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人體之內有一器官名曰肝臟,肝有一子名曰膽汁。膽汁成年後便離開了肝細胞母親了胃裡和腸道裡工作。在去工作的途中它邂逅了膽囊,兩人因非常投緣很快結合,於是膽汁就在膽囊那住了下來,從此過上了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工作忙時膽汁就加倍的努力,勤跑快出。工作不忙時膽汁就待在家裡。天長日久、時光荏苒。由於重複勞動,膽汁便對工作失去了興趣,漸漸的變得懶惰了起來也不再積極地去工作了。有一天說還要在家歇息一段時間,誰曾想它在家這一歇不打緊,卻引來了一場禍端。
原來膽汁有一叫膽汁在工作的過程中發展了一個叫膽結石的情人,這事膽囊知道,有幾次膽囊想把它從他們中間排解出去卻沒有成功。自己由此生病也變得羸弱不堪。毫不客氣的說,當膽結石出現之日起,便成為膽囊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就是膽囊生病之日。膽囊本想自己好點再與膽汁和膽結石理論,不曾想膽結石得寸進尺終於有一天居然堵在了他們的家門口。膽汁待在家裡不敢出來,膽囊由於這些年被膽結石折磨得已疲憊不堪、傷痕累累,本就對生活失去信心,再加上此次的堵門事件,更是給了膽囊最後的致命一擊,無奈之下膽囊最終選擇與膽結石同歸於盡,以死明志。最終膽囊連通結石被一起切除。只留得膽汁孤身一人在世上悔恨終生!
人物介紹:
膽汁
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產生,在非消化期膽汁經肝管轉入膽囊儲存,在消化期膽汁可直接由肝臟和膽囊大量排入十二指腸參與消化。成人每日分泌膽汁約800-1200ml,其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是膽汁酸與膽鹽、膽固醇、磷脂和膽紅素等。膽汁一般呈中性或弱鹼性,它的主要工作:
1. 乳化脂肪:顧名思義就是把大塊的脂肪乳化成液態的能溶於水的微粒而被腸黏膜吸收。他還能刺激胰激脂肪酶的分泌並且使其被激活,還能水解脂類,促使脂肪、膽固醇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這裡也為大家澄清一個真相,因為一直有人覺得是膽汁把脂肪分解掉的,其實不是。真相是脂肪只是把脂肪的長鏈給剪斷,把長鏈變成了短鏈,把脂肪的形態從固態的塊狀變成液態,而脂肪的組成分子並沒有發生變化。真正把脂肪分解掉的是脂肪酶,他才是真正消滅掉脂肪的物質,而膽汁一直在替他背鍋。大家也可以這樣理解,脂肪液化的過程就是冰變成水的過程。而脂肪酶才是讓水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變成氫和氧的物質。
2. 膽鹽有抑制腸內致病菌生長繁殖和內毒素形成的作用;
3. 刺激腸蠕動;
4. 中和胃酸等。
膽囊
膽囊呈梨形,位於肝臟膽囊窩內。體長5-8cm,寬3-5cm,容積40-60ml,因膽汁反流入口味苦,老百姓也稱其為「苦膽」。膽囊的作用:
1. 濃縮儲存膽汁:膽囊要在24小時內接收約500ml的膽汁。膽囊黏膜吸收水和電解質的功能很強,能將膽汁濃縮5-10倍儲存在膽囊內。
2. 排出膽汁:當人體進食時,膽囊會收縮,膽汁會被排進十二指腸用於消化食物,每次排出的量與食物的種類和量有關。
3. 分泌功能:每天分泌20ml黏液蛋白用來潤滑和保護膽囊黏膜。
膽結石
根據斷面和成分可分為三類:
1. 膽固醇類結石:此類結石包括純膽固醇類結石和混合性結石。後者有膽固醇、膽紅素、鈣鹽等多種成分組成。
2. 膽色素類結石:分為膽色素鈣結石和黑色素結石;
3. 其他類結石:有碳酸鈣、磷酸鈣和棕櫚酸鈣為主的少見結石。
故事講完了,按理說本該是一個喜劇的故事卻因膽囊的懦弱,膽汁的懶惰和不負責任以及膽結石的橫加阻撓最終釀成了悲劇。由此我們可以做如下防範以提醒世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三者的關係分析:
因為急性膽囊炎是由膽囊管梗阻和細菌炎症引起,而其中95%以上病人有膽囊結石。慢性膽囊炎病例中90%的病人有膽囊結石。當結石堵塞膽道,當膽汁因膽道堵塞、梗阻變的瘀滯就會造成膽囊感染,而反覆的感染和炎症可促進結石的形成並進一步加重膽道梗阻。尤其是因結石梗阻造成的急性的膽囊炎症若不及時處理會造成膽囊壞疽、膽囊穿孔、膽道出血等嚴重併發症。若此等嚴重的併發症產生,大夫往往會採取的措施便是切除膽囊以絕後患。所以在這個事件中三者均有責任,也均是輸者。
預防措施
1. 吃早餐:假如頭天晚上是7點吃飯,第二天早上7天吃飯,這中間就間隔了12個小時,膽汁要在膽囊內儲存至少10小時作用,如果推到中午12點再吃,那膽汁在膽囊內停留的時間更久,膽汁煩,膽囊也煩,時間一久嫌隙就是這麼產生的,膽結石(第三者)也是這麼來的。
2. 飯後早臥床:飯後臥床由於身體曲位會導致阻礙膽道口的通暢從而使膽汁排出的不暢,
造成膽汁瘀滯。飯後一定要少臥床,保持膽道通暢,讓膽汁麻溜的去做他該做的工作,不給他偷懶的藉口。
3. 少吃油膩和高膽固醇類食物:高膽固醇類食物會加重膽汁工作負擔,一旦膽汁不足和偷懶,高膽固醇沒被很好的消化那麼就極易形成膽固醇類結石。生活中要少食用高膽固醇類食物,不光易形成結石也易致人肥胖。反過來說肥胖人群長結石几率也要比體重正常人群大的多。
4. 運動很重要:有人喜靜少動,缺乏運動會導致肌力不好,膽囊收縮無力,膽汁排出阻滯,膽固醇結晶析出,易形成結石。所以要多運動,增加膽囊收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