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華為是目前我國最具實力的一家科技企業,目前華為在通訊設備領域以及智慧型手機領域都處於全球前列位置,其中通訊設備常年處於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而智慧型手機最近幾年也排進了世界前三的位置。
特別是在5G時代來臨,華為在5G領域的技術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在5G技術標準貢獻排行榜當中,華為就以1975個技術排在全球第1位,這個技術貢獻比第二名的愛立信還多出了437項。
可能是樹大招風,在華為科技實力越來越強的今天,讓美國感到非常不舒適,因為美國早就習慣了他們科技領先世界的優越感,現在突然看到中國企業科技實力發展起來,並對美國一些企業構成挑戰了,他們就開始採取一些非常規的手段來限制中國企業的發展。
從2019年開始,美國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嚴禁美國企業向華為供應相關的核心設備;到了2020年,美國對華為的限制進一步升級,除了限制晶片製造廠家向華為供應晶片之外,還嚴禁凡是使用美國技術、服務和設備的任何晶片廠家給華為提供晶片,這個措施徹底把華為的晶片供應給堵上了。
雖然目前華為還存儲有一些晶片,但一旦這些晶片用完之後,華為隨時有可能面臨無「芯」可用的情況,這對於華為來說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嚴峻的。
但面對美國的限制,華為其實也非常無奈,雖然華為擁有先進的晶片設計能力,目前華為海思是全球最具有實力的晶片設計企業之一,他們有實力設計出7納米甚至5納米的晶片,但是這些設計出來的晶片,如果沒有晶片製造廠家生產出來那也是白搭。
正如任正非前兩天在一次發言當中所表示的那樣:華為今天遇到的困難,不是依託全球化平臺,在戰略方向上壓上重兵產生突破,而有什麼錯誤。而是我們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的基礎工業還造不出來,我們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
可以看出任正非是非常無奈的,雖然目前我國的經濟體量非常龐大,被稱為世界工廠,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貨物出口國,但是我們所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屬於一些技術含量比較低的中低端產品。
對於晶片這種高新技術產品來說,目前我國仍然嚴重依賴進口,而我國對於晶片之所以嚴重依賴進口,因為我們國內沒有能力造出來,雖然目前我國也有不少晶片製造廠家,比如中芯國際、華虹等等,但是這些企業目前只能生產出28納米或者14納米的晶片,暫時不具備實力生產出7納米或者5納米的晶片。
而且對於中芯國際或者華虹這些晶片製造廠家來說,他們自身也有很多設備和技術來源於美國,而根據美國的禁令,凡是使用美國技術、服務或者設備的企業不能向華為供貨,所以即便中芯國際有意代工華為的晶片也力不從心。
而我國今天之所以面臨這種尷尬局面,因為我們在很多核心設備上仍然缺乏核心的技術,比如在晶片製造過程當中,很多核心技術我們都沒有掌握,比如高端光刻機,高端光刻膠等等。
目前全球能夠生產出14納米高端光刻機的只有荷蘭ASML一家企業,他們幾乎壟斷了全球所有的高端光刻機,目前全球一些晶片製造商所使用的光刻機基本上都是由ASML提供的。
雖然我國自己也有一些企業能夠生產出光刻機,比如上海微電子就能夠生產出90納米的光刻機,但這些光刻機只能用於生產低端的晶片。
就算上海微電子已經成功研發出28納米的光刻機,這些光刻機通過多次曝光之後,可以用於生產14納米甚至10納米的晶片,但是這個技術跟國際頂尖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對於電子產品來說,晶片的更新對行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14納米和5納米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產品,因為5納米無論是在功耗還是運行速度上都遠遠超過14納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廠家在新的晶片出來之後,都要在旗艦機上搭載這些最新的晶片。
所以即便未來我國能夠獨立自主生產出14納米的光刻機,不依賴美國的任何技術就能夠生產出10納米的晶片,但是我們跟國際上的5納米晶片甚至未來的3納米晶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直接會導致我們在市場競爭當中處於被動的地位。
但是從短期來看,這種被動的局面是不可能改變的,畢竟我們無論是在應用技術還是在基礎理論上跟西方一些國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想要彌補這種差距必須依賴於全社會的投入,只有從高校到科研院再到企業積極進行創新,同時把基礎科學搞起來,我國科技才有可能真正地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