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楊希林 陳立群
H5製作:胡昱晗
圖片由寧海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提供
「癸丑之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以寧海開篇,這座秀麗古城在行者徐霞客的旅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美食與歷史傳說交相輝映,滋養了每一個寧海的人,浸淫了每一寸寧海的土。這裡的美食文人墨客嘖嘖稱道;皇帝戀戀不忘、下令上供;還與徐霞客、戚繼光等人有著不可不說的故事……
天下旅遊,寧海開遊,寧海是徐霞客遊記開篇地。寧海山嶺連綿、土壤肥沃、森林覆蓋面廣,絕佳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了這邊沃土豐富物種和獨特的天然食材。漫長的灘涂孕育了各類海鮮,尤其是小海鮮聞名遐邇。
明末,遊聖徐霞客兩次途經寧海,對寧海地道土菜讚不絕口。而寧海徐霞客古道沿線村鎮,令人唇齒留香的冷熱桌菜,俗稱「霞客宴」。讓我們一起來解鎖寧海霞客宴吧——
一市青蟹
青蟹,古稱蝤蛑。光緒《寧海縣誌》:「蝤蛑, 大者徑尺,八足二螯,隨潮脫殼,一脫一長。」在古代,蝤蛑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如蘇東坡《丁公默送蝤蛑》:「半殼含黃宜點酒, 兩螯斫雪勸加餐。」寧海一市旗門地處三門灣畔,此地出產的青蟹肉味鮮美獨特,營養極為豐富,食用和藥用價值俱佳,尤其是交配後性腺成熟的雌性蟹(紅姆、膏蟹)有「海中人參」之美譽,是產婦、老幼和身體虛弱者的高級滋補品。
情侶對蝦(大佳河對蝦)
據縣誌記載,大佳河海域古稱蜃海。對蝦,舊稱海蝦、大蝦。光緒《寧海縣誌》:「海蝦長有近尺者,大如中指,而螯長於身。」南宋儲國秀《寧海縣賦》亦有「蠣壯蝦魁」 之說。故事傳說:東海龍王有個女兒叫明霞公主,年方十八,愛上了一位大佳河打魚後生。龍王不肯,極力勸阻女兒不成,竟然設毒計害死了打魚後生。明霞公主得知後,自殺殉情,與打魚後生雙雙化身為大蝦,成雙成對,故名對蝦。
西施香舌(長街蟶子)
寧海長街,瀕臨三門灣,常年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鹹淡適宜,灘涂細膩肥沃,所產的蟶子殼呈細長的橢圓形,殼薄而脆,體大肉肥,是蟶子中的佼佼者。長街鐵板蟶,香氣十足,鮮嫩可口,曾獲得「中國浙江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
宮廷香魚(鳧溪香魚)
香魚,又稱細鱗魚,非常名貴,產於寧海鳧溪一帶。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個秋天,乾隆皇帝帶著和珅下江南,來到鳧溪一帶一處院子,主人在煮魚湯,乾隆一行喝湯吃魚之後,發現這個魚特別鮮香,就問是不是加了什麼特別的香料,主人說沒有,說這個魚本來就自帶香味,叫香魚。乾隆想,世上居然有如此美味的魚,讓主人烤成魚乾帶回皇宮品嘗。回宮之後乾隆下旨,令浙江撫臺要鳧溪的香魚乾,從此年年上貢。鳧溪香魚也就成了朝廷貢品,又稱宮廷香魚。
年年有餘(寧海時令魚)
