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氧化物雙極性電晶體和反相器研究獲新進展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迄今已報導的氧化物半導體薄膜電晶體都表現為單類型電荷傳導,即電子傳導(n型)或空穴傳導(p型),而可同時、可控傳導電子和空穴(即雙極性電荷傳導,見圖1a,電子和空穴類似於陰陽八卦系統的陰陽兩面)的薄膜電晶體的研發也十分重要。一方面,雙極性器件給傳統的電荷傳導單一耗能器件賦予了全新功能,為光發射、光傳感、光探測薄膜電晶體等多功能器件以及新一代非矽基邏輯電路的設計製備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採用雙極性器件可簡化電路的設計和製備流程(不需要繁多的圖形化以及後續的摻雜步驟),從而大大減少相關器件、電路製造的複雜程度。

雙極性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實現,首先面臨溝道材料的挑戰。目前,多數高性能氧化物半導體(如氧化鋅、氧化錫等)表現為n型,而其價帶頂氧2p軌道的構成特點(方向性強、大的電負性及深能級)使其p型摻雜非常困難。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曹鴻濤研究組發現,氧化亞錫(SnO)的價帶頂具有錫5s軌道構成特點(各向同性、較淺的能級),其導帶底則主要由錫5p軌道構成且具有類自由電子傳輸的特點,因而氧化亞錫可同時作為空穴和電子傳輸的導體。此外,SnO除具有較寬的光學直接帶隙(~2.7 eV)而使其保持較高的透明性之外,還具有窄的理論間接帶隙(~0.5 eV),從而使其相關器件具有雙極性行為。

雙極性氧化物薄膜電晶體的實現還面臨器件設計與製備方面的挑戰。在雙極性薄膜電晶體中,空穴和電子必須從源漏電極有效注入溝道,並可以通過靜電勢極性的控制來分別操縱它們的輸運。近期,曹鴻濤研究組通過源漏電極材料的選擇、SnO中錫氧比的控制,成功製備了多晶SnO雙極性薄膜電晶體(圖1b插圖,其中Ni/Au、SnO及SiO2分別為電晶體的源漏電極、溝道及柵介質層)。其輸出特性表現出了顯著的n型和p型雙極性行為以及近似對稱的輸出特徵(圖1b)。該電晶體n型工作下飽和區和線性區場效應遷移率分別為~0.63 cm2V-1s-1和~1.02 cm2V-1s-1,p型工作下則分別為~0.16 cm2V-1s-1和~0.32 cm2V-1s-1。

在雙極性SnO薄膜電晶體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還成功製備了雙極性類CMOS反相器(圖2a,反相器由兩個完全相同的電晶體連結而成,並採用同一個柵介質和柵極作為輸入端VIN)。該反相器可以同時在第一(圖2b右)和第三象限(圖2b左)工作, 且其最大微分增益分別達到30.6和31.3(圖2c),優於採用微晶矽或有機物半導體製備的雙極性電晶體(5-20)。其次,反相器還表現出了較好的電壓擺幅(大於輸出電壓的82%)和寬的噪聲容限(~20%),並可以在空氣中長期穩定工作(圖2d)。

上述研究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申請號 201210040980.9),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Appl. Phys. Lett.(2012, 100, 263502)期刊上。SnO薄膜(ZL200910152532.6)和p型薄膜電晶體(ZL201010040097.0)等成果已獲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納米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寧波市科技創新團隊等項目的支持。

圖1 (a)雙極性薄膜電晶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 (b)氧化亞錫雙極性薄膜電晶體機構示意圖(插圖)及其輸出特性曲線

圖2 (a)雙極性SnO反相器的結構示意圖;(b)反相器工作在第一(右)和第三(左)象限的電壓轉移特性曲線;(c)反相器工作在第一(右)和第三(左)象限的微分增益譜;(d)反相器的最大增益和閾值電壓隨其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演化關係。

