係,導致極電極搶得的魚與基極搶得的魚成固定比例,起到放大作用。」


電晶體一個看似簡單,但實際卻很複雜的器件,前後三篇文章提及到的內容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嵌入式大行其道的環境下,如果你想探索電晶體,想學習電晶體的各種特性,想了解電晶體的使用方法,想進入模擬電路的世界,電晶體這個最基本的半導體器件一定要弄明白。目前《電晶體電路設計》電路板項目在工程師眾籌平臺——聚豐眾籌上已經進入了最後的倒計時,你還在猶豫什麼,馬上抓緊最後的時間報名來參加吧!

我們一起來玩電晶體電路吧

長按二維碼眾籌支持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聚豐眾籌項目頁面


相關焦點

  • 資深工程師談電晶體使用心得(一):用電晶體來實現功率負載的控制
    最初接到李老師的邀請要寫一篇電晶體使用心得的時候,內心著實惶恐了一陣,畢竟才疏學淺,至今還徘徊在模擬電路的大門外。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打開APP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發表於 2019-09-13 10:57:00   什麼是雙極性電晶體   雙極性電晶體(英語
  • 數字電晶體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打開APP 數字電晶體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合晶芯城 發表於 2020-02-14 12:43:46 與普通電晶體相比,數字電晶體的輸入-輸出呈線性關係,而且工作狀況穩定。   數字電晶體的工作原理   數字電晶體的工作原理與與普通電晶體一樣,如圖1。在這個電路中,在NPN電晶體的基極(B)-發射極(E)之間輸入一個正向電壓,注入基極電流。就是說,在基極(B)領域注入+空穴。
  • 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原理小科普
    對於新人工程師而言,掌握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原理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這將會對工程師日後的產品設計和研發工作提供極大的幫助。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會就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原理知識展開基礎科普,希望能夠對各位新人工程師的學習提供一定的幫助。
  • 電晶體,它們如何工作?
    電晶體的發明徹底改變了人類文明,智慧型手機的核心處理器只能依賴這個技術,處理器擁有約20億個電晶體,它們的作用令人難以置信。那麼,微型設備是如何工作的呢?電晶體就像開關一樣,沒有活動部件,它們可以放大微弱的信號,實際上放大器就是電晶體的一個基礎應用。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是現代電器的最關鍵的元件之一。電晶體之所以能夠大規模使用是因為它能以極低的單位成本被大規模生產。   目前數以百萬計的單體電晶體還在使用,絕大多數的電晶體是和二極體|-{A|zh-cn:二極體;zh-tw:二極體}-,電阻,電容一起被裝配在微晶片(晶片)上以製造完整的電路。模擬的或數字的或者這兩者被集成在同一塊晶片上。
  • 電晶體的歷史
    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例如1946年開發的ENIAC(電子數值積分器和計算器),使用一種稱為真空管的設備來控制電壓。在這種計算機中使用的真空管笨重且不可靠。它們還消耗了荒謬的功率並產生了過多的熱量,從而縮短了這些燈管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該電晶體要比真空管小得多,並且所用的功率要少得多。另外,由於電晶體使用較少的功率,所以產生的熱量最小。因此,它不會像真空管那樣經常失敗。
  • 電晶體的起源
    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對電晶體的需求從本質上講,所有計算機基本上都是執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最早的是手動計數設備,例如算盤,而將來開發的設備是使用機械零件。
  • 電晶體是什麼器件_電晶體的控制方式
