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孩子放學回家後,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雖然作業不是很多,但我發現,貌似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把寫作業看成是一件非常簡單的差事,三兩下就做完了,根本就不明白,寫這個作業到底有什麼用,而再問他今天在課堂內學了啥,他憋了半天也沒說出來。
也許,和我有類似經歷的家長不在少數,他們比較疑惑的是,是孩子記憶力不好,還是資質比較愚笨,怎麼老師當天講的東西,就沒有一點印象呢?
一方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寫作業是為了啥,或者不知道寫作業是為了誰而寫;另一方面,孩子們寫作業時,並沒有太多的目的性,從沒有思考過寫作業是為了掌握哪些知識,為了提升哪些能力。
對於第一種情況,父母要多多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寫作業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老師和父母,一旦他意識到這個問題,就能自覺糾正。當然這需要一定的時間,父母不能著急,不能期望一兩次就能解決。而對於第二種情況,就比較複雜一點,很多父母曾用過一些辦法,比如,給孩子買他喜歡吃的零食,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採用積分兌換制激勵孩子更專注地寫作業等等。所有的方法可能在別的孩子那,是靈丹妙藥,可到自己孩子這兒,卻都成了」雞肋」了,那這是為什麼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這裡面有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這就是」思維導圖法」。
01 啥是」思維導圖法」?
所謂」思維導圖法」,簡單地說,是一種可以有效提升大腦思考與學習能力的方法,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運用到全腦思考的思維導圖。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傑·斯佩裡指出:
」大腦」左右兩邊呈現的智力功能是有所區別的,右半邊掌控圖像、色彩、想像力、空間、韻律及完型等;左半邊掌控文字、數字、邏輯、行列、順序及表單等。
後續有研究者發現,雖然大腦左右部分分別控制了一些特定的活動,而當大腦在處理事情時,是左右腦協調一起工作的。思維導圖在製作過程中,可充分運用大腦左右兩邊的各種功能,讓整張思維導圖的表達更完整。
那麼,在開始畫思維導圖之前,我們先要想想,為什麼需要畫一張思維導圖呢?
希望它能幫你加深理解?
希望它能增加學習的樂趣?
希望它能夠更容易記憶?
如果你的回答是以上這些,那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畫思維導圖的原因,而要看一張思維導圖好不好,就要看能否達到以上目的。
02 思維導圖的4個核心
畫過思維導圖的人,都會覺得思維導圖很簡單,似乎不用刻意去學,人人都會畫,它跟平常讀書以後做出來的讀書筆記很相像。
沒錯,思維導圖是我們大腦裡的地圖,它將我們的思考圖像化、具體地呈現出來了。
而要一張有用的思維導圖,必須要了解思維導圖法的四大核心,包含關鍵詞、分類階層化、色彩及圖像的運用。
那麼,這4個核心是啥意思呢?那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看。
1) 關鍵詞
思維導圖法比較注重關鍵詞的運用,在取捨信息後,可以精簡信息量,有助於對信息的理解和記憶,也能開啟不同角度的思維。
選擇關鍵詞,要記住一個原則」 以名詞為主,動詞次之」,再輔以必要的形容詞和副詞,經過篩選後,就可以組成有效的精簡信息。意思就是多用名詞去描述,描述行為時,可以使用部分動詞,但少用形容詞和副詞,除非必須。
那麼,怎樣幫助孩子有效掌握並運用關鍵詞呢?
