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和大陸血脈相連,在習俗上更是匯聚了中華民族各個地方的風俗,文化十足,熱鬧十足。
臺灣又是個傳統的地方,但在過年的時候更會 有一些時尚的元素,一定讓你收穫滿滿。一般從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臺灣的春節和大陸一樣,是最熱鬧的節日,從農曆十二月十六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過完,歷時整一個月。
何為「尾牙」?在臺灣,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為最初的做牙,叫「頭牙」;十二月十六是最後一個,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家家戶戶祭拜土地公、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全家人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也就是吃大餐,各商家行號也要大肆宴請員工,犒賞一年的辛勞。因此,外地遊客若這時來到臺灣,早早地就能感受到春節的熱鬧了。
大陸因為臺灣和福建人的影響,也開始有了尾牙宴,可是好像就是聚在一起吃個飯,如果有機會去臺灣過年,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臺灣人的尾牙,一定會讓你提早進入過年熱鬧的氛圍中。
小年夜指除夕前一天,臺灣人按習俗在這一天要拜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拜天公很有講究,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也就是「吉時」,還要準備「五牲」做供品,包括豬肉、雞肉、鴨肉、魚肉和豆腐乾。
有趣的是,雞與鴨一定要用全雞全鴨,而且腳都要放在它們的腹腔裡,不能留在外面,為的是「別讓煮熟的雞鴨飛了」。
除了「五牲」,還要準備各式小菜、水果、糕點、茶酒,都有著有趣的寓意,比如「五行小菜」--金針或金桔代表「金」、黑木耳代表「木」、冬瓜糖或冰糖代表「水」、龍眼乾代表「火」、花生代表「土」。
臺灣過除夕要「辭年」,擺好供品,叩拜祖先,感謝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新年更多賜福。除夕夜,全家要圍著桌子吃一年之中最豐盛的團圓飯,桌下放置一個烘爐,爐邊放銅錢,以示財氣旺盛,這叫做「圍爐」。
圍爐時所吃的菜餚也有寓意,例如要吃「全雞」,因為「雞」與「家」諧音,「全雞」就是「全家」,以此祝願全家福。年夜飯時若有家人無法回來,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上他的衣物,表示全家團聚,很是溫馨。
和大陸一樣,燈會也是臺灣元宵節的重頭戲,除了傳統燈會外,臺灣元宵節最有名的就是「北天燈南蜂炮」的特色活動。
⊙北天燈
「北天燈」指臺北縣平溪鄉點天燈祈福活動。天燈,也稱孔明燈,據說是因為孔明的後代遷徙至此,每年元宵節都要放天燈懷念先祖,才留下了這樣的風俗。平溪天燈向來是臺灣元宵夜一道亮麗的風景,到時候,你也可以像大家一樣,把心願寫在燈上,讓它們帶著最美好的祈盼冉冉升空。
⊙南蜂炮
「南蜂炮」則是臺南縣鹽水鎮的放蜂炮活動。蜂炮就是炮竹,按當地風俗,蜂炮放得越多人們的生活就越旺。據說元宵節那天鹽水鎮會一下子湧入數萬遊人,把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看來大家都想要更加旺盛的新生活啊!
在過大年的晚上,臺灣人幾乎人人都出門,而且手上拿著許多大盤子,這就是「丟碎碗」的習俗。你要給你的朋友門口都打碎幾個碗,你希望誰一年裡過地平安,就在他家門口前多砸幾個碗。
正月初一,你剛醒,你必須走出門看看家門口的碎瓷片多還是少,如果多就表示「碎碎(歲歲)平安」,你會在以後有十分好的運氣,而且身體也很健康。
在這裡,年味依然濃厚,春節在熱鬧裡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