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真空管、電晶體、晶片,被供應商圍住的華為,如何破局!

2020-11-11 秦七AI視界

近日,高通向美國提出許可申請,打算和華為合作,供應晶片。此前,臺積電已恢復向華為供貨,提供28nm晶片,卻沒包括5nm和7nm晶片。所以,麒麟晶片暫時沒辦法生產。美國極力限制供應商為華為供貨,把控晶片渠道。未來,華為唯有自己研發出高端國產晶片,才有更好的出路。

晶片,為什麼能讓美國大動幹戈,如此重視。因為,所有的電子設備,都有需要晶片,像手機、電腦、電視機、機器人、汽車、衛星等等,晶片作為數據運行的底層技術,不可或缺。

而它的前身,是真空管,被應用在收音機。隨之演變的電晶體,也被應用在電視機和電晶體計算機



麒麟晶片

晶片,未來智能產品的大腦。

晶片,主要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一種特殊功能的微型電路和半導體的組合。半導體是一種在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質,它也是電子產品的主要部件。

晶片製造,有六個重要步驟,光刻、離子注入、擴散、薄膜澱積、刻蝕、化學機械研磨。從真空管到晶片,1880年開始,到1959年,晶片出現在大眾視野,約有80年的歷程。如果,從半導體材料(1833年)被發現,開始算起,一直到晶片被發明,共有約126年的歷程。

一、半導體的發現

其實,半導體的發明時間是很短的,建立基礎理論的時間卻很長。前提是科學家發現半導體的獨特現象,再進行大量材質分析,從而對半導體有了深度的認知,開始建立一套理論。

常見的電子器件,電阻、電容、電感都可以由半導體材料製作出來,具有整流作用的二極體和具有開關和放大作用的三極體電子器件,它們就被應用在晶片上。

用半導體材料製作的電子器件,是晶片的主要材料。

1833年,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發現硫化銀的電阻隨著溫度的上升而下降,半導體現象,首次被人類知曉。

1839年,法國科學家,亞歷山大·貝克雷爾發現半導體和電解質接觸形成的結,在光照下會產生電壓。

1873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發現硒晶體材料在光照下電阻減弱現象。

還有1880年,發現半導體的霍爾效應,1874年,半導體的整流效應,也被發現。

從這些特殊現象可以看出,半導體的材質和雜質的含量程度,體現半導體的功能和效用。

最後,形成一套半導體的基礎理論。到1940年,塞茲出版了《現代固體理論》一書,半導體的基礎理論才完成。


半導體

電晶體,就是一種固體半導體器件,是一種可變電流卡關,能夠輸入電壓控制輸出電流。

在電晶體發明之前,最重要的電子器件是真空管。

它可以說是晶片的起點,從真空管開始,直到發明電晶體,最後附加上電阻、電容、電感等電子器件,才構成了半導體集成電路,所謂的「晶片」。

二、真空管的發明

1880年,託馬斯·愛迪生在研究燈泡時,發現燈泡管內獨立電極和燈絲之間,會產生電流,也就是「愛迪生效應」。

1904年,英國工程師約翰·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發明真空二極體。

1906年,美國工程師李·德·福雷斯特發明真空三極體。

真空管被廣泛地應用在無線通信和電子設備中,也就有了收音機的普及,並衍生出無線通信和廣播的商業市場。

在計算機歷史中,第一代電子管(真空管)計算機的被發明,採用電子管作為基礎電子元器件,而電子管就是真空管構成的。

194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組裝的第一臺能大量運算的ENIAC計算機,使用了1.8萬個真空管,由此可以想像,真空管的作用絕對不可忽視,也是計算機發明的前提條件。


真空管

現代的計算機,主要由五大部分構成,一是計算機理論。二是基礎器件,最小的電子器件是電晶體。三是電路設計,如何用電晶體控制電路走向。四是人機界面,作業系統,類似安卓、蘋果、微軟系統。五是應用軟體,類似手機APP。

在工藝上,第一代的真空管計算機,第二代的電晶體計算機,第三代的晶片計算機,第四代的大規模晶片計算機,依次演變,計算機從一棟樓的龐然大物(ENIAC計算機),變成如今手掌大小的智慧型手機。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就是一部小型低端版的計算機。

