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引入新型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

2020-11-25 騰訊網

通過真空電晶體從源(底部)到排放口(頂部)的電子發射軌跡。

真空管最初在電子設備的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然而,幾十年前,研究人員開始用半導體電晶體取代它們,這種小電子元件既可用作放大器,也可用作開關。

雖然真空管現在很少用於電子器件的發展,但它們比電晶體具有幾個重要優勢。例如,它們通常可實現更快的操作速度、更好的抗噪性以及在極端或惡劣環境中的穩定性。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宇航局阿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可以在碳化矽晶圓上製造。在晶圓尺度上製造這種類型的電晶體最終可以使其廣泛使用,使它們成為固態電子器件的可行替代品。

進行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梅亞·梅亞帕潘告訴TechXplore,"由於輻射的影響,現成的電子器件對太空任務幾乎沒有用。"通常,需要輻射屏蔽或高級輻射感知電路設計,所有這些都既昂貴又耗時,導致硬體不是最先進的。我們結合了最好的真空物理和現代集成電路製造,生產納米級真空電晶體,以克服上述缺點。

在製造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時,負責設計和製造的研究員韓金宇遵循了與製造傳統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時類似的工藝。唯一的區別是,他用空通道替換了半導體通道,在MOSFET中,半導體通道位於源和漏管之間。

Meyyappan解釋道:"與我們之前在矽環繞門納米真空電晶體方面的研究不同,我們這次將方向翻轉到垂直電晶體,而不是水平電晶體。由於通道沒有,因此電子的速度可以比半導體快,因為半導體會經歷晶格散射,因此工作頻率或速度會更高。

研究提出的納米級真空通道電晶體是在150mm碳化矽晶圓上製造的。在評估其性能時,研究人員發現其電晶體的驅動電流隨源焊盤上的發射器數量呈線性縮放。

Meyyappan和他的同事還比較了其性能與同時製造的矽真空通道電晶體的性能。他們的測試表明,碳化矽器件具有顯著優越的長期穩定性,對空間和其他具有挑戰性的環境的應用尤其有利。

"我們在矽和碳化矽材料系統中製造了低於100納米的尺寸真空通道電晶體,"Han告訴TechXplore。"它們的性能令人鼓舞,電晶體不受輻射影響。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目前的製造基礎設施和已知材料系統製造超小型真空設備。

今後,Meyyappan、Han及其同事收集的研究結果可以促進真空通道電晶體的重新引入,用於製造電子產品,特別是那些設計用於太空的電晶體。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正計劃用他們開發的電晶體來製造電路,以便應用它們,並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中進行測試。

