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2020-12-24 掌橋科研

一旦無法想像,僅由幾個原子簇甚至單個原子組成的電晶體就有望成為具有無與倫比的存儲和處理能力的新一代計算機的基礎。但是,要實現這些微型電晶體(微型電子開關)的全部潛力,研究人員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製作這些眾所周知難以製造的組件的許多副本。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及其馬裡蘭大學的同事們已經逐步開發出配方,以生產原子級裝置。使用這些說明,由NIST領導的團隊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構建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並且是第一個製造對器件的幾何尺寸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的團隊。

科學家證明,他們可以精確地調整單個電子流過其電晶體中的物理間隙或電障的速度,即使經典物理學會因為缺乏足夠的能量而禁止電子這樣做。這種嚴格的量子現象(稱為量子隧穿)僅在間隙極小時(例如在微型電晶體中)才變得重要。精確控制量子隧穿是關鍵,因為它使電晶體能夠以僅通過量子力學可能的方式「糾纏」或互連,並為創建可用於量子計算的量子位(qubit)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為了製造單原子和少原子的電晶體,該團隊依靠一種已知的技術,即在矽晶片上覆蓋一層容易與矽結合的氫原子。然後,掃描隧道顯微鏡的細小尖端去除了選定位置的氫原子。剩餘的氫起到了屏障的作用,因此當研究小組將磷化氫氣體(PH 3)引導到矽表面時,單個PH 3分子僅附著在氫被去除的位置(參見動畫)。然後研究人員加熱了矽表面。熱從PH 3噴出的氫原子並使殘留的磷原子嵌入表面。通過額外的處理,鍵合的磷原子為一系列可能用作量子位的高度穩定的單原子或少數原子裝置奠定了基礎。

NIST研究人員Richard認為,由NIST小組設計的方法中的兩個步驟-將磷原子與矽的保護層密封,然後與嵌入的原子進行電接觸-對於可靠地製造許多原子精確的設備副本來說似乎至關重要。銀說。

過去,研究人員通常在所有矽層都生長時施加熱量,以消除缺陷並確保矽具有將單原子器件與常規矽晶片電子組件集成在一起所需的純晶體結構。但是NIST的科學家發現,這種加熱可能會使結合的磷原子脫落,並可能破壞原子級裝置的結構。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小組在室溫下沉積了前幾個矽層,從而使磷原子得以保留。只有在隨後的層被沉積時,團隊才施加熱量。

Silver說:「我們相信我們的層塗覆方法可以提供更穩定和精確的原子級設備。」 甚至沒有單個原子都可以改變具有單個或小的原子簇的電子組件的電導率和其他屬性。

該團隊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用於與埋藏原子進行電接觸的關鍵步驟,從而使它們可以作為電路的一部分運行。NIST的科學家們輕輕地加熱了一層鈀金屬,該金屬層施加在矽表面特定區域上,該區域直接位於嵌入式矽器件的選定組件上方。加熱的鈀與矽發生反應,形成稱為矽化鈀的導電合金,該合金自然穿透矽並與磷原子接觸。

在最新一版的《高級功能材料》中,Silver及其同事(包括王希喬,喬納森·懷裡克,麥可·斯圖爾特小和庫特·裡希特)強調,他們的聯繫方式成功率接近100%。威裡克指出,這是一項關鍵成就。他說:「您可以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單原子電晶體器件,但是如果您不能與之接觸,那就沒用了。」

Richter說,製造單原子電晶體「是一個困難而複雜的過程,也許每個人都必須咬牙切齒,但是我們已經制定了步驟,這樣其他團隊就不必再試一試了。」

在今天發表在《通信物理學》上的相關工作中,西爾弗和他的同事們證明了他們可以精確地控制單個電子穿過單電子電晶體中原子精確的隧道勢壘的速率。NIST的研究人員和他們的同事製造了一系列單電子電晶體,除了隧穿間隙的大小不同外,它們在各個方面都相同。對電流的測量表明,通過將電晶體組件之間的間隙增加或減小不到納米(十億分之一米),該團隊可以以可預測的方式精確地控制單個電子通過電晶體的流動。

懷裡克說:「由於量子隧穿對於任何量子器件都至關重要,包括量子位的構造,因此一次控制一個電子流的能力是一項重大成就。」 此外,隨著工程師在微型計算機晶片上封裝越來越多的電路並且組件之間的間隙不斷縮小,理解和控制量子隧穿的影響將變得更加關鍵,Richter說。