三、電晶體的發明

電晶體是肖克利發明的,諾伊斯和基爾比發明了晶片。

1948年6月30日,在美國,貝爾實驗室發布了點觸電晶體,肖克利、巴丁和布萊頓發明了晶體三極體。

1954年11月,世界第一個量產的矽電晶體的企業,德州儀器,在半導體工業發展歷程中,是一個裡程碑。


電晶體

接著,電晶體開始量產,真空管被淘汰。

四、晶片的發明

1949年德國工程師維爾納·雅克比申請晶片專利,一塊半導體材料上由五個三極體和三級電路組成的放大器

1952年5月7日,英國皇家雷達研究所的傑夫·迖默,提出晶片的概念,把一個電弧所需要的電晶體和其他器件製作在一塊半導體上。

晶片專利像雨後春筍般,陸續在美國專利局被提交申請。

1959年2月,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申請了「微型電路」專利。並在7月份,補全了平面工藝製造的晶片專利。


晶片

1957年9月8日,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成立,它是電子產品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這是一家決定晶片未來走向的公司,發明平面工藝晶片的諾伊斯就在仙童公司。

1959年2月6日,德州儀器的專利代表人向美國聯邦專利局,申請了「微型電子線路」,把基爾比對未來晶片的設想實現,使電阻、電容、二極體和三極體組成的電路被集成在一塊晶體上,微型晶片成型。

晶片,另一種描述,就是將矽轉化為電子器件,在氧化膜上用平面工藝製作出鋁膜連線,使電子器件和導線合成一體的科技產物。

之後,晶片的體積越做越小,重量輕,壽命長,低耗能,往高集成度的方向發展。

五、微處理器CPU的發明

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歷史上第一款CPU,是計算機的中心處理器。


微處理器

時至今日,華為Mate40系列手機,開售之後,其晶片麒麟9000,被外國媒體稱讚,在安卓系統陣營中屬於最強的晶片。

晶片的重要性,不可而喻。它是智慧型手機和計算機的靈魂之手,決定著基礎性能的強大與否。

六、半導體材料、真空管、電晶體、晶片的發展時間

半導體的理論完成,1833年-1940年,共107年。

真空管的歷程,1880年-1948年,共68年。

電晶體的歷程,1948年-1959年,共11年。

晶片的發展,1959年-至今(5納米晶片),共60年。


晶片

自主研發晶片,華為面對的困難到底有多大,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刪!

每月和您分享AI最具價值的知識、資訊。

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評論,喜歡的話,可以點讚、關注!

