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施望:《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傳播與研究》

2020-12-13 古代小說研究

內容簡介

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是漢學研究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方學者以「他者」的角度對中國文史現象的關注,並在不同的文化和學術背景之上,使用英語作為研究結果的呈現語言的學術研究。

中國的戲曲研究,從近代以來,蔚然成大國,名家輩出,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有域外漢學家的參與。南戲作為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關注的學者原本不多,但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被重新發現後,國內學者首先開始投人精力,而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學者,雖然限於語言的障礙和文本爬梳能力的限制,未能第--時間加以研究,但在借鑑中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也取得了數量不多,但有一定質量的研究成果。

本書所選的兩部研究專著和四篇研究論文,可以大致反映出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從肇始到逐漸關注具體作品的過程。

對於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學者而言,「南戲」是一種他國的文化現象,因此他們的南戲研究成果,顯得與深受本國文化浸潤的中國學者有一些不同之處。

部分探究成果力圖從不同角度豐富南戲發展史乃至中國戲曲史:如孫玫的博土論文《南戲——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即通過對考察戲曲文獻版本出土文物與細讀戲曲文本,以「舞臺表演」為主線敘述南戲的發展史,這一研究也是中國傳統的以文獻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與西方研究範式的一次結合。

部分研究成果希望從對南戲的研究中,得到一些與戲劇表演有關的經驗:如雷伊娜的博士論文《〈張協狀元〉喜劇腳色及其演出研究》,使用了大量篇幅主要探討了淨、末、丑三種喜劇腳色的發展演變和戲劇功能。

也有一些成果,試圖通過對南戲劇作的內容及與南戲相關的文化現象探討,更加了解中國和中國人,如日比科夫斯基的專著《南宋早期南戲研究》的部分章節和雷伊娜的學術論文《論早期南戲所見之天罰、復仇及書生負心》。

杜為廉的《中國戲曲史》在英國漢學界和歐洲漢學界都有巨大的影響,是西方學者進入中國戲曲研究領域的必讀書目之一,雖因範圍所限,本書只是節選了該書的兩個章節,但應能使讀者部分地了解杜為廉研究中國戲曲史的方法與學術追求。

畢魯直的學術論文《20世紀前半葉中國古典詩詞與戲曲的文學翻譯》雖然主要考察的是《琵琶記》德譯本的譯者洪濤生的生平與當時的中德文化交流形勢,而與本書收錄的其他論著有所不同,但畢魯直在該論文中的旁徵博引,也補充了國內學界對《琵琶記》等戲曲作品在德國的傳播與接受的認識。

上述所列舉的只是筆者從個人的閱讀體會中,所舉出的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成果的特點之一二。但無論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發點為何,它們都表現出了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學者擅長將南戲置於世界戲劇史中,將南戲與其他戲劇形式進行對比的特點,也表現出了英語學界的南戲學者所具有的廣博的研究視角。

本書所選擇的雖然都是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的所有者並未局限於英語世界。如《南宋早期南戲研究》,這部著作就筆者目力所及,極有可能是英語世界第一部南戲研究專著,而他的作者日比科夫斯基是波蘭人,曾在中國求學多年,生前是波蘭華沙大學漢學系教授。

又如《〈張協狀元〉喜劇腳色及其演出研究》和《論早期南戲所見之天罰、復仇及書生負心》的作者雷伊娜,受過西班牙文化的薰陶,掌握英語漢語、法語等多國語言,曾在中國接受教育。

又如博士論文《南戲——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的作者孫玫,出生於中國揚州,早年曾師從南戲研究大家錢南揚。

再如,學術論文《20世紀前半葉中國古典詩詞與戲曲的文學翻譯》以南戲劇作《琵琶記》德譯本的譯者洪濤生為關注對象,其作者畢魯直為德國漢學家,這篇文章所表現出的正是德國學者的深入、細緻、嚴密的研究風範。

《中國戲曲史》的作者杜為廉雖然是英國人,但若不是因為他對中國戲曲的極大興趣,並且在早年刻苦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也難以在後來取得如此影響巨大的成就。

