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科技大佬,華為今年是真的難,5G布局被打亂,晶片代工被終止。
被美國卡住脖子的難受,華為是體驗最深的。為此,任正非在走訪北京高校時,說出了華為面臨如今困局的根本原因:
我們設計的先進晶片,國內的基礎工業造不出來;
我們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
這兩句話令人心碎,也令人無奈。很多人說,這是華為甩鍋給我國基礎工業,但霸姐卻不這麼認為,就像任正非說的,華為不可能又做產品,又去製造晶片,這樣的話就會導致資源分散,最後反而是什麼都做不成。
我國有世界最先進的晶片設計公司,卻沒有一流的晶片製造企業。
在任正非眼裡,這就是華為目前最大的困境。華為海思在晶片設計領域已經是世界前列,能夠設計出全球最優秀的晶片,比如華為麒麟晶片,是世界首個搭載人工智慧處理器的晶片,但遺憾的是我國的晶片製造卻是世界三流。
那麼我國晶片製造到底差在哪裡?主要在器和人上面。
首先我國沒有製造高端晶片的光刻機。目前臺積電已經成功攻克了3nm晶片,預計2022年量產,但由於歐美在高端光刻機領域對我國的限制,導致了我國在高端晶片上面的落後,只能依靠臺積電、三星等企業的代工,如今美國一制裁,我國的晶片就完了。
其次就是我國沒有高端晶片製造的人才。在高端人才方面,雖然世界前10的納米材料科學家中有6個是中國人,但他們都在美國工作生活,對我國在微型材料方面貢獻較低;再次,晶片製造的基礎工程師我國也是大量缺少,這是因為我國晶片製造長期依賴歐美,國內製造商少,就業率和薪資低,大學培養的人才基本都轉行了,最後導致學校在這方面的招生逐年減少,已經沒有培養這方面人才的溫床。
根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高端技工的缺口高達2000萬人,大國「智」造缺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線操作的工程師。
前段時間,網上傳華為為了自我拯救,啟動了南泥灣計劃,準備自己製造晶片。如果這是真實的,這將是華為的英雄壯舉,但卻是我國晶片製造業的悲哀,我們不能讓一個華為抗住所有。
任正非是英雄,華為是英雄企業,但我們國家不能只有一個華為,要在各種領域都湧現出華為這樣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敢於銳意進取,開創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