相關焦點

  • 真空管跟電晶體,您更喜歡哪個?
    小編經常聽到的關於電子管與電晶體的爭論發生在消費者和音樂雜誌的頁面上,其描述性但不精確的語言是「溫暖」,「液體」,「平滑」和「動態」。但是,實際設計設備的工程師在客觀科學和測量方面對電子管與電晶體的看法如何
  • 晶片破壁者: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奇蹟」尋蹤
    在二十世紀的「群星閃耀」中,我們該如何理解三位發明家能夠位列第一的殊榮呢?要知道,電晶體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而集成電路的出現又真正奠定了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基石。如果這樣說略顯抽象,不如我們換一個說法。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手機、電腦、電視、汽車等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離不開一種最核心的硬體——晶片。而晶片正是由半導體集成電路來實現的,而集成電路最基本的物理單元就是電晶體。
  • 電晶體的起源
    來源:文章由半導體行業觀察編譯自digit,謝謝。現代計算機通過執行幾十年前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任務,正在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各種各樣的創新使現代計算機(如我們今天所知)得以實現。但是,有一項基本發明幾乎是所有其他事物所依賴的,那就是不起眼的電晶體。讓我們看看這個不起眼的設備是如何變成的。
  • 半導體晶片——我們應如何破局?
    所以晶片是由一個個的電晶體,各式固態半導體組件(二極體、電晶體)組成,20世紀中後期半導體技術的進步使得集成電路也就是晶片成為可能晶片的運行原理可以說如今IT行業的硬體都是建立在半導體工業之上,而半導體又是由一個個電晶體(包括二極體、三極體、場效應管、晶閘管等,有時特指雙極型器件)組成。下面讓我們從半導體與電晶體說起(其它的原理差不多)。
  • 海思出局,臺積電、聯發科上榜,華為晶片如何破局?
    海思出局,臺積電、聯發科上榜根據11月30日消息,臨近年尾,IC Insights再次發布簡報,預測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在最新排名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發展依然強勢,包攬了業界前三,和去年一樣。
  • 電晶體的歷史
    電腦程式由一組指令組成,詳細說明了如何執行這些操作。        但是,該系統需要可靠且準確的方法來控制電流。    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例如1946年開發的ENIAC(電子數值積分器和計算器),使用一種稱為真空管的設備來控制電壓。在這種計算機中使用的真空管笨重且不可靠。它們還消耗了荒謬的功率並產生了過多的熱量,從而縮短了這些燈管的使用壽命。
  • 研究引入新型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
    真空管最初在電子設備的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然而,幾十年前,研究人員開始用半導體電晶體取代它們,這種小電子元件既可用作放大器,也可用作開關。 雖然真空管現在很少用於電子器件的發展,但它們比電晶體具有幾個重要優勢。例如,它們通常可實現更快的操作速度、更好的抗噪性以及在極端或惡劣環境中的穩定性。
  • 半導體的前身——真空管
    真空管(英語:Vacuum Tube)是一種在電路中控制電子流動的電子元件。參與工作的電極被封裝在一個真空的容器內(管壁大多為玻璃),因而得名。在中國大陸,真空管則會被稱為「電子管」。在香港和廣東省,真空管會被稱作「膽」。
  • 研究引入了新的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
    真空管最初在電子設備的開發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幾十年前,研究人員開始用半導體電晶體代替它們,這些電晶體既可以用作放大器又可以用作開關,是小型電子元件。 儘管現在真空管很少用於電子學的發展,但它們比電晶體具有幾個重要的優點。例如,它們通常可以在極端或惡劣的環境中實現更快的運行速度,更好的抗噪能力以及更高的穩定性。
  • 華為布局第三代半導體能否解決卡脖子?是南轅北轍還是遍地開花?
    關注「黑洞科技觀察」傳遞科技背後的思考面對美國的高端晶片制裁禁令,華為全資子公司哈勃投資近期頻頻投資國內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公司。外界普遍認為華為在布局晶片產業,並期望華為憑一己之力能夠帶動整個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 從華為海思到中芯國際,中國半導體該如何破局?
    其實有個問題非常重要:過去我們差在哪來,以及未來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該如何突破? 毫無疑問,我們今天的半導體產業是暫時落後的,中國半導體市場在全球排名前三,而且不久就會成為最大的。 而臺積電瞄準半導體製造,克服巨大技術難關,一條路走到黑,最終成為全球最大、最領先的晶片製造巨頭,連三星、英特爾都追不上。
  • 有關晶片那些事,你知道多少?
    那晶片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1904年,弗萊明在真空中加熱的電絲前加了一塊板極,從而發明了第一隻電子管。他把這種裝有兩個極的電子管稱為二極體。利用新發明的電子管,就已經可以給電流整流。這個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電晶體。電晶體不但有真空管的功能,而且具有固態、體積小、質量輕、耗電低並且壽命長的優點。
  • 天風證券:半導體行業的矛盾與破局
    尤其在1950年以後進入晶片時代,摩爾定律推動下的每18個月「晶片電晶體同比例縮小一半」帶來的性能提升以倍數計。每一次加速的過程推動,都引發了產業的深層次變革,帶動從底層到系統的階躍。它們將與CMOS單片集成在同一晶片上,或者一起封裝在多晶片模塊中。電晶體縮放,尤其是MOSFET縮放,通過提供新一代的集成電路技術,已經為半導體行業服務了50多年,該技術同時提供了更高的密度,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低的每隻電晶體成本。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眼看著摩爾定律極限將至,下一步突破,恐怕就要看碳納米管的了。畢竟,晶片製造工藝達到5nm,就意味著單個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僅為10個原子大小。而碳納米電晶體的直徑僅為1nm。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並且,仿真實驗的結果表明,用這一方法製造出的碳納米管元件,與基於CMO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矽元件性能更為接近。具體詳情,一起來看。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   電晶體,本名是半導體三極體,是內部含有兩個PN結,外部通常為三個引出電極的半導體器件。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電晶體的前世今生
    1956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把第五十六屆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了電晶體的發明者,即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景山貝克曼儀器公司半導體實驗室的肖克利、美國伊利諾斯州烏爾班那伊利諾斯大學的巴丁和美國紐約繆勒海爾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布拉頓。其中,肖克利被後人稱為「電子時代之父」。
  • 華為手機業務如何破局?
    隨著美國的制裁升級,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怕是很難看到麒麟的高端晶片了。 華為如何破局?雖然說華為未來的旗艦手機很難再搭載麒麟高端晶片,但是華為手機業務肯定不會因此走上下坡路。前幾天幾條信息接連爆出,我們似乎看到了華為準備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 1.
  • 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 1 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
  • 晶片裡面100多億個電晶體是如何安裝上去的?
    如今隨著晶片製程的不斷提升,晶片中可以有100多億個電晶體,如此之多的電晶體,究竟是如何安上去的呢?1當晶片被不停地放大,裡面宛如一座巨大的城市。Mos管在晶片中放大可以看到像一個「講臺」的三維結構,電晶體是沒有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