《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一文則是筆者的習作,將之放在諸位學界前輩的大作之前,實在是倍覺壓力。筆者的本意是從英語世界對南戲的起源研究、戲劇體制的研究、傳播接受的研究及具體劇作的研究這四個方面對「英語世界的南戲傳播與研究」做儘量全面的論述,但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首先,這固然是因為筆者學力尚淺;其次,筆者在後來慢慢發現,對域外漢學研究的再研究,既需要從全局了解漢學家與漢學家所身處的文化、學術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又需要從與漢學家不同的,符合中國人文化、學術價值的視角加以研究,從而才能品味其中三昧,二者均非易事,留待來日與後來者吧。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暫時將《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作為一篇不大合格的導讀吧。

總之,本書實為拋磚引玉之作,筆者希望能以本書為契機,使更多的國內學者關注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進而更加關注英語世界的戲曲研究和俗文學研究。筆者水平有限,還望方家不吝賜教。

目 錄

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 林施望

《南宋早期南戲研究》 [波蘭]日比科夫斯基 著 林施望 譯

第一章 中國戲曲起源

第二章 南戲

第三章 南戲劇目

第四章 南戲主要結構問題

第五章 南戲形式

參考文獻

《南戲——中國最早的戲曲形式》 [紐西蘭]孫玫 著 林施望 譯

摘要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南戲史概述

第三章 南戲劇作

第四章 南戲的表演

第五章 南戲的劇作者與觀眾

第六章 總結參考文獻

《〈張協狀元〉喜劇腳色及其演出研究》 [美]雷伊娜 著 林施望 譯

第一章 《張協狀元》

第二章 戲曲腳色及其發展

第三章 喜劇腳色

第四章 《張協狀元之表演要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國戲曲史》(選譯) [英]杜為廉 著 林施望 譯

第二章 宋金戲劇

第五章 南戲、傳奇及崑曲的開端

英語學界知名南戲學者學術論文選譯 林施望 譯

20世紀前半葉中國古典詩詞與戲曲的文學翻譯——以洪濤生( Vincenz Hundhausen, 1878- -1955) 為例 [德]畢魯直

論早期南戲所見之天罰、復仇及書生負心 [美]雷伊娜

學者簡介

南戲研究英文論著索引

後記

我在2012年到了溫州大學後,繼續指導研究生,溫州大學不是211大學,也不是985大學,其研究生的生源素質雖然不能與211或985大學的生源相比,但也不乏優秀者,施望便是其中之一。

施望大學階段不是中文專業,剛入學時他的戲曲史及理論的專業基礎不是很好,但他在入學時,就意識到了自己的短處。因此,在入學後的第一年,他就修滿了各門學位課程,補上了一些中文專業的基礎課程,還結合專業課的學習,撰寫並發表了多篇學術論文。

施望在大學階段學的是英語專業,故他在對戲曲進行研究時,利用他的英語優勢,選擇了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作為自已研究的課題。

中國戲曲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而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作為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南戲在劇本形式、音樂體制腳色體制及具有寫意特徵的舞臺表演等方面都為後世的戲曲形式,如明清傳奇及清代中葉以後興起的各種地方戲奠定了基礎。

由於南戲在中國戲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故南戲不僅為國內學者所重視,已成為戲曲史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也受到海外漢學家們的關注。其中,由於英語在當今海外學術界具有強勢的話語地位,因此,海外英語學界對南戲的研究是海外南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代表了西方學術界南戲研究的學術成就和理論水平。

而由於語言、文化以及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海外英語學界對南戲有著獨特的認識,他們從西方人的視角來揭示南戲以及中國戲曲的發展規律和本質特徵,因此,他們的研究成果可為中國戲曲史學者提供借鑑,即通過對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的再研究,對他們的論著加以翻譯和研究,總結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南戲的形成歷史、藝術形式、作家和作品等問題所提出的不同於中國學者的觀點,使得中外學術界的南戲研究得以交流,從而拓展南戲研究的視野,也有助於南戲研究的深人。