    不需預熱   一開機就工作。例如,電晶體收音機一開就響,電晶體電視機一開就很快出現畫面。電子管設備就做不到這一點。開機後,等一會兒才聽得到聲音,看得到畫面。顯然,在軍事、測量、記錄等方面,電晶體是非常有優勢的。   結實可靠   比電子管可靠100倍,耐衝擊、耐振動,這都是電子管所無法比擬的。
  • 電晶體圖示儀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項
    1 掃描信號發生器設計   1.1 電晶體特性測量原理   圖1為電晶體輸出特性測量原理,需測量的2個物理量是電晶體的集電極電流Ic和集電極 發表於 2012-07-17 應用於電晶體
  • 驅動篇 -- BJT電晶體應用
    文章下載:1、qq群文件2、公眾號後臺發送信息 文章 獲取下載連結 一、原理介紹 二、應用說明實際應用時,電晶體常作開關使用,放大電路使用集成電路。此時,電晶體工作在截止區與飽和區。截止區,Ic≈0,此時,P=Ic*Uce很小飽和區,Uce深度飽和電壓很小,P=Ic*Uce相對也很小。
  • 電晶體三相漏電保護開關電路的工作原理
    電晶體三相漏電保護開關電路如圖8-7所示。電路工作原理漏電保護開關合閘後,380V交流電經變壓器T2變壓後由次級輸出,然後經VD3整流和電容器C1濾波,為VT1、VT2提供工作電源。圖8-7 電晶體三相漏電保護開關電路
  • 雙極電晶體的靜態工作特性
    打開APP 雙極電晶體的靜態工作特性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8-09-04 08:50:00 雙極電晶體的靜態工作特性是指它在特定接法中的輸入特性
  • 集成電路:從電子管、電晶體到CPU
    ENIAC的誕生,讓科學家們享受了計算的暢快,但卻必須痛苦地使用它。  因此在電晶體技術投入實用後,計算機的計算元件也迅速的電子管向電晶體進化,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功第一臺使用電晶體線路的計算機,取名「催迪克」(TRADIC),裝有800個電晶體。而計算機的體積,也由ENIAC的房間般大小,縮小為衣櫥般體積。電晶體快速的開關速度和結構的簡化以及在催迪克上引入的浮點運算,讓其速度有了極大的提高。
  • A11處理器有55億電晶體,一秒鐘設計一個電晶體,如何設計這麼多電晶體
    現在手機SoC晶片的電晶體數量動輒百億個,「愚公移山」拼體力一秒畫一個說55億電晶體夠恐怖,所以只是是一大堆開關組合在一起形成模塊。再組合成不同性能的模塊,由這些模塊組合成CPU等電路,而這些過程都是專用軟體按照需要自動設計完成的,形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 電晶體是怎麼生產出來的_晶片上電晶體怎麼種植
    蝕刻使用的是波長很短的紫外光並配合很大的鏡頭。短波長的光將透過這些石英遮罩的孔照在光敏抗蝕膜上,使之曝光。接下來停止光照並移除遮罩,使用特定的化學溶液清洗掉被曝光的光敏抗蝕膜,以及在下面緊貼著抗蝕膜的一層矽。然後,曝光的矽將被原子轟擊,使得暴露的矽基片局部摻雜,從而改變這些區域的導電狀態,以製造出N井或P井,結合上面製造的基片,CPU的門電路就完成了。
  • CISSOID引入了新系列P通道高溫功率MOSFET電晶體
    CISSOID,在高溫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介紹了 VENUS,他們的新系列高溫 30V 的 P通道功率 MOSFET 電晶體保證操作在攝氐負55度到225度之間。
  • 三款電晶體載波振蕩電路詳解
    電晶體載波振蕩電路(一)   電晶體載波振蕩電路,該振蕩電路設計在4.5kHz頻率上,可使用低頻電晶體,使用高頻電晶體對穩定度更有利。一般使用晶振電路,其中Q值可達數萬,其頻率穩定度可達10-5~10-6。電路如圖5-1所示。在圖1-1中,晶振JT和C1、C2、C3、VT1構成電容三點式振蕩電路,振蕩頻率為3.579MHz。電路中的R1、R2、R3決定電晶體的靜態工作點,其中R1可以調整。   在對靜態工作點設置時,先設定集電極電流ICQ,一般ICQ取0.5~4mA,ICQ太大會引起輸出波形失真,產生高次諧波。
  • 編程是什麼——電晶體計算機的出現
    1947年12月,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一種點接觸型的鍺電晶體。電晶體出現後,人們發現用一個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電子器件,就能代替體積大、功率消耗大的電子管了,這樣使用電晶體製造的計算機能夠大大降低功耗。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