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事的「熊孩子」背後,往往站著不懂事的「熊家長」。
有孩子在車廂裡大吵大鬧,其他乘客紛紛勸阻,家長卻說「他還是個孩子」。
有孩子在學校裡打了架,老師叫家長去談話,家長卻說「他還不懂事」。
有孩子在別人家裡亂跑亂翻,主人家生氣,家長卻說「大人不跟小孩計較」。
父母總用「還小」、「不懂事」、「不計較」給孩子當擋箭牌,卻不知道總有一天,這種藉口會成為孩子傷害他人的利刃。
孩子有沒有教養,其實跟父母有莫大關係。
都說「慣子如殺子」,你越不管教孩子,孩子就越不怕事,反而頻頻闖禍惹事。
熊孩子和惡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
很多孩子的壞脾氣和惡劣行為,都是被父母慣出來的。
父母總說「沒關係」,他們就真的以為沒關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父母每次讓一步,孩子就囂張地進一步,更加隨心所欲。
孩子不懂是非對錯,他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覺得有趣、好玩,從不會考慮後果。
而有一些後果,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熊孩子都是慣出來的。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這句話已經被說爛了,但確實是對的。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給孩子營造的成長環境,對孩子的終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著一系列圖片:地鐵等候區父母身體力行教會孩子地上腳印的作用,孩子學會了遵守秩序;商場打翻飲料弄髒地面,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用紙巾擦拭,孩子學會了保持公共衛生,不給他人帶來麻煩;雨中打傘的媽媽在路過流浪漢的時候把傘傾斜,孩子學會了尊重弱勢群體,學會了給予愛……
古語云: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謂細節,就是因為足夠微小、難以被發現,所以總是被忽略。
有的家長覺得這些小細節也沒什麼大不了,一時忽略很正常。但是細節決定成敗啊,總有一天,時間會用事實告訴你,熊孩子和優秀孩子之間的鴻溝,就是一個又一個小細節的累積所導致。他日你所羨慕的懂禮貌、有教養的別人家孩子,也不過是因為今日他們有一個注重細節教育的父母而已。
美國兒童教育學家多蘿西·洛·諾爾特有一段名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了頭腦平靜地生活。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父母細節的示範中,他就學會了條理和秩序,也學會了平等和尊重,更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所以,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讓孩子懂得,雙手拿起的不僅是物品,更是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