長期以來,國內戲曲史學界的多數學者囿於英語閱讀的能力不夠,對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現狀缺乏了解,對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的再研究甚少,迄今國內學術界尚未出現有關英語學界南戲研究的再研究專著。因此,施望選擇了這一課題加以研究,不僅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作為一位尚在讀的研究生,就能選擇學術界甚少涉及的課題來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不僅需要有高度的自信,而且更需要紮實嚴謹的治學精神。施望在選定這- -課題後 ,便專心致志,一邊搜集材料,一邊對搜集到的材料加以翻譯和研究,並圍繞著這一課題,撰寫專題論文,有的已經正式發表。

在研究期間,施望十分刻苦,平時除了睡覺回宿舍外,多數時間都在圖書館。他家雖離溫州不遠但平時很少回家,即使寒暑假也都留在學校。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著作正是他刻苦努力的成果。作為剛進入戲曲研究領域的小字輩,能取得這樣的成果,更值得我們稱讚和慶賀。

在具體研究中,施望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讚許的.他首先從搜集第一手資料人手,廣泛搜集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成果,有的材料是直接與作者聯繫後取得的,故在獲得這些材料的同時,還與海外學者進行了交流,更加深了對這些材料的解讀。

在搜集到材料的基礎上,他對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加以翻譯和解讀,將海外英語學界學者的南戲研究與國內學者的研究加以比較,揭示英語學界南戲研究的特點。也正因為研究方法科學,因此,他在具體研究中,多有新的見解,這些見解可為學術界對南戲的研究提供借鑑。

目前,對海外英語學界南戲研究的再研究還有著很大的研究空間,施望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也只是初步的,作為剛進入戲曲研究領域的小字輩,前面的路還很長,故我希望他能繼續保持紮實勤奮的治學精神,再接再厲,在今後的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更多具有更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俞為民

2017年10月

於溫州大學

後 記

我接觸英語世界的南戲傳播與研究,或許是出於偶然,或許也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

在2016年春天,我正在為論文題目發愁的時候,出現了波蘭漢學家日比科夫斯基的《南宋早期南戲研究》一書,在師長的鼓勵下,我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對其進行了全文翻譯。

該書雖然不長,但是我第一次翻譯的英文學術著作,期間遇到了很多問題,如對威妥瑪拼音的陌生、對著作中提及的外國戲曲學者姓名與生平的生疏,以及如何使用中文確切地表達原作者的本意等,所幸最後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南宋早期南戲研究》之後,又斷斷續續地積累了本書中的30多萬字譯稿,在翻譯、校對等過程中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幫助,但其中一定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希望來日我能再對其加以糾正。

說是緣分,是因為在大學畢業之後,一直沒有放棄對英語的學習,在工作的四五年間一直從事的也都是需要運用英語的工作,只是那時並沒有想到能在其他層次上發揮英語的作用。

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感謝俞為民老師大度海量,將我收入門牆,給予我學習與生活上的指導與幫助。俞老師高屋建瓴地為我指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又為我提供了大量非常寶貴的資料。俞老師的氣度與學問,是我學習的榜樣和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的力量源泉。

感謝閻純德老師在第一時間錄用我的譯稿,又決定將我所有的英語南戲研究論著的譯稿出版成書,並極其細緻地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議與需要注意的問題。閻老師對我的信任,使我有了盡力收集全英語南戲研究論著的動力,也使原本枯燥的翻譯工作變得快樂溫馨。

感謝波蘭大學李周女士、臺灣師範大學孫玫教授、哈佛大學雷伊娜女士、雪梨大學石峻山先生,他們或為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或幫助我校對譯稿,或給予了我許多關心與鼓勵。感謝蔣宸、張真二位師兄對我的關心和愛護,二位師兄亦師亦友,在談笑間告訴了我許多方法與道理。還要感謝劉曼華等同學一直以來的相伴,因為有他們,讀書的生涯才顯得鮮活。

