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為啥造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這是現實,也是無奈,國內雖有齊全的產業鏈條,卻缺乏晶片領域的基礎研究,目前來說對國外晶片技術有一定的依賴。
為什麼美國千方百計要制裁華為,你試想一下,未來,5G一旦指揮成千上萬架無人機、成千上萬架無人艦艇、成千上萬個機器人……這將是什麼樣的場景?對美國來說這太可怕了。
但是國內又造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 在斷供的情況下,不自己動手,怎麼獲得晶片?等待?還是寄希望於其他國家?華為接下來的路任重道遠!
從新聞中抽離出來,我們不禁要問,華為是如何從年收10億做到年收8588億,從一個小小的民營企業做到行業全球前三,又是為何被美國如此懼怕,要全面制裁,國內為啥造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看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華為的成長之路》這本書以時間為軸,沿著華為的成長的軌跡,全景式再現了華為的奮鬥史,解讀了華為在歷次重要轉折時期的抉擇和突破,解析了一家高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所經歷的四大階段,深度還原了華為成長之路中22個關鍵事件,從中梳理出支撐其發展、滋潤其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和管理思想,幫助正在成長中的企業更好地學以致用,克服當下困難,展望更遠的未來!國內為啥造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看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本書的作者鄧斌,在華為公司任職11年,是華為原中國區規劃諮詢總監,華友會華為管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領銜主講「華為管理之道」系列課程300餘場,深受企業好評!在本書中,鄧斌從自身在華為10多年的切身體會出發,把讀者帶入歷史場景中,為我們呈現了看華為的新視角,也為正在成長中的企業帶來更深刻的啟發!
什麼叫成功?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說是像日本那些企業那樣,經九死一生還能好好地活著,這就是成功,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
1983年,任正非從部隊轉業,便跟隨在深圳南油集團工作的太太轉業到深圳,並在該集團下屬的一家電子公司任副總經理,手下管理20多人。
儘管任正非在部隊期間,因工程技術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嘉獎,34歲就出席了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但任正非沒有商業經驗,一次業務中被騙了200多萬元的貸款,那個時候才是1985年啊,萬元戶稀奇的年代,200多萬元得多大的一筆巨款呀,因此任正非在公司備受冷落,被迫離職創業!
四十不惑又背負巨債,任正非的日子不好過,正如他自己坦言,走入地方後,不適應商品經濟,也無駕馭它的能力,一開始在一個電子公司當經理,也栽過跟,也被人騙過,後來也是無處可以就業,才被迫創建華為的,如何讓公司活下來,是華為成長路上的第一個十字路口。
回顧創業之初,任正非說:「我們當時就像一隻螞蟻,站在大象的腳下。」
從1987年華為公司成立,到1994年華為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數字程控交換機全面商用,華為用了7年的時間。那個時候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通信設備巨頭蜂擁而至,這些企業都是「百年老店」,平均司齡99歲,而且都是各國的「豪門望族」在掌權。
因為通信市場的蛋糕很大,國內有資源的公司也紛紛入局,幾百家公司爭相競逐,場面一度非常混亂,但任正非靠著對企業準確的定位,創業之初先活下去再發展,經過了市場的洗禮,異軍突起,發展至今成為全球行業前三。
這也是任正非為什麼反覆說:『活下去是華為的最低綱領,也是最高綱領。』
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做企業也是一樣,不懂行情就無法在行業中生存,先生存,再發展!
華為的成長之路濃重的一筆的就是96年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
當領導有多不易,手下能力不行,事事請示,發愁!手下能力太強,山頭林立,更發愁!早年為了開拓市場,任正非授予一線辦事處非常大的權力,結果95年下半年,華為市場部有一些辦事處主任居功自傲,不願聽從公司的統一指揮和調度。
該怎麼辦?收權?業績下滑!不收?企業易主!
於是負責市場工作的孫亞芳提出:「市場部集體大辭職」的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對華為產生了3個重要影響:
曾經看到一個關於華為的笑話,說是華為一新員工,剛到公司,就對公司的戰略問題,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任正非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再次說明一個企業的成長是被設計的,領導者的權威不容挑戰!
華為員工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大部分都是兢兢業業的普通人,並不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華為的成功就在於:讓最平凡的人匯聚起來做出非凡的成就。
98年,華為的年銷售收入60億元人民幣,幾千個產品功能都是電信運營商大客戶提出的需求,無法標準化,大家想退卻,不願意推行IPD,怕得罪客戶,但任正非痛下決心,要做大,就要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排除萬難拜師IBM學「爬樹」。
企業不能像小貓釣魚那樣三心二意地選擇產品賽道,一旦選擇了某條路,就必須聚焦,心無旁騖地把它做深做透,做成這個領域的頂級玩家。
就像10多年前,中國空調還是春蘭的天下,那時哪有美的格力什麼事,但是,春蘭在空調行業領先之後,卻進入汽車、房地產行業,結果主業沒有深耕,副業又沒做起來,很快便被格力美的取代!
格力為什麼能崛起如此迅速,就是因為專注,做了低端再做中端,做了中端再做高端,做了模仿再做自主研發,一路縱向發展,不斷地沉澱技術、渠道、管理,讓「好空調、格力造」落到實處!
華為的成長之就是這樣,立志於基業長青的企業,一路專注,縱向發展,摘最高處的果實,讓友商也有低處的果實可摘!
創業不易,華為的成長之路,成功無法複製,但可以借鑑,掌握這些你也可以,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說,這本書立體地展現了華為創立30多年的發展歷程,及其身處關鍵時期的應對之策,對當下中國企業的經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而理解華為在不同時期管理思想的變化,也將為中國企業帶來更深刻的啟發。
如果此刻的你正處於企業成長的路上,不妨看下這本書,相信成功無法複製,但可以借鑑,掌握這些你也可以!國內為啥造不出華為設計的晶片,看了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最後祝福華為克服困難,挺過難關,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持續領航中國高科技企業「永不言棄,進而有為!」加油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