寧海地處浙東黃金海岸線,水產品非常豐富,香魚、黃魚、帶魚、鯧魚、梅童魚、青磚魚、海鰻、鰳魚、鮸魚、銅盆魚、鯔魚、鱸魚、跳魚、泥魚、杜鰻、海鯰、鰹魚等等,「魚」與「餘」諧音,在寧海民俗中,魚象徵著富貴,「年年有餘」寓意每年都有多餘的財富及糧食。在寧海的傳統婚宴上,魚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餚,並且常常作為婚宴的主菜,象徵著新婚夫妻恩恩愛愛、永「魚」愛河、生活富足、白頭偕老。
霞客土雞(寧海土雞)
徐霞客第二次遊寧海時,岔路是他繼梁皇山之後的第二個住宿地。當晚,岔路仙人谷飯店的葛姓老闆,聽徐霞客介紹的經歷後十分敬佩,就免費贈送一個紅燜土雞讓他補補身子,並介紹了土雞的做法、味道和營養價值。徐霞客邊吃邊贊,大為興奮。他說:「我行走天下,爬山涉水,平時多在寺廟用膳,菜飯清淡,正需要這個土雞來滋養元氣。」聽說這個土雞尚無 菜名,就建議叫山黃雞,意為山裡土雞,黃芪為主藥材,烹製而成。自那以後,岔路一帶又稱這道菜為「霞客土雞」,以紀念這位偶遇的奇人。
岔路黑豬
岔路黑豬肥肉少精肉多,肉質鮮紅、質地細嫩、口味清香。岔路黑豬是怎麼來的呢?傳說,在葛洪煉丹期間,有一頭黑豬,經常離群獨闖,這一天聞香而至,來到葛洪煉丹處附近,看到葛洪有時候朗讀經書,有時候靜坐練功,有時候開爐煉丹,香飄十裡,山豬不知不覺被迷住了,做起了葛洪的鄰居。有一天山豬偷吃了葛洪的丹藥,後來生了六頭黑豬,葛洪發現肉質特好,於是讓岔路百姓推廣,一代一代,黑豬肉就傳承了下來。
戚將軍糅(東岙粉糅)
明朝中葉,倭寇大肆侵犯浙東沿海地區,百姓深受其害。後來名將戚繼光率軍抗擊倭寇,在台州接連取得勝利,史稱「台州大捷」(東岙是「台州航幫」重要成員之一)。傳說那一年正月十四,一些東岙老百姓聽聞戚繼光將軍在台州某地與倭寇鏖戰,便帶上食物,前去勞軍。戚家軍得勝回營,東岙老百姓端上一碗碗熱乎乎的「 東岙粉糅」....軍民魚水之情,場面感人。戚將軍高興地說道:謝謝 鄉親們!你們的『糅』讓我們打了個大勝仗!寧海人民為 了紀念戚將軍,從此以後,「 東岙粉糅」又被稱作「戚將軍糅」,正月十四夜及婚嫁吃「糅」的習俗也就此形成,並流傳了下來。
金玉飛瀑(深甽大菜絲)
金玉飛瀑又稱深甽大菜絲,用深明本地白菜絲、肉絲、雞蛋絲等翻炒而成,色香味俱佳,頗受食客喜愛。1964年,72歲高齡的郭沫若副委員長在南溪溫泉療養院休養期間,有一天走到景區瀑布下面,細細長長,飛掛崖壁,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後走回屋裡,寫下「天明山南溪溫泉」七個大字。晚上,廚師長做了一道白菜絲,只見這道菜高高堆砌,顏色鮮亮清白,一條條菜絲有序排放,頂上散了幾條金黃的蛋絲,郭老一看哈哈大笑:這分明是金玉飛瀑!從此,深甽大菜絲有了一個文雅的名字:金玉飛瀑。
一品土豆(胡陳土豆)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潔白如玉。傳說一位寧海人在朝廷做官,頗得皇帝賞識。有一天君臣閒談:「愛卿家鄉 可有什麼好吃之物?」寧海人答道:「啟稟聖上,微臣老家寧海地處浙東沿海,山珍海味俱有。而微臣最喜歡吃家鄉的土豆,可謂百吃不厭。」皇帝當即下旨, 命寧海縣令挑選一批上等的土豆進貢。皇帝品嘗了寧海土豆,連聲說好吃。當得知這批土豆來自南宋名相葉夢鼎故裡,皇帝龍顏大悅,贊道:「昔時葉丞相官居一品,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賢良忠臣,今其故裡又能出產如此上品的土豆,甚是難得,真乃『 一品土豆』也!」於是寧海胡陳「一品土豆」的故事就流傳了開來。