我的家人無法理解這本書或許會有的意義,我也無法向他們解釋我選擇繼續讀書的原因,希望時間能慢慢幫我向他們說明這一切吧。

林施望

2018年4月10日

於溫州大學研究生公寓

作者簡介

林施望,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在讀,碩士畢業於溫州大學,主要從事數字人文、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與西方漢學研究。在西方漢學方面,主要譯介英語世界對南戲等中國傳統戲曲形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有論文《波蘭漢學家日比科夫斯基及其南戲研究述論》《美國漢學家雷伊娜的早期南戲「負心書生」劇研究述論》,譯文《南戲主要結構問題》等,承擔溫州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海外英語學界的南戲研究」(項目號:17jd09),多次參與戲曲、小說學術會議。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出版
    本報訊 (記者洪玉華)上海科技出版社近日推出《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上、下冊)》。該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成果。  《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上、下冊)》對中醫國際傳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中醫國際傳播中的語言和文化的表達及釋義進行了重點闡釋。
  • 範祥濤:早期儒家典籍英語轉譯中的文化傳播研究
    本文採用歷史文獻法、網絡大數據檢索法,並藉助出版書目,考察儒家典籍早期的英語轉譯和傳播。研究發現,19世紀前已有不少儒家典籍被轉譯成英語,使之在世界上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早先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兼做了許多翻譯溝通工作,後來的英語轉譯,或編譯,或摘譯,都受到一定意識形態的制約,客觀上也達成了文化傳播的效果。
  • 英語世界中國當代小說的譯介與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格外值得重視,這不僅因為「20世紀以來英語文化圈的空前擴大,以及『典範轉移』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國際漢學研究的風向標」,而且還和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有很大關係。「一個大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的崛起,同時也是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崛起。
  • 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雲講座:英語世界的《孟子》研究
    2020年12月19日19點30分,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主題為「英語世界的《孟子》研究」的雲講座如期在線上舉行。
  • 南加州大學:創新研究
    南加州大學全美第18名---《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南加州大學全美第22名--- U.S.News 2020 南加州大學的師資團隊所開展的突破性研究直面當今社會的諸多嚴峻挑戰 南加州大學的學者們在大學的多個研究中心和機構中推動知識的進步
  • 劉燕 | 鄭敏詩歌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傳播研究
    陳德錦: 《折葉看脈紋—論〈九葉集〉裡鄭敏的詩》, 轉引曾立平: 《鄭敏研究述評》, 《中國文學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第 110—112 頁。 [CHEN Dejin.李剛、謝燕紅: 《中國現代詩歌的英譯傳播與研究》, 《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報》, 2017 年第 4 期, 第 104—110 頁。 [LI Gang, XIE Yanhong.
  • [學術研究] 郭恆:英語世界《山海經》譯介研究
    但以《山海經》這部書本身為研究對象來進行專門的研究就相對有限了。下面將從兩方面來進行介紹和探討:一是譯者在《山海經》譯著副文本中的研究;二是海外學者對英譯本的批評。1)譯者譯著中的相關評價和研究比埃爾和石聽雨在各自的譯本副文本(前言、介紹、注釋等)中對英語世界《山海經》譯本的介紹和研究相對比較具體,也更為深入。這裡先重點介紹這兩位譯著者的批評。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國外學界對中國哲學研究展開了持續深入研究,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和方法論等都值得重視。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近日由浙江大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此前我們曾就他主持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請教,近日我們就《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撰寫和出版情況請教了丁四新教授。
  • 於雪棠:英語世界《莊子》「卮言」研究述評
    寓言、重言和卮言,是《莊子》獨特的言說方式,歷來歧解紛出,其中,「卮言」尤為學界所重,英語世界亦多有探討。《莊子》的各種英譯本及相關論文中,卮言的譯法只有幾種,大多遵從中國古代有影響的註疏。此外,卮為何器,是古今本土學者都曾予以考辨的問題,英語世界的學者也有這方面的研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系副教授傅雲博(Daniel Fried)認為,卮是一種用於農業灌溉的尖底瓶,而非玉制禮器,其說詳見論文《永不穩定的言辭:莊子的卮言及用於灌溉的尖底瓶》。
