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du指南 何沛寬
2020年最後一個月,在線教育融資額,再一次「震驚」到業界。這個業界,不限於教育行業,甚至是整個創投圈。
12月24日,36氪報導猿輔導公司再獲投3億美元。今年以來,猿輔導已完成35億美元融資。
12月28日,晚點latepost報導,作業幫完成「超16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作業幫今年6月完成一輪7.5億美元E輪融資。這意味著作業幫年內獲投「超23.5億美元」。
同在12月28日,好未來宣布與Sliver Lake銀湖資本等投資機構,達成一項33億美元的私募協議。其中10億美元為新發行A類普通股。另外23億美元是可轉換債券,由Sliver Lake銀湖資本領投。無論性質,好未來增加了可調配的33億美元現金。
更早之前的12月7日,跟誰學宣布私募融資8.7億美元,就在12月28日,它的創始人陳向東宣布所有資金已經到位。
僅僅四家公司,就涉及了百億美元的資本投注。
這是教培公司密集、高額的融資「盛況」。堪比近年整個一級資本市場上最激烈的O2O、打車、共享單車賽道投融資。當下一級二級市場,教培公司市值估值合計更是接近千億美元。
當我們在看到這些資本、商業公司的投融資時,看到相對肯定的答案:在商業方向上,這些公司和資本可能作了一個好的選擇。
但回到一些更根本問題,是否仍能指向「正確」方向:
包括在線教育在內的教培公司,到底在解決什麼問題?
拋開資本、營收,這些教培公司為社會帶來了什麼?是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抑或是在導向一個更「糟糕」的結果?
這些問題的解答, 在我們看來,不次於,甚至遠高於商業、資本投入的重要性。因為問題背後,有數以億計的中國青少年、家庭。真切的與無數的人們相關。
藉跨年之時,我們想和大家聊聊以上問題。如果大家有任何思考,歡迎與我們有更多交流、探討!
以下:
1、教培公司到底在解決什麼問題?「競爭」。
爭取有限的入場券,進入聲譽、能力「代名詞」的教育、社會體系。
代價是,通過付費的方式,觸達商業公司聲稱的具備競爭力師資、教學資源。經培訓,縮短與目標的差距。本質是,付費、企圖買一條「有機會更短、更快的」到達終點的路。
k12,「提高一分,幹掉萬千人」。高校的升學考研,「提高一分,幹掉千人」。
這是付費,意圖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入優質資源的教育(學校)體系。
職前、在職的教培,當下起碼在中國市場中,最大的公司:考試型的、技能培訓型的,均是通過付費,獲得可能相對優質的、額外輔導。希冀在付費產品後,獲得比原有能力更高的結果期望。
這是付費,意圖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進入優質資源的社會(職場)體系。
解決誰的問題?
任何對「相對進步」寄有期望的大多數學生與家庭。
在k12,各省市的高考狀元或者是前十、前五十等等,接受採訪,被問及學習方法時,他們不會說通過教培公司的付費輔助。
再往985、211院校,這個答案可能開始發生一些變化:
你可能是按部就班在校上課進入院校,你身邊的室友可能是經過某家商業公司、某個名師輔導後,進入了同一個教育資源體(院校)。老實說,這甚至可能不算罕見,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實例。他在沒有接受額外輔導時,在20%、10%的成績群體中。
商業產品可能沒有改變萬分之一的清北門檻,但從top 5%院校的資源開始,有了它的一些效用。
再往下,同理。從90%到80%,從80%到70%,通過付費的「優質資源,一直往前」。也正是基於學生的基礎水平差距,k12教培公司部分會選擇進行「分班」(快慢班等形式)教學。
通過付費,優化相對競爭能力,已經是越來越家庭、學生的選擇。北大一項研究顯示,至2017年,k12課外輔導全國「37%」參與率。
付費,獲得「相對進步」、「額外的競爭優勢」。在職場求職、資格考試、技能學習的需求,亦然。這也可以解釋近年考公、考研、考證之前付費培訓的學生數量不降;應屆生就業壓力下,願意「付費買實習、買offer經驗」,進而「跨過門檻」、獲得更優質公司「面試、工作機會」。
