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引入了新的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

2020-11-25 騰訊網

通過真空電晶體從源極(底部)到漏極(頂部)的電子發射軌跡。圖片提供:韓振宇。

真空管最初在電子設備的開發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幾十年前,研究人員開始用半導體電晶體代替它們,這些電晶體既可以用作放大器又可以用作開關,是小型電子元件。

儘管現在真空管很少用於電子學的發展,但它們比電晶體具有幾個重要的優點。例如,它們通常可以在極端或惡劣的環境中實現更快的運行速度,更好的抗噪能力以及更高的穩定性。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證明,可以在碳化矽晶片上製造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在晶圓級上製造這種電晶體最終將使其廣泛使用,使其成為固態電子產品的可行替代品。

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Meyya Meyyappan對TechXplore說:「由於輻射的影響,現成的電子設備很少用於太空任務。」 「通常,需要輻射屏蔽或先進的輻射感知電路設計,所有這些都是昂貴,費時的,並且所產生的硬體不是最新技術。我們將真空物理學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集成電路製造以生產納米級真空電晶體,以克服上述缺點。」

在製造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時,負責設計和製造的研究人員Jinwoo Han遵循了與構建傳統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時所採用的類似工藝。唯一的區別是他用空通道代替了半導體通道,該通道在MOSFET中位於源極和漏極之間。

Meyyappan解釋說:「與我們先前在矽環繞柵納米真空電晶體上所做的工作不同,這次我們將方向改為了垂直而不是水平。」 「由於溝道什麼都沒有,電子比在半導體中受晶格散射的電子更快,因此工作頻率或速度會更高。」

該研究提出的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是在150mm的碳化矽晶片上製造的。在評估其性能時,研究人員發現其電晶體的驅動電流與源極焊盤上發射極的數量成線性比例。

Meyyappan和他的同事們還將其性能與同時製造的矽真空溝道電晶體的性能進行了比較。他們的測試表明,碳化矽器件具有出色的長期穩定性,這對於太空和其他挑戰性環境中的應用尤其有利。

「我們已經在矽和製造我們的低於100nm特徵尺度真空溝道電晶體的矽碳化物材料的系統,」漢告訴TechXplore。「它們的性能令人鼓舞,電晶體不受輻射的影響。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現有的製造基礎設施和已知的材料系統來製造超小型真空設備。」

將來,Meyyappan,Han及其同事收集到的研究結果可能會促進真空溝道電晶體的重新引入,以製造電子設備,特別是設計用於太空的電子設備。同時,研究人員正計劃使用他們開發的電晶體來構建電路,以便在實際環境中進行應用和測試。