  • 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
    2017年7月19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瑞士盧加諾大學中國傳媒觀察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歐對話:媒介與傳播研究博士課程暑期班」結束了為期十天的對話與研討,順利閉幕。從2014年至今,該暑期班已經成功舉辦四屆,並於2016年開始,獲得北京大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的專項資金支持,學員結業所獲得的3學分被歐洲各大學承認。
  • 基於語料庫的人民網對外傳播英文報導特點研究
    摘要:當前英語頻道(網站)及世界範圍內各大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點新聞網站對外傳播工作中的標準配置,對外傳播陣地已經大大向前推進。結合人民網對外傳播的問題,本文採用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以人民網twitter帳號@PDChina傳播的人民網英文版文章為主體構建了研究語料庫。
  • 深化儀式傳播的研究思路
    它既是文化符號表徵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行為,溝通並維繫著社會群體活動。從儀式視角研究傳播活動,有助於拓寬傳播學的研究思路。 從儀式視角考察傳播活動儀式是人類的創造,也是人類的特徵和人性的外化。在吳予敏看來,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傳播學過度偏向效果和功能的分析;同時,在儀式傳播的研究過程中,還缺乏穩定規範的方法論指導。目前我國儀式傳播研究大致有三個取向,分別是關於儀式傳播思想史的評述、以中國當代大眾傳播為主的研究、從當代文化研究跨越到傳播研究。儀式傳播研究中有兩大理論視域值得關注。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本文主要關注在多個語種的學術界中,媒介、技術與物質性的理論建構與實踐在廣義的媒介與傳播學科中的部分表現。由於「媒介」概念的「中間性」「中介」的指向以及傳播概念的廣泛包含性,使得媒介與傳播的物質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與大多數物質性研究的分支領域都有所關聯。
  • 蘭卡斯特大學: 英國領先的傳播和媒體研究
    除了商科、工程等優勢學科外,傳播和媒體研究專業也是全英領先,在最新泰晤士報英國大學專業排名中位列第12名。學習媒體產業和媒體文化是很重要的,因為媒體不斷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他人聯繫的方式,和了解世界的方式。
  •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 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
  • 《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出版
    近日,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結題成果《北美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作者陳世華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贛江青年學者,華中科技大學—伊利諾伊大學聯合培養博士,長期從事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
  • 翻譯傳播研究促知識轉化效果
    翻譯傳播研究有別於翻譯傳播學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翻譯傳播研究重點關注翻譯的傳播現象和問題,並探尋譯本的傳播規律。它有別於其他翻譯研究,比如譯介學,同時又與其他類型的翻譯研究呈並列關係,互相補充,共同構成翻譯研究的科學圖譜。各類翻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各有各的重點關注對象。
  • 開展南大洋研究的科學和現實意義
    5月9日-11日,國際南極與南大洋研究領域和中國極地科學與海洋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杭州,對南大洋觀測系統研究展開深入討論。為何「觀測南大洋」如此受重視?近年來,我國在南大洋開展觀測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有什麼規劃?為此,《中國海洋報》記者採訪了陳大可院士。  記者:為何要研究南大洋?南大洋觀測系統國際計劃的目的是什麼?
  • 軍事傳播研究諸論
    摘 要:傳播的歷史分期有很多種方法,大都是根據傳播媒介形式或技術的演變歷史劃分的。根據傳播的內容和功能劃分,傳播史則可以劃分為記錄時代、新聞時代和資訊時代。這種分期更加適用於軍事傳播研究。關鍵詞:軍事傳播研究;歷史分期;脈絡傳播是人類自發而古老的行為,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
  • 刊訊 |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9年第1期
    國際教育學院主辦的一份以漢語國際傳播相關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的學刊,每年出版2期,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主要欄目:(一)漢語國際傳播方略研究;(二)漢語國際傳播體制、機制與科學發展研究;(三)漢語國際傳播國別問題研究;(四)漢語國際傳播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五)漢語國際傳播典型個案研究;(六)漢語國際傳播標準研究;(七)漢語國際傳播項目研究;(八)漢語國際傳播史研究;(九)國際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十)國際漢語師資研究;(十一)本土化教材開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