相關焦點

  • EUV光刻機還沒買到,單原子電晶體已經上路了
    也許有一天,光刻機不再是今天的樣子,而子電晶體會成為新一代計算機中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基礎。單原子電晶體已經在實驗室中實現,但是要實現這樣的微型電晶體處理器,研究人員必須找到可靠的方法來將電晶體重複製造許多次,並且將他們連通在一起。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
    過去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產業沿摩爾定律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測,集成電路可容納電晶體數目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目前集成電路中可實現的最小加工尺寸為3-5納米。當前,隨著集成電路特徵尺寸逼近工藝和物理極限,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器件特徵尺寸極具挑戰。   圖1: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同時,獲得了最小間距為 50 納米的單原子層溝道鰭片陣列。
  • ...氦舶科技」率先切入高性能電子印刷化學品、單原子催化劑市場
    成立於2016年,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的新材料公司Hyperion氦舶科技希望改善這種情況,專注於為下遊加工廠商提供微米至納米級貴金屬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方案。Hyperion氦舶科技CEO黃翟告訴36氪,他們具備的核心能力是可以根據下遊需求,設計貴金屬的配方和加工工藝,以提升貴金屬材料在終端產品中表現出的性能,並且降低終端產品的成本。
  • 類DNA螺旋結構材料可造更小電晶體
    科學家利用稀土元素碲造出一種一維的像DNA一樣螺旋結構的材料,可以製造更小的電晶體。在過去幾年裡,實驗室內造出的電晶體越來越小,研究人員目標造出只有一個原子那麼大的電晶體。這項近期發表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的研究,發明了直徑只有2納米的場效應電晶體。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矽電晶體,直徑在10~20納米左右。2018年,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組發現二維碲材料電晶體,電流性能大幅提高。進一步研究發現,碲的另一種一維結構可以讓造出的電晶體更小。
  • 科研人員提出電弧放電法一步合成高穩定性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合作,提出一步法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新策略,該單原子鉑催化劑顯示出高效的液相選擇加氫性能,高溫合成過程有利於單原子催化劑穩定性的提高,相關研究成果以One-Step High-Temperature-Synthesized
  • 今日科技話題:「尖峰水玉杯」、單原子催化劑、植物、兒童新冠肺炎...
    34種單原子催化劑,覆蓋了多種過渡金屬和多種襯底。 單原子催化劑因為具有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和獨特的電子結構,在水解、氧還原、二氧化碳加氫、甲烷轉化等化學反應中受到了廣泛關注。但目前合成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對單原子和襯底都有比較高的要求,還不能實現在任何襯底上製備任何的金屬單原子催化劑,因此,發展對襯底和金屬無選擇性的普適性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南大:新方法大顯身手!一招製備多種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金屬催化劑具有獨特的配位環境和100%的原子利用率,已經成為催化研究的前沿領域。熱力學上,單原子具有高表面能,容易導致原子團聚和催化劑不穩定。常規的單原子合成方法具有能量消耗高、條件苛刻、程序繁瑣、不可控和負載量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
  • 中國科大利用原位同步輻射發現單原子近自由催化動力學行為
    近幾十年,科學家對納米尺度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可控構築極大地促進了催化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發展。其中,單原子催化劑由於其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優異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成為了近年來能源催化領域的明星材料。單原子催化劑的活性和選擇性高度取決於其金屬原子的局域原子和電子結構,及其與載體間的相互作用。
  • .: 單原子Ni修飾, 大幅提高Pt質量比活性
    今天,小編再為您帶來他們公元2019年520節日的最新力作,在nature catalysis上報導了單原子Ni促進Pt電催化劑性能的最新研究進展。共同第一作者:Mufan Li, Kaining Duanmu, Chengzhang Wan, Tao Cheng.
  • 未來CPU就靠它了:只有一個原子厚的電晶體
    德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矽烯電晶體,厚度只有一個原子。利用這種電晶體,科學家未來可能有一天會製造出耗能更少、功率更快的晶片。隨著石墨烯的大熱,另一種類似的納米新型材料也引起了材料學界的極大興趣,這就是矽烯(Silicene)。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單原子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發現Pt單原子能夠與TiO2載體間發生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SMSI),但其所需發生溫度較Pt NPs更高,且Pt單原子失去
  • 阿德萊德大學喬世璋教授Angew:單原子配位環境調控反應選擇性
    有鑑於此,阿德萊德大學的喬世璋教授課題組以2電子ORR為研究體系,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單原子催化劑及其合成方法,並研究了配位環境的影響。 圖文導讀 以MgO為模板,碳源/金屬鹽/配體源的混合前驅體在高溫熱解後得到介孔石墨烯負載的單原子催化劑,如該工作中的Mo-O/S-C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等揭示Fe單原子活性中心的配位結構變化
    作為連結多相催化與均相催化的「橋梁」,單原子催化劑為從原子層面闡明催化劑的構-效關係、揭示催化反應機理提供了契機。然而,單原子催化劑在實際反應條件下活性位點的精準探測仍具有挑戰性。因此,單原子催化中心微環境(配位環境和電子結構)的精細調控和高分辨原位表徵裝置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 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不過新研究已經找到了問題關鍵,即所謂的氧化物陷阱,該現象會導致電子在流過電晶體時遭遇限制。
  • 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科學家直接製造:二硫化鉬電晶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用剝落二維材料製造電子設備是很棘手的,IMDEA Nanociencia的丹尼爾·格拉納多斯(Daniel Granados)團隊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包括利用脈衝聚焦電子束誘導蝕刻技術對MoS2-FET電晶體進行後處理剪裁。
  • 美國科學家首次製備「記憶電晶體」
    通過將電晶體與記憶電阻器的功能特性結合起來,研究人員創造出一種新的電晶體類型——記憶電晶體。該元器件的運行類似人類的神經細胞,可以很大程度增強改善計算機性能,使它更像人腦。圖:記憶電晶體有類腦性能人腦的基本組織是神經元,神經元的突起互相連結構成神經網絡,使人腦可以同時處理很多複雜的任務。
  • 科學家發現InGaAs可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
    ▼麻省理工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用於製造更小、更節能的非矽基電晶體的新方法,它就是此前被用於高速通信系統的砷化銦鎵(InGaAs)材料。此前該材料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其性能會在較小的尺度下出現滑坡。
  •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