相關焦點

  • 研究引入新型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宇航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可以在碳化矽晶圓上製造。在晶圓尺度上製造這種類型的電晶體最終可以使其廣泛使用,使它們成為固態電子器件的可行替代品。 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梅亞·梅亞帕潘告訴TechXplore,"由於輻射的影響,現成的電子器件對太空任務幾乎沒有用。"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d-e) 臺階模板掃描電鏡照片,其中標尺分別為100 納米(左)和1微米(右)  相對於傳統的體矽半導體材料,近年來具有原子尺度的低維材料得到了快速發展,碳納米管、二維原子晶體等新材料不斷被嘗試用於構建電晶體的溝道材料或電極材料。
  • 英特爾的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可能是摩爾定律的下一步
    該方案首先採用了被廣泛認同的下一代電晶體結構,根據參與人員的不同,被稱為各種納米片、納米帶、納米線或柵極全能器件。納米片的溝道區域不像現在那樣由垂直的矽片組成,而是由多塊水平的、薄如納米的片子相互疊加而成。英特爾工程師利用這些器件構建了最簡單的CMOS邏輯電路--變頻器。它需要兩個電晶體、兩個電源連接、一個輸入互連和一個輸出。即使像今天這樣,電晶體並排而坐,布置也非常緊湊。但通過堆疊電晶體和調整互連,逆變器的面積減少了一半。
  • ...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工藝,性能逼近矽元件
    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向碳基晶片更進一步:臺積電、斯坦福等聯手開發碳納米管電晶體新...
    但從1998被提出至今,碳納米管晶片仍存在一系列設計、製造和功能上的問題,比如其在邏輯電路中充當開關時的控制問題。現在,由臺積電首席科學家黃漢森領導,來自臺積電、史丹福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的製造工藝,能更好地控制碳納米管電晶體。
  •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秦志偉 發表於 2020-12-25 16:27:09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
  • 復旦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 GAA電晶體
    電子工程專輯 EE Times China -提供有關電子工程及電子設計的最新資訊和科技趨勢 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網站發布消息,該校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可與矽(Si)技術相競爭。專家認為,儘管如此,其對矽主導的集成電路晶片技術,尚無法形成實質性改變。
  • 西電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發表研究成果
    器件示意圖目前,由於短溝道效應,5 nm以下的矽基場效應電晶體的製造是非常困難的。當溝道不斷變小,降低到數個納米時,CMOS器件不僅受製造工藝的限制,還受到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例如隧穿效應等)的限制而無法正常工作。
  • 國內某大學成功驗證實現3nm關鍵技術:GAA電晶體
    tetednc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網站發布消息,該校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也譯作環繞柵極電晶體),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芯東西(公眾號:aichip001) 編譯 | 子佩 編輯 | Panken 芯東西12月30日消息,英特爾在本周的IEEE國際電子設備會議上展示了一項新的研究,或為續命摩爾定律提供下一步可行方向
  • 實現5nm以下製程的關鍵技術:復旦教授成功驗證GAA電晶體技術
    12月17日消息,來自「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的消息顯示,該校周鵬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nm至5nm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3-5nm關鍵技術突破:復旦大學驗證實現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技術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近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發布消息稱,該學院周鵬教授團隊針對具有重大需求的3-5納米節點電晶體技術,驗證了雙層溝道厚度分別為0.6 /1.2納米的圍柵多橋溝道電晶體(GAA,Gate All Around),實現了高驅動電流和低洩漏電流的融合統一,為高性能低功耗電子器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寧波材料所氧化物雙極性電晶體和反相器研究獲新進展
    一方面,雙極性器件給傳統的電荷傳導單一耗能器件賦予了全新功能,為光發射、光傳感、光探測薄膜電晶體等多功能器件以及新一代非矽基邏輯電路的設計製備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採用雙極性器件可簡化電路的設計和製備流程(不需要繁多的圖形化以及後續的摻雜步驟),從而大大減少相關器件、電路製造的複雜程度。雙極性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實現,首先面臨溝道材料的挑戰。
  • 2nm的電晶體的另一個選擇:hCFET?
    2020年12月,由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AIST)和中國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代表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了用於2nm世代的Si(矽)/ Ge(矽)/ Ge層壓材料。他們同時宣布,已開發出一種異質互補場效應電晶體(hCFET)。  由於微加工技術的進步,電場效應電晶體(FET)已實現了高性能和低功耗。
  • 又一種2D電晶體浮出水面
    這意味著需要更少的能量將電子跨過溝道區域發送到漏電極。結果:可以更快地接通和斷開設備電流。  李說:「使用這種獨特的機制,我們能夠突破切換的基本極限。」 該小組的1納米厚電晶體僅需29 mV即可實現器件電流10倍的變化。「我們使用較少的電壓來切換器件並控制更多的電流,因此我們的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  研究人員通過在單層MoS 2上堆疊單層石墨烯來製造這種設備。
  • 日本牽頭:2nm hCFET電晶體浮出水面
    2020年12月,由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AIST)和中國臺灣半導體研究中心(TSRI)代表的聯合研究小組宣布了用於2nm世代的Si(矽)/ Ge(矽)/ Ge層壓材料。他們同時宣布,已開發出一種異質互補場效應電晶體(hCF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