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戴玉璽)「天宮二號」後,不再開發「天宮三號」,中國將直接進入空間站時代,空間站預計2020年建成。11月21日,由中央網信辦、國資委聯合開展的「十九大精神進央企」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中國航天技術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簡稱航天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就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展做出上述介紹。
「天宮三號」任務已併入「天宮二號」
航天五院成立於1968年,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顆商業出口衛星的誕生地。
2016年9月15日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也出自航天五院。據「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介紹,自2016年10月順利完成對接神州十一號之後,身負14個科研領域任務的「天宮二號」如今繼續執行著量子通信、暗物質探測等任務。
對於空間實驗室任務,朱樅鵬表示,「原先規劃是要發射『天宮二號』和『天宮三號』兩艘空間實驗室的,後來為了加快工程步伐,減少經費,經過可行性研究,將『天宮二號』和『天宮三號』的任務合併到一起完成。在建造空間站之前,就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
朱樅鵬透露,中國航天空間站預計2020年建成,空間站將由3個20噸左右的結構組成,一個核心艙,兩個實驗艙,形成「T」字型結構。未來空間站將開展國際合作,甚至對接外國研製的艙段。
北鬥系統即將完成全球組網
航天五院的另一「王牌」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2000年左右建成試驗系統,2012年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由此也一舉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正式運行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導航定位性能與美國的GPS系統相當,優於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
謝軍透露,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計劃2018年前後完成18顆衛星發射,實現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後完成35顆衛星發射,最終完成全球組網。據介紹,航天五院還攻克了星座星間鏈技術,實現了衛星與衛星、衛星與地面站的鏈路互通,解決了不能全球布站進行衛星境外監測的難題,這也是北鬥系統的一大特色。
2026年前後建成低軌移動寬帶網際網路衛星星座
據航天五院副院長林益明介紹,截至目前,航天五院已發射217顆空間飛行器,124顆星在軌穩定運行,已形成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導航定位、對地觀測、通信廣播、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等六大領域太空飛行器研製業務,承擔了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等國家重大工程的太空飛行器研製工作。
在「網際網路+」和商業航天大潮中,航天五院預計2026年前後建成低軌移動寬帶網際網路衛星星座,計劃在18個軌道面部署超過300顆星,實現全球覆蓋和移動寬帶服務,未來可通過智慧型手機直接進入衛星應用領域,實現通信、互聯與物聯等多重業務功能。
林益明表示,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建設科枝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對於五院來講,要主動擔當起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使命和責任,走出一條國防軍工企業創新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