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視頻在網上流傳開來。視頻中,女租客與房東爭論租住期限,雙方爭執不下,女租客拿刀相向。據網上消息稱,事件起因是某品牌房屋租賃公司發生經營困難後一邊騙房東可以收回房子,一邊騙租客解約了還能繼續居住,由此雙方矛盾激化,引發暴力事件。近年來,「長租公寓」糾紛頻頻出現,其根本原因到底如何?
區別於傳統的房屋中介,「長租公寓」的租賃公司推出了一種「租金貸」模式。租客在與長租公寓公司籤下租約的同時,與該企業合作的金融機構籤訂貸款合約,一般由該金融機構替租客支付全年房租,租客向該金融機構按月還清租房貸款,相應的貸款利息一般由長租公寓企業代為支付。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出在租金到達長租公寓公司後,公司會選擇拖一段時間轉交租金,這段時間眾多租客的租金實際上都在被長租公寓公司支配。而這一階段資金一旦出現問題,風險便流轉在了租客、房東身上。在出現危機時,房東想終止合同,租客也想離開,但雙方卻都深陷其中,無法脫困。一方面,租客已經向銀行貸款,離開房子無處可去還需繼續還貸;另一方面,房東也因此無法拿回房子,承擔著同等風險。因此,類似事件便頻頻出現。
面對「租金貸」,住建部發布《住房租賃條例(徵求意見稿)》第二十三條之規定,住房租賃企業不得以隱瞞、欺騙、強迫等方式要求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貸款,不得以租金優惠等名義誘導承租人使用住房租金貸款,不得在住房租賃合同中包含租金貸款相關內容。
因此,一旦出現此類事件,承租方、出租方都應迅速反應,運用法律賦予的權利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保存好手裡的證據,比如與長租公寓籤訂的合同等,先與長租公寓客服人員進行溝通,要求其進行退款,若協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前規避風險,在租房前看好合同的相關內容、違約條款、各方責任等內容。
但就目前實踐來看,維權還可能面臨幾點難處。首先,此類案件法律關係多,租客與銀行的貸款合同關係,租客與長租公寓公司的房屋租賃合同關係,房東與長租公寓的租賃合同或者委託租房合同關係,而法律關係的錯綜複雜極易導致維權主體的被動和限制。其次,維權對象不清。許多租客籤訂租房合同時,並不是與某長租公寓本公司籤訂的合同,而是與其關聯的公司籤訂的合同,這些關聯公司並沒有多少資金流轉,即使起訴能贏,租客也不一定能拿到實際應得的經濟損失。最後,是保存收集證據難,生活中,大部分人缺少的法律意識,在籤訂合同時,沒有認真看合同內容,或者在籤訂後,隨意放置合同,時間一長就找不到了。
綜合上述,在模式本身沒有問題的前提下,監管便成為根本手段。相關部門應早日強化對該類公司企業帳戶資金流動狀態的監管,才能在便利各方的同時,管控風險,保障各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