2、拋開教培公司的資本、營收,它們到底為學生(消費者)個體與整體帶來了什麼?(1)正面的推進:效率的價值
1)製造公平
事實上,除2020年這個幾近「爆發性融資」的年份,教學輔導,在中國長久的歷史中早已有之,只不過可能更為「相對稀缺」,只有少數地主權貴能夠支付。
改革開放後至今40多年,已有400萬+教培機構,供給端的成熟與競爭,使得教輔服務作為消費品,極大降低了消費門檻。
而教培公司的角色是,通過資本等力量,聘請一線、優質的師資,引入「相對優質」教學資源。
原本毫無機會接觸一線師資的十八線家庭與學生,可以通過相對低門檻的付費方式,在教培機構觸達到師資、教學資源。
如果你們長期在一線城市,可能無法體會:十八線學生,很可能他日常接觸到的教師,最好的背景都只是普通院校。而通過付費的方式,假設是靠譜機構裡的、真實的優質師資,不能說學生的命運就此改變,但他起碼知道:更好的標準是如何。
不僅是k12 的商業教培公司。近7年的在線教育發展,乃至國際知名高校的課程,進駐到MOOC平臺等等。起碼在視野上,大眾學生、用戶,有了拉平與一線城市學生、用戶的一些機會。
2)接受教學輔導的平均水平「上升」
「給名校應屆畢業生,百萬年薪,進入教培機構當講師。」
今年以來,包括做教育的網際網路大公司、新銳教培巨頭公司,「給名校畢業生講師的薪酬水平」,一時成為行業、以及求職學生的討論話題。
這僅僅是一個縮影。不僅是清北畢業生有進入商業教培機構,越來越多教培機構招聘應屆校招生的門檻提升,遠超歷史程度。
教輔端,從「人才需求」的起點,就往上提升。「講師」,獲得市場更高的待遇,「不再是低薪崗位的代名詞」。
與之對應的,還有人才的正向反饋。越來越多相對優質(符合對教學培訓講師要求的學歷、能力的)人才,主動選擇進入商業教培機構授課。
而人才的正向反饋,最終受益的,是接受教輔的學生用戶,以及他們目標成績提升的可能性。
(2)消極的事實:商業公司的不平等資源,與結果的同質化
1)製造不公平
商業教培公司最終服務的:是付費的學生。為付費學生提供獲得「競爭優勢」的教學服務。
如果說國家統籌的教育體系,儘可能提供地區範圍內、基於分數的全局相對公平性。商業教培公司的目的,更多在於:為付費學生與家庭,提供小範圍資源傾倒。無論後者是面向1個學生、還是百萬學生。
商業公司能夠通過交易的方式,為局部分學生,提供優質資源。
而對於整個學生用戶來說,事實上,這會一定程度上助推:尤其是沒有任何經濟能力的k12學生與家庭,陷入弱者更弱的極端。
我們上面提到,37%是全國k12學生的平均課外輔導參與率。而一旦拆分為城鎮學生參與率,鄉村學生參與率,兩個數據的差異是明顯的:城鎮是45%,鄉村僅為22%。
假設商業教培公司,確實能夠提供參與輔導的學生成績。那麼它也同時助推了國內學生整個經濟落後群體的不公平。
當然這不限於k12學生,這個高校學生升學考研、公務員考試、職前付費求職、技能學習的交易中,同理。
2)同質化後的「內卷」強度增加:
不僅是局部不公平的助推,還有一個事實是,數以百萬、千萬乃至億人,參與培訓輔導。尤其是當下k12雙師大班網課,儘管不乏聲明:個性化輔導。每個學生能夠根據自己進度得到輔導、進步。
用更長時期的結果來看,大量的學生在參與輔導培訓,大量學生綜合平均分數向上提升。但可能發揮真正競技作用的排名,並沒有變化。
這個結果,類似職場的「內卷」現象。當大部分同一崗位的人們擁有同質無差異的工具能力,即便這種能力遠比以前要高,在同一個「競技場(企業)」,可能並不意味著,有更優的職業前景。
最後,
以上,是我們能看到整個教培市場,給學生個體、群體的效用,以及「無意中」產生的正負外部效應。
產生這些效用、效應的教培公司,可以說,我們在今年以來,從行業、資本等多種角度,做過各種分享。一個無法忽略的起點是,
沒有一家當下的教培大公司,在成立的時候,沒有提到:教育公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更高效率的產品給消費者,諸如此類「平淡但有力」的願景。
2020,資本大力投入,助推在線教育在內的教培公司,向更遠的「徵程」邁進。但願在新的一年,以及更久遠的未來,均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