相關焦點

  • 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近日,理學院物理系呂偉明研究員團隊在雙極性巨磁電阻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電場驅動的錳氧化物雙極鐵磁性」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Nature Comm. 9, 1897, 2018)。
  • 雙極性電晶體工作原理
    這種電晶體的工作,同時涉及電子和空穴兩種載流子的流動,因此它被稱為雙極性的,所以也稱雙極性載流子電晶體。這種工作方式與諸如場效應管的單極性電晶體不同,後者的工作方式僅涉及單一種類載流子的漂移作用。兩種不同摻雜物聚集區域之間的邊界由PN結形成。
  • 山東大學在互補型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山東大學微電子學院宋愛民、辛倩課題組在互補型(CMOS)薄膜電晶體集成電路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結果以「Thin Film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a Counter Based on
  • 複合過渡金屬氧化物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7月2日從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
  • 用反相器製成的真正的運算放大器
    但這些精良製造工藝涉及的電源縮放和器件漏電等問題給精密模擬電路帶來了不利影響,致使研究人員需要開發可以實現傳統模擬密集型功能的高度數位化替代性架構(參考文獻1,2)。模擬域的「數位化」將最終延伸至廣大的業餘愛好者,他們將越來越難找到簡單的模擬器件。早在1973年,飛兆半導體公司的應用指南就已經預測了這個驚人的趨勢(參考文獻3)。
  • 寧波材料所聚乳酸/生物質複合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針對聚乳酸存在的耐熱性差、價格高、韌性差等難題,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團隊對此作了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在前期的工作中,該團隊通過合成聚乳酸用生物基結晶成核劑成功解決了聚乳酸耐熱差的關鍵問題,從而拓展了聚乳酸在傳統塑料等相關領域的應用範圍,但這種耐熱改性又會進一步增加聚乳酸的成本,進一步限制其在一次性應用領域的應用。
  • 雙極性結型電晶體(BJT)電流源研究
    本實驗的目的是研究雙極性結型電晶體(BJT)電流源或電流鏡。電流源的重要特性包括:在寬順從電壓範圍保持高輸出阻抗、能抑制外部變化(如電源或溫度)的影響。背景知識電流鏡是一種電路模塊,通過複製輸出端子的電流來產生完全一樣的流入/流出輸入端子電流。
  • 寧波材料所四自由度並聯機器人研究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四自由度並聯機器人研究取得進展 2017-12-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非矽電晶體:新材料能否派上大用場
    「目前摩爾定律要想進一步延伸,主要是要解決集成度和能效的關係。」王建祿說。  他向《中國科學報》進一步解釋道,電晶體體積越來越小,種種物理極限制約著其進一步發展。比如當電晶體溝道區域長度足夠短的時候,量子穿隧效應就會發生,會導致漏電流增加,進而導致電晶體效能的下降。  尋找新材料替代Si,生產出尺寸更小、性能更佳的電晶體成為共識。
  • 寧波材料所在磁共振成像造影劑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以超順磁Fe3O4為代表的金屬鐵氧化物納米粒子(如MFe2O4,M=Fe、Co、Zn、Ni等),由於磁性強、信號強、使用劑量低以及較低的毒性和較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通常被用作T2加權的MRI造影劑,而Gd基配合物被用作T1加權的MRI造影劑。
  • 麻省理工的研究為非矽電晶體帶來新希望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可能會在某一天幫助推動計算能力和效率超越矽所能提供的水平。該研究主要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技術實驗室和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學生Xiaowei Cai表示,「我們真的很興奮。我們希望這一結果將鼓勵大家繼續探索使用InGaAs作為電晶體的通道材料。電晶體是計算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功能特性是當前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 續命摩爾定律新進展!英特爾提出電晶體密度翻倍新工藝
    此項研究是英特爾一直熱衷的堆疊納米片電晶體技術,通過將PMOS和NMOS兩種電晶體堆疊起來,可以將CMOS電路的面積減少一半,這意味著未來集成電路電晶體密度可能會翻番。 一、用最簡單CMOS器件做實驗,尺寸大小減一半 幾乎每一臺電子設備都離不開NMOS和PMOS兩種電晶體的「協同合作」。
  • 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候選推薦(2020-034)———高耐壓NiO/Ga2O3 雙極性異質結功率二極體
    ——高耐壓NiO/Ga2O3 雙極性異質結功率二極體氧化鎵(Ga2O3)在功率電子器件應用方面具有碳化矽(SiC)、氮化鎵(GaN)等寬禁帶半導體不可比擬的優越特性,成為近年來新型功率半導體材料與器件領域的研究熱點。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
  • Adv.Mater.綜述: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
    近日,維吉尼亞理工學院Shashank Priya、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eon Jae Lee、韓國材料科學研究所Jungho Ryu(共同通訊作者)等人通過簡要概述雷射材料相互作用的原理,回顧了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的各種應用。最後總結了雷射輔助金屬氧化物加工的最新進展。
  •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InGaAs電晶體技術將為計算機領域帶來新希望 秦志偉 發表於 2020-12-25 16:27:09 近年來,非矽計算機晶體材料研究不斷突破,甚至被認為是為計算機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
  • 旭派水平雙極性電池 顛覆160餘年鉛酸電池技術
    創造 世界高度1980年,美國軍方開啟水平雙極性電池立項研究,開啟了鉛酸電池革命的序幕。易德維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攻克核心技術,成為世界上唯一批量生產商品化水平雙極性電池的製造商。水平雙極性電池大規模商業應用正式開啟!鉛酸電池領域的新極點確立!變革大潮,洶湧而來!
  • 一文了解3大類信息電子材料及重要研究進展
    傳統的矽基電晶體柵極的理論最小值大約為5nm,工業上量產的基本都是矽基納米電晶體,不過近期的研究中也有一些非矽材料納米電晶體出現。此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宣布,首次實現了碳納米管電晶體性能超越矽基電晶體,其性能是矽電晶體的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