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
時間,2008年4月28日,地點,奧地利阿姆斯太滕鎮。
奧地利警方逮捕了當地一名73歲的電子工程技師約瑟夫·弗萊茨勒。
這名男子將自己的女兒伊莉莎白·弗裡茨爾囚禁於沒有窗戶的地下室長達24年之久,並對其進行性虐待。
伊莉莎白在被警方解救時已經42歲,她對警方說,自11歲起她就遭受父親的侵犯及虐打。
1984年,18歲的伊莉莎白被父親約瑟夫騙入他們所住的樓房地下室,用手銬將她銬在那裡,並強迫她吸毒。
在此期間,伊莉莎白生下了7個孩子,其中一個出生不久後就夭折了。
倖存的孩子有三男三女,其中三個孩子自出生以來就一直與母親一起被鎖在地下室,年齡最小的菲利克斯只有5歲。
對這一系列的罪行,約瑟夫全都供認不諱。
這便是2008年的奧地利弗雷澤爾案。
2010年,愛爾蘭作家愛瑪·多諾霍受到這一事件的啟發創作了《房間》這部小說。
該小說不僅榮獲了愛爾蘭年度小說大獎、《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獎,還受到了包括大英國協作家獎、橘子文學獎在內的多項大獎的提名。
2015年,根據小說《房間》改編的同名電影在第40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映,榮獲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
不僅如此,這部電影也受到了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提名。
並且布麗·拉爾森也憑藉片中喬伊這個角色一舉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和第7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國內豆瓣也給出了8.8分的高分,位列Top250排行榜第183名。
想必很多小夥伴在了解了真實案件的始末之後都會覺得難以置信。
一個父親居然會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囚禁長達24年之久,而且對其進行著如此慘無人道的侵犯和虐待,著實讓人不寒而慄。
我們不知道約瑟夫這樣的做法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心理,但現實生活中總會有這樣一種人,或是瘋子,或是魔鬼。
心理上的問題使得他們做出的事情讓人無法理解,在某種程度上與那些殘忍的劊子手和殺人狂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約瑟夫將伊莉莎白囚禁起來,欺騙妻子女兒離家出走,就是出於一種變態的佔有欲。
現實遠比文學作品更加殘酷,幸運的是,愛瑪·多諾霍在撰寫《房間》的時候刻意規避了老尼克的戲份。
取而代之的是喬伊作為母親對於兒子傑克的愛和母子倆在這間狹小的地下室裡的相依為命和溫馨。
喬伊被囚禁的時間也從24年縮短到了7年,而老尼克也並非喬伊的父親。
小麥今天不想過多評價真實案件,只想說一說《房間》這部電影。
在我看來,喬伊和傑克的故事就像是一場對於自由的深刻討論。
見識過藍天白雲的鳥兒不會甘於受困牢籠,鳥兒尚且如此,更別說一個活生生的人了。
但《房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有人「不嚮往」自由,那就是傑克。
為什麼呢?
因為在那樣一個密閉的空間裡,傑克自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如同一張白板。
五年來,傑克一直活在母親喬伊為他編織的童話當中,甚至不知道在這個房間外面還有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用我們常說的「井底之蛙」來形容也許並不是很貼切,可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詞彙能夠形容年幼的傑克呢?
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相信自由。
當喬伊引導傑克外面的世界別有洞天的時候,傑克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當喬伊告知傑克自己被誘騙的經歷時,傑克怒斥這個故事「太無聊」。
當喬伊嫌棄這個房間環境差的時候,傑克根本不認同她的觀點。
因為這是他五年來賴以生存的「世界」,他不容許母親的詆毀,甚至覺得母親就是個騙子。
傑克只是不相信喬伊嗎?還有害怕。
在傑克的觀念裡,世界就是這間小小的屋子,所以在喬伊告知傑克真相的同時,無疑也引起了他的恐慌。
或者說喬伊的話令傑克的世界觀有所動搖。
這就像你告訴孩子他視為偶像的小哪吒其實是一個濫殺無辜的魔頭一樣,這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是相對的,自由也不例外。
當傑克和喬伊逃出房間,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自由的重要性一覽無餘。
雖然在和別人的談話中傑克還是時常提起那個房間,但當他再次回去的時候,卻懼怕再將那扇門關上。
也許只有親身體驗過自由,才會懂得自由有多麼難得,有多麼可貴。
而自由究竟是什麼?我想沒有人能夠給它一個完美的詮釋。
除此之外,片中還出現了另一個頗為動人的元素——母愛。
小麥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會想起《美麗人生》中的父親圭多。
面對德國納粹的殘暴和集中營裡的艱苦生活,圭多用自己的勇氣和善意的謊言為兒子喬舒亞編織了一場童話。
但相比之下,小麥覺得喬伊對於兒子傑克的愛更加艱難,也更加偉大。
沒錯,圭多一家人面臨的是生死的考驗,圭多的父愛偉大至極,這毋庸置疑。
可喬伊面臨的卻是長達7年的囚禁,她不知道自己和傑克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魔掌,會不會一輩子生活在這間狹小的房間裡,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小伎倆能否騙過老尼克。
換句話說她面臨的是一個看不到希望的未來、一個不知道盡頭在哪裡的未來。
比起死亡,暗無天日或許更加讓人恐懼吧。
即便生活在這個房間裡五年,傑克也並沒有成長為一個心理有障礙的孩子。
在喬伊的悉心呵護下,傑克健康成長,這從他們來到外面的世界之後懂得感恩、與其他同齡人交往順利就能夠看出來。
然而在大眾的眼中,似乎自由比母愛更加重要。
沒錯,就是這樣兩個在我們的認知裡根本不會衝突的元素,在影片中卻是十足的對立面。
當喬伊接受訪談的時候,主持人問她在傑克出生以後有沒有想過把他送走,頗有一種「不為孩子考慮的母親十分自私」的譴責意味。
對此喬伊的回答是:他還有我啊。
主持人接下來的追問,卻讓喬伊感到了痛苦:那樣是對他最有益的嗎?
我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最後喬伊選擇自殺。
當自由和母愛相衝突的時候,我想沒有人能夠解釋清楚。
但在譴責別人的同時,也請設身處地想一想別人經歷過什麼。
(本文由小麥撩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