相關焦點

  • 研究引入了新的納米級真空溝道電晶體
    真空管最初在電子設備的開發中起著核心作用。然而,幾十年前,研究人員開始用半導體電晶體代替它們,這些電晶體既可以用作放大器又可以用作開關,是小型電子元件。 儘管現在真空管很少用於電子學的發展,但它們比電晶體具有幾個重要的優點。例如,它們通常可以在極端或惡劣的環境中實現更快的運行速度,更好的抗噪能力以及更高的穩定性。
  • 英特爾的堆疊式納米片電晶體可能是摩爾定律的下一步
    該方案首先採用了被廣泛認同的下一代電晶體結構,根據參與人員的不同,被稱為各種納米片、納米帶、納米線或柵極全能器件。納米片的溝道區域不像現在那樣由垂直的矽片組成,而是由多塊水平的、薄如納米的片子相互疊加而成。英特爾工程師利用這些器件構建了最簡單的CMOS邏輯電路--變頻器。它需要兩個電晶體、兩個電源連接、一個輸入互連和一個輸出。即使像今天這樣,電晶體並排而坐,布置也非常緊湊。但通過堆疊電晶體和調整互連,逆變器的面積減少了一半。
  • 研究人員研製出矽基超高頻納米機電諧振器
    矽單電子/空穴電晶體(SETs/SHTs)和超高頻納米機電諧振器在量子計算、傳感等諸多領域顯示出巨大潛力。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Guo Guoping教授領導的課題組與瑞典烏普薩拉大學Zhang Zhen教授課題組合作,設計並製造了CMOS兼容的懸浮SHT器件,該器件可作為超高頻納米機電諧振器使用。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MIT:碳納米管電晶體「工業化」生產方法
    但是,隨著封裝在集成電路中的電晶體數量的增加,似乎並沒有以歷史速度提高能源效率,這種趨勢可能已接近尾聲。碳納米管場效應電晶體(CNFET)比矽場效應電晶體具有更高的能源效率,可用於構建新型的性能更優異的三維微處理器,是用於開發節能計算的有前途的納米技術。但是迄今為止,它們大部分都存在於「手工」空間中,在學術實驗室中少量製作,無法滿足商業領域對CNFET高密度、快速製備、低成本的需求。
  • 中科院研發出了一種2nm及以下工藝的新型電晶體
    打開APP 中科院研發出了一種2nm及以下工藝的新型電晶體 佚名 發表於 2020-01-16 08:48:44 近日,中科院對外宣布,中國科學家研發除了新型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這種新型電晶體被視為2nm及一下工藝的主要技術候選。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的誕生 在電晶體誕生之前,放大電信號主要是通過真空電子管,但由於真空管制作困難、體積大、耗能高且使用壽命短,使得業界開始期望電子管替代品的出現。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正式成立了以肖克利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開始對包括矽和鍺在內的幾種新材料進行研究。
  • 半導體、真空管、電晶體、晶片,被供應商圍住的華為,如何破局!
    而它的前身,是真空管,被應用在收音機。隨之演變的電晶體,也被應用在電視機和電晶體計算機。在電晶體發明之前,最重要的電子器件是真空管。它可以說是晶片的起點,從真空管開始,直到發明電晶體,最後附加上電阻、電容、電感等電子器件,才構成了半導體集成電路,所謂的「晶片」。
  • 碳納米管產業深度研究:優秀的新型導電材料
    碳納米管,英文簡稱 CNT,屬於富勒碳系,其長度為微米級,直徑為納米級,最富特徵的一維納米材料。在宏觀尺度上看,碳納米管是黑色粉末,在微觀尺度上,碳納米管是由同軸碳管組成的碳分子。每層碳管由碳原子按六邊形密鋪而成,與石墨烯的層狀結構類似,層與層之間則保持約 0.34nm 的固定距離。碳納米管的結構雖然與高分子材料的結構相似,但其結構卻比高分子材料穩定得多,是目前已知的熔點最高的材料。
  • NIST開發納米級3D列印凝膠新方法
    納米材料是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新型材料,由於納米微粒(1-100nm)的獨特結構狀態,使其產生了小尺寸效應、量子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從而使納米材料表現出光、電、熱、磁等特殊功能,在醫學、要學、化學等多個領域具有巨大潛力。
  • 2019碳納米概念股有哪些?中國3納米電晶體研發獲突破
    綜投網(www.zt5.com)5月29日訊  據媒體報導,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3納米電晶體——相當於一條人類DNA鏈的寬度,在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上能安裝數百億個這種電晶體。中國還在研發一種原子大小(0.5納米)的電晶體。韓國三星計劃到明年上半年完成3納米電晶體的研發,同7納米技術相比,處理器只需用一半的電力,性能卻會提高35%。  業內表示,碳納米管被認為是構建納米電晶體的理想材料;理論和實驗研究均表明相較矽基器件而言,其具有5-10倍的本徵速度和功耗優勢,性能接近由量子測不準原理所決定的電子開關的極限,有望滿足後摩爾時代集成電路的發展需求。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圖 |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2020 年中國區榜單入選者韓拯憑藉上述研究成果,韓拯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 未來CPU就靠它了:只有一個原子厚的電晶體
    德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矽烯電晶體,厚度只有一個原子。利用這種電晶體,科學家未來可能有一天會製造出耗能更少、功率更快的晶片。隨著石墨烯的大熱,另一種類似的納米新型材料也引起了材料學界的極大興趣,這就是矽烯(Silicene)。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在 2015 年 9 月,而立之年的韓拯決定回國,之後一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開展新型人工納米器件的量子輸運調控研究。  對於他而言,在研究當中最享受和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本來一個不太明白的事,不斷地通過數據積累與同行討論之後把它弄明白。
  • 麻省理工的研究為非矽電晶體帶來新希望
    然而,矽的統治可能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就很有可能動搖其霸主地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名為InGaAs(砷化銦鎵)的合金可能具有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電晶體的潛力。以前,研究人員認為InGaAs電晶體的性能會在小範圍內下降。但是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明顯的變質並非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
  • CISSOID引入了新系列P通道高溫功率MOSFET電晶體
    CISSOID,在高溫半導體解決方案的領導者,介紹了 VENUS,他們的新系列高溫 30V 的 P通道功率 MOSFET 電晶體保證操作在攝氐負55度到225度之間。
  • 碳納米管全球高校應用研究7大領域!
    近年來,國際高校在碳納米管的諸多應用領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電子領域(電晶體、傳感器等)、生物醫療領域、航空航天(研究用太空飛行器鏡片、複合材料增強體、功能材料)、軍事領域(生化防護服和地雷、爆炸物探測器)、能源領域(超級電容器、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熱光伏設備)以及雷射器等,其中,碳納米管在電子器件、醫療領域以及傳感器方向有著較為廣泛的應用。
  • 中科院發表「聲明」:僅研發出2納米電晶體,並不具備2納米晶片設計...
    近日,網絡熱傳中科院已經研發設計出2納米晶片。事實真相只說對了一半,「2納米」確實存在,但「2納米晶片」卻是失真。據快科技2020年1月13日報導(近期突然火起來,說明炒作嫌疑很高),中科院成功研發出了生產2nm及以下晶片工藝所需要的新型電晶體——疊層垂直納米環柵電晶體。
  • 西電在材料領域國際頂級期刊ACS Nano發表研究成果
    器件示意圖目前,由於短溝道效應,5 nm以下的矽基場效應電晶體的製造是非常困難的。當溝道不斷變小,降低到數個納米時,CMOS器件不僅受製造工藝的限制,還受到一些基本物理原理(例如隧穿效應等)的限制而無法正常工作。
  • 印刷電子技術打造低成本、超低壓和超低功率的碳納米管電晶體
    印刷電子技術打造低成本、超低壓和超低功率的碳納米管電晶體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用於印刷電子的新方法,該方法允許超低功率電子設備可以從環境光或射頻噪聲中充電。該方法為低成本印刷電子產品鋪平了道路,這些印刷電子產品可以無縫地嵌入日常物品和環境中。
  • 新型二維電晶體,所需電壓更低,電流密度更大
    布法羅大學(UB)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由石墨烯和複合二硫化鉬製成的新型二維電晶體,該電晶體需要的電壓只有目前半導體的一半,電流密度也比正在開發的類似電晶體要大。這種以更低的電壓工作和處理更多電流的能力是滿足包括量子計算機在內的新型高功率納米電子器件需求的關鍵,有望開創一個新的計算時代。"需要新技術來擴展電子系統在功率、速度和密度方面的性能。這種下一代電晶體可以快速切換,同時消耗較低的能量,"論文的主要作者,Huamin Li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