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通向美國提出許可申請,打算和華為合作,供應晶片。此前,臺積電已恢復向華為供貨,提供28nm晶片,卻沒包括5nm和7nm晶片。所以,麒麟晶片暫時沒辦法生產。美國極力限制供應商為華為供貨,把控晶片渠道。未來,華為唯有自己研發出高端國產晶片,才有更好的出路。
晶片,為什麼能讓美國大動幹戈,如此重視。因為,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有需要晶片,像手機、電腦、電視機、機器人、汽車、衛星等等,晶片作為數據運行的底層技術,不可或缺。
而它的前身,是真空管,被應用在收音機。隨之演變的電晶體,也被應用在電視機和電晶體計算機。
麒麟晶片
晶片,未來智能產品的大腦。
晶片,主要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一種特殊功能的微型電路和半導體的組合。半導體是一種在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質,它也是電子產品的主要部件。
晶片製造,有六個重要步驟,光刻、離子注入、擴散、薄膜澱積、刻蝕、化學機械研磨。從真空管到晶片,1880年開始,到1959年,晶片出現在大眾視野,約有80年的歷程。如果,從半導體材料(1833年)被發現,開始算起,一直到晶片被發明,共有約126年的歷程。
一、半導體的發現
其實,半導體的發明時間是很短的,建立基礎理論的時間卻很長。前提是科學家發現半導體的獨特現象,再進行大量材質分析,從而對半導體有了深度的認知,開始建立一套理論。
常見的電子器件,電阻、電容、電感都可以由半導體材料製作出來,具有整流作用的二極體和具有開關和放大作用的三極體電子器件,它們就被應用在晶片上。
用半導體材料製作的電子器件,是晶片的主要材料。
1833年,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下降,半導體現象,首次被人類知曉。
1839年,法國科學家,亞歷山大·貝克雷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電壓。
1873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阻減弱現象。
還有1880年,發現半導體的霍爾效應,1874年,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被發現。
從這些特殊現象可以看出,半導體的材質和雜質的含量程度,體現半導體的功能和效用。
最後,形成一套半導體的基礎理論。到1940年,塞茲出版了《現代固體理論》一書,半導體的基礎理論才完成。
半導體
電晶體,就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是一種可變電流卡關,能夠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
在電晶體發明之前,最重要的電子器件是真空管。
它可以說是晶片的起點,從真空管開始,直到發明電晶體,最後附加上電阻、電容、電感等電子器件,才構成了半導體集成電路,所謂的「晶片」。
二、真空管的發明
1880年,託馬斯·愛迪生在研究燈泡時,發現燈泡管內獨立電極和燈絲之間,會產生電流,也就是「愛迪生效應」。
1904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發明真空二極體。
1906年,美國工程師李·德·福雷斯特發明真空三極體。
真空管被廣泛地應用在無線通信和電子設備中,也就有了收音機的普及,並衍生出無線通信和廣播的商業市場。
在計算機歷史中,第一代電子管(真空管)計算機的被發明,採用電子管作為基礎電子元器件,而電子管就是真空管構成的。
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組裝的第一臺能大量運算的ENIAC計算機,使用了1.8萬個真空管,由此可以想像,真空管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也是計算機發明的前提條件。
真空管
現代的計算機,主要由五大部分構成,一是計算機理論。二是基礎器件,最小的電子器件是電晶體。三是電路設計,如何用電晶體控制電路走向。四是人機界面,作業系統,類似安卓、蘋果、微軟系統。五是應用軟體,類似手機APP。
在工藝上,第一代的真空管計算機,第二代的電晶體計算機,第三代的晶片計算機,第四代的大規模晶片計算機,依次演變,計算機從一棟樓的龐然大物(ENIAC計算機),變成如今手掌大小的智慧型手機。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一部小型低端版的計算機。
三、電晶體的發明
電晶體是肖克利發明的,諾伊斯和基爾比發明了晶片。
1948年6月30日,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布了點觸電晶體,肖克利、巴丁和布萊頓發明了晶體三極體。
1954年11月,世界第一個量產的矽電晶體的企業,德州儀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歷程中,是一個裡程碑。
電晶體
接著,電晶體開始量產,真空管被淘汰。
四、晶片的發明
1949年德國工程師維爾納·雅克比申請晶片專利,一塊半導體材料上由五個三極體和三級電路組成的放大器。
1952年5月7日,英國皇家雷達研究所的傑夫·迖默,提出晶片的概念,把一個電弧所需要的電晶體和其他器件製作在一塊半導體上。
晶片專利像雨後春筍般,陸續在美國專利局被提交申請。
1959年2月,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申請了「微型電路」專利。並在7月份,補全了平面工藝製造的晶片專利。
晶片
1957年9月8日,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成立,它是電子產品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這是一家決定晶片未來走向的公司,發明平面工藝晶片的諾伊斯就在仙童公司。
1959年2月6日,德州儀器的專利代表人向美國聯邦專利局,申請了「微型電子線路」,把基爾比對未來晶片的設想實現,使電阻、電容、二極體和三極體組成的電路被集成在一塊晶體上,微型晶片成型。
晶片,另一種描述,就是將矽轉化為電子器件,在氧化膜上用平面工藝製作出鋁膜連線,使電子器件和導線合成一體的科技產物。
之後,晶片的體積越做越小,重量輕,壽命長,低耗能,往高集成度的方向發展。
五、微處理器CPU的發明
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歷史上第一款CPU,是計算機的中心處理器。
微處理器
時至今日,華為Mate40系列手機,開售之後,其晶片麒麟9000,被外國媒體稱讚,在安卓系統陣營中屬於最強的晶片。
晶片的重要性,不可而喻。它是智慧型手機和計算機的靈魂之手,決定著基礎性能的強大與否。
六、半導體材料、真空管、電晶體、晶片的發展時間
半導體的理論完成,1833年-1940年,共107年。
真空管的歷程,1880年-1948年,共68年。
電晶體的歷程,1948年-1959年,共11年。
晶片的發展,1959年-至今(5納米晶片),共60年。
晶片
自主研發晶片,華為面對的困難到底有多大,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每月和您分享AI最具價值的知識、資訊。
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評論,喜歡的話,可以點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