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曹
華為現在的困難是,設計出晶片,但是國內基礎工業造不出。
這是華為 "心聲社區"刊發的任正非9月拜訪清華、北大等國內高校的發言,其中提到,華為現在的困難就能夠設計出晶片,但是國內工業卻造不出來,甚至表示華為不可能又做產品,又造晶片,短期內難度確實很大。
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質疑,不是說國內都是千億造芯項目嗎?不是說國家開始扶持半導體行業了嗎?甚至有人會問,國內半導體行業基礎到底有多差?中國芯又該如何崛起呢?
任正非的期待,在於人才
之前我們已經談過,其實不管是市場還是技術攻克,都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而在華為 "心聲社區"刊發的郵件中任正非也表示國內每年畢業將近七八百大學生,加上中專生大概有一千萬,如果允許差別化教育,就會奼紫嫣紅,喊著"一二一"齊步走就會失去活力,沒有創新。
而根據《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年版)》顯示,我國在半導體方面哪怕是到了2022年人才缺口依然高達20多萬,而且也存在結構性失調,甚至國內出現過"挖人"的事情,當務之急或許就是培養人才。
而有消息爆料南京的晶片大學就在近期揭牌,其培養方式就是"小而精",有爆料稱華為海思和中芯國際都有參與進來,而且據說是招收有基礎知識、對集成電路感興趣或是還處於企業實習的人員,這樣一來,或許會加快人才的培養。
設計出晶片,為什麼造不出晶片?
任正非也表示華為現在的困難是設計出晶片,但是國內的基礎工業造不來,這個時候就必然有人說,國內尤其是今年看上去"造芯熱潮"轟轟烈烈,難道就沒有能夠為華為代工的嗎?其實"造芯"真沒那麼容易。
就拿手機晶片來說,產業鏈劃分有設備、材料、集成電路設計、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五大領域,而華為海思也只是在設計上比較出眾,那還是耗時16年投入巨資的成績。
國內目前來說在設計、封測方面都比較成熟,但在製造這一環節卻比較吃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光刻機沒高端的,就是上海微電子明年能夠順利提交新品,那也是28nm。
國內半導體領域基礎薄弱,不是某一方面突起就能把整個產業鏈給帶起的,而且國家也要求在2025年實現70%的自給率,那麼我們就要在設備、材料、集成電路設計、晶圓代工等方面要實現突破,而這並不容易。
不是說有了光刻機我們就能造芯,像不缺設備不缺資金的英特爾,不是也在7nm工藝上被卡住了?究其原因就是技術不過關,而技術的背後就是人才。
這個時候我們或許就能夠明白任正非為何有3天訪問4所大學的舉動,這是"求賢若渴",也是"迫在眉睫"。
寫在最後:
而值得期待的是,我們在半導體方面加大了更多的投資。
南京成立晶片大學,人才培養開始了。中芯國際實現了N+1的流片,基本上算是掌握了7nm工藝(和真實7nm還有一定的差別)。中微半導體實現了國產化5nm蝕刻機,並與臺積電進行了合作。
種種事情表明,大家在團結一致,發揮各自所長一同攻克在半導體方面的短板,團結之下也必將有所收穫。
中國芯崛起道路漫漫,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攻克,放棄"彎道超車"的幻想,努力做好基礎工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