簡而言之就是要學會找關鍵詞,因為關鍵詞是文章的重點。孩子在畫重點時,必須先理解文章的意思,排出文章的輕重緩急,才能開始畫重點。
2) 分類階層化
信息分類是邏輯的基礎,而階層的安排,是更進一步的邏輯思考。
思維導圖以樹狀結構為主,網狀脈絡為輔,是一種經典分類階層化的應用。也就是說,根據分類的信息,就可以找出區分不同信息的屬性,再根據信息所涵蓋的意義,分出從屬關係,整理出所有信息。對孩子來說,如果要學習的知識,已經分門別類構建好,,這對他來說,就比較容易記憶了。
所以,當完成前面第一步選出關鍵詞後,這些關鍵詞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個片段的詞,很容易遺忘,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把找到的關鍵詞進行分類。
3) 色彩的運用
色彩,一般有吸引人眼球、展現個人情緒性與感受性的作用,有助於強化長期的記憶。恰當地運用色彩,將心理對信息的感受表達出來,可以讓學習者在接觸學習內容時,更能浸潤在這份信息索要表達的感覺中,有助於提升學習效果。
而思維導圖,藉由顏色的標註,讓不同的知識標識開來,能幫助學習者運用右腦的心智能力幫助記憶。
4) 圖像的運用
以思維導圖來思考或學習時,主要運用關鍵詞整理信息或發揮想法,運用圖像,則是為了更好地展現」關鍵信息」,讓」關鍵信息」一覽無餘。正所謂」一圖勝過千言萬語」。而且,圖像傳達的信息能讓孩子記憶更長久,比文字傳達的內容更加豐富。
所以,當孩子不知道寫作業的目的時,我們可以協助孩子在寫作業前,製作一副作業的思維導圖,以此來幫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明確目標,讓寫作業真正能發揮效力。
那麼,具體該如何使用」 思維導圖法」繪製思維導圖呢?
03 如何運用思維導圖法畫出作業思維導圖
想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寫作業,同時讓他能系統化地掌握好所學的知識,我們可以按下面這4步來幫孩子畫出思維導圖,整理好知識的結構。
第一步:先準備繪製作業思維導圖所需要的工具
在引導孩子繪製作業思維導圖時,要提前準備相應的工具,工具很簡單:
若干張A4白紙;
一套12或24色的繪畫軟芯彩筆;
幾隻不同顏色且顏色鮮亮的塗色筆。
第二步:想想每天各科作業的主題和主要內容
當想清楚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喜歡的圖形來表示大主題。我們一般稱這個圖形為中央圖。當中央圖確定後,可以用軟芯彩筆把它畫出來,然後用不同顏色的塗色筆來粗淺地勾勒出各個分支,並用數字表示出個大分支的前後邏輯順序。
比如,孩子今天數學學的是除法。那麼,先把除法的定義描述一下,然後再列出除法裡的一些名稱,如被除數,除數,商和餘數等,接著再寫出它的運算方式和應用場景等。
第三步:在主分支上,用填寫關鍵詞方式,做出更大的分支
在大分支確定後,再接著分別從每一個大類中,分解出若干個種類出來,再決定每一個種類又包含了哪幾個小類或內容說明,可以用關鍵詞填充的方式展現出來,順便繪製一些小小的插圖,更方便記憶。這裡要注意的是,小分支線條的長度要儘可能長於關鍵詞,在做完小分支後,可以是適當地加入外圍線,以便能更清晰直觀地看到不同的主題內容。
第四步:思考彼此之間的關聯
通過思維導圖樹狀的層次結構,我們可以把作業以具有邏輯分類的方式,明確各大類各自的內容,同時思考不同類別信息間的關聯性。當信息間建立一定的聯繫後,那麼知識就被串聯起來,而孩子在知識理解上也會更加系統化。
經過這4步後,簡單的作業思維導圖就做好了。一般來說,用這種方式,作業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一個都不會遺漏。而且,對照思維導圖,孩子還可以看到哪些知識點自己掌握了,哪些沒掌握。即使孩子遺忘了知識,只要看一下思維導圖就一目了然了。
雖然短期可能會看起來會很麻煩,但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在寫作業時,目標就會越來越明確,寫起來會更加順手,而且,寫完後,還能就某一塊知識點 進行深入的探索,學到更多的知識,把寫作業的效率發揮到極致。
所以,讓孩子學會在做作業前使用思維導圖,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不僅可以鞏固現有的知識,還可以讓孩子學到不少本知識之外的內容,真可謂是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