前童三寶
前童有「三寶」:白豆腐、心腐(油豆腐)和香乾。白豆腐,保持了豆腐的本色,白嫩、細膩、鮮美。心腐,長形、圓鼓、中空,炸成金黃,撒上椒鹽,酥香可口。香乾,口感細膩,清香潤滑,配菜、單吃皆可。前童豆腐好吃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前童的豆好,四周的群山,特別適宜種植黃豆;二是前童的水好,前童的水來自白溪、梁皇溪,又經地下過濾,特別清澈鮮甜;三是製作工藝好,前童有多家代代相傳的豆腐世家。
深甽烤鴨
深甽烤鴨,顏色黑亮透紅,鴨皮酥鬆乾爽,味道鹹甜適中,是寧海冷菜中的精品。南宋時,浙江寧海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產佳鴨,以火炙之,變成烤鴨。如今,深甽鎮裡有一家正宗的烤鴨店,限量燒烤,供不應求。寧海人在過年、婚嫁都喜歡擺上一道深甽烤鴨,寓意所有的美好都化成美食,裝進人們的胃裡,將內心填的溫暖又幸福。
美人魚之吻(長街泥螺)
寧海長街泥螺,個體肥大,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菜桌上的上乘菜餚,泥螺可鮮炒,也可醃製,民間多醃吃。泥螺性寒,具有補肝腎、益精髓、明目生津之功能,在滬甬和港臺地區享有盛譽,被稱為「美人魚之吻」。傳說,浙東沿海有人魚,人魚世界有人魚王國,人魚王國有七個人魚公主,其中三公主美麗無雙,生平一大愛好愛吃長街泥螺。有文人墨客把人魚公主吃泥螺的故事,變成一個漁具的名稱一一魚籮,意思是,美人魚吃泥螺,可以吃好幾籮;又把泥螺叫成「美人魚之吻」。而今,位於長街的伍山石窟景區,雕刻了很多神話故事,如「 女媧鍊石補天」、「大禹治水」、「美人魚」等,景區建築充溢著濃墨重彩的異域風情。
甜甜蜜蜜(銅嶺紅薯)
光緒《寧海縣誌》載:「番薯,瘠土可種,其實在本,生熟可食。萬曆間,閩中始,今鄉村山地廣種之。」現在寧海各地普遍種植番薯,尤以茶院和橋頭胡交匯的銅嶺崗番薯為佳。銅嶺崗為火山口遺址,山中產銅板石,而土壤中多含各類有機物質,非常適合種植番薯。
霞客餅
寧海岔路、前童、桑洲等西鄉地區,被稱作上路角。這些地方均出產麥餅,並且做法及口味不一。傳說,徐霞客自寧海出西門,首先來到松壇街,他吃到了麥餅單(淡麥餅,裡面襄海苔、花生)。再到梁皇山,留宿於此,並吃到了前童麥餅。第二天,路過岔路街,他吃到了岔路麥餅。接著繼續趕路,渡水母溪,上松門嶺,在筋竹庵,又吃到了桑洲麥餅。後來人們把這些餅統稱為霞客餅。
吉祥如意(寧海湯包)
湯包是寧海地方傳統小吃,也是寧海人非常喜歡的一道美食。包湯包的時候,先將湯包皮攤在桌上,取一勺餡料,餡料一般為香乾、肉丁、茭白、蝦皮或白蘿蔔、鹹菜等,事先炒熟,放在皮上,然後從小邊向上卷一圈,兩邊壓緊後合到中間即可。湯包不僅好吃,樣子也很討喜,有人覺得像元寶;有人覺得像雙手合攏作揖敬禮;也有人認為像古代吉祥物如意的柄端。在寧海民間,吃湯包寓意能招財進寶,吉祥如意。
這麼多時令美食、美味不重樣,還不快來寧海一飽口福!點擊「這裡」,讓徐霞客帶你吃遍寧海~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