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一陳
因為工作關係,經歷過很多次談判。
談判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大多數是以下的結果。
一種是贏的人知道自己贏了,輸的人也知道自己輸了。
一種是贏的人知道自己贏了,輸的人不知道自己輸了。
一種是贏和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輸了。
一種是贏和輸的人都知道自己贏了。
一、誰贏誰輸
第一種談判結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零和博弈,有人歡喜有人悲。
第二種結果看起來好像是圓滿的,贏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很厲害,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取得了談判的勝利。
但事實上,這種勝利往往只是暫時的,因為輸的一方過後就會意識到了對方的「套路」。
第三種結果兩敗俱傷,更是慘烈。
這三種結果,最後都沒有人真的贏了。
二、所謂的談判策略
曾經在一家公司上班,領導三人跟客戶談一個案子,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三個人商量後制定了一個策略,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當和事佬。
客戶也是三個人,也是類似的陣容和策略。
談判桌上唇槍舌戰,異常激烈,甚至客戶都拍桌子了。
結果,客戶妥協了,領導勝利了。
領導非常開心,沾沾自喜,把這個案子的談判過程和談判策略跟大家分享,大家都由衷的佩服,各種豎大拇指。
沒想到,客戶回去了遲遲沒有動靜。
雖然在談判會議上客戶妥協了,也給了肯定答案,但是,他就是一直不付款。
客戶一拖再拖,過了一個有一個禮拜。
終於,在一個月後,客戶理直氣壯的反悔了。
沒有人是傻子。
在談判桌上,可能容易受情緒影響和思維桎梏,做出不明智的決定。
但是,過後往往就會反應過來了。
三、部落效應
《不妥協的談判》的作者丹尼爾·夏皮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詞,叫部落效應。
這本書在前言裡提到,所有高度情緒化的衝突的源頭既非缺乏理智,也非情感衝動,而是比理智與情感潛伏得更深,做人的核心——身份認同。
在談判中,所有人都希望在談判中避免妥協,贏得談判,因為他們在談判前就已經給自己預設了身份,並希望對方屈從於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一旦對方反抗,威脅到他們的身份,就會引發部落效應,雙方就容易陷入到勢不兩立的狀態。
部落效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習慣差異,就洗澡這件小事,就能引發一場南北口水戰。
又比如兩口子吵架,丈夫認為他在外面辛苦工作,妻子在家裡做好一切家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妻子則認為自己操持這個家那麼累,丈夫一回家就知道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四、化解衝突
當談判雙方都產生了部落效應時,衝突就難以避免。
如何化解衝突?
丹尼爾·夏皮羅告訴我們,如果想要獲得良好的談判效果,就要學會釋放身份的力量。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古典老師《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裡的一段話: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這樣的水杯。我們害怕失去而死死地盯著這個杯子,限制我們的眼界,僵化我們的思維,障礙我們看到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有人的水杯叫做專業,有的人叫做感情,還有人的杯子叫做「安逸的好工作」。
談判這個水杯,裡面裝著的就是我們要贏的信念。
有了這個水杯,我們在談判中就很容易思維固化,跳不出框架。
我們會不自覺的把對方視為對手。如果我們能跳出這個思維框架,釋放對自身身份的預設,克服情緒,重塑雙方角色,往往就能化解衝突,打破僵局。
五、談判的本質
「談判的目的並不是摧毀對方,而是尋找雙方都切實可行的、完成交易的最有利可圖的方式。」
這才是談判的本質。
談判的目的不應該是一方的勝利,而是要達到最優效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贏。
理解了談判的本質,在生活和工作陷入思維僵化時,學會掙脫身份的束縛,釋放出身份的力量,達到真正意義上不妥協的談判效果。
歡迎關注@陳一陳寫作,每天與你分享寫作乾貨與成長心得,用理性的思維看待感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