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和孩子本是最親密的關係之一,但很多時候孩子在面對家長的時候總是欲言又止,家長們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而孩子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但現實往往不是如此。
在電影電影《天倫之旅》中,弗蘭克在妻子去世後成了孤寡老人,幾個子女都分散在各地生活,受不了一人生活的弗蘭克踏上了「尋親之旅」,在這趟旅途中他才發現自己的子女早已變得熟悉又陌生。
一趟尋親之旅讓弗蘭克意識到自己從來都不了解自己的子女,或者說,互相之間已經很久沒有溝通了,打電話問孩子的近況,得到的回答多是「爸爸,我挺好的」、「我有事要忙,先掛了」。這樣的場景在現實中無時無處不在上演。
孩子小時候多是父母眼中的話嘮,總有說不完的奇思妙想和十萬個為什麼,但慢慢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漸漸變少,人們都說這是孩子「長大」的信號,但親子關係本不該如此,構建樂觀溝通、交流的家庭氛圍,親子間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小時候孩子總是有無數個為什麼會圍繞著爸爸媽媽不厭其煩的問,那時候父母總覺得自家娃娃就像個小話嘮,但隨著孩子的認知提升。
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所說的一些東西開始不被認可,彼此間的矛盾也隨之增加,但大多時候,遇到難題他們還是會趨向於和父母說,或舒緩內心的情緒,或尋求父母的意見和幫助。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有對孩子的提問或表達交流意向時不耐或不厭煩的情緒,當孩子拿著讓自己滿意的手工作品來父母面前「炫耀」的時候,得到的不是父母的讚賞。
反而說孩子沒個正經,不好好學習,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是學習有這麼認真我可就燒高香了」。換位思考,如果換做自己遭到這樣的冷遇,心裡也一定不會好受。
很多家長在教育中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對孩子其他的一些興趣進行打壓、扼殺,孩子自覺從父母處得不到理解,未來這樣貼近生活的分享會慢慢減少。而在學習上,家長們同樣多是注重結果論,生活中會慢慢出現親子間無話可說的尷尬。
其實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其他,任何一種關係包括友情、愛情都少不了生活中的分享溝通,如果連這種最基本的交流都沒有了,那麼交流的必要性就僅剩下「不得不」的情況。
就好比在電子遊戲中的任務環節一樣,需要通過和遊戲中的人物對話來獲得任務下一個環節的信息,否則交流就是「非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當分享式溝通喪失,任何關係都會趨於冷淡。
從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看,一個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需求,大多數交流的需求都停留在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之間,因為社交需要所以要有交流,而在交流中人們希望能得到尊重。
對於孩子而言,和父母的交流多是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而如果得不到認可和尊重,孩子會漸漸變得不願和父母主動溝通,談話的內容變得越來越少。
在追求認同的路上,青少年多會選擇從同齡人身上獲得認同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青少年寧願聽取同齡人的意見而不是來自家長的意見。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父母不願意傾聽和理解孩子,最終可能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跟父母說了。」
有時候孩子和父母分享自己遇到的事或煩惱,想要的是來自父母的安慰但很多時候一些家長會出現解讀錯誤,第一反應就是給孩子「出謀劃策」,或是不滿孩子處理問題的表現,這些不當做法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打擊。
比如小元告訴媽媽,說自己的一支筆被同學借走了, 但是他後來就不還了,小元不知道該這麼做。聽完小元這麼說,媽媽先說了肯定得拿回來,隨後又忍不住吐槽了幾句,你是男孩子,可不能這麼軟弱,是你的為什麼不要回來。
類似的「恨鐵不成鋼」的訓話在生活中也很常見,但這其實並不是溝通的好方法,孩子和家長說自己煩惱的時候,一方面是希望聽家長給出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是想尋求幫助。
但很多時候家長俺兒會說出一些很重的話,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效果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打擊。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又叫目標管理法,在工作中是企業管理者用於激勵人心,強化團隊合作的常用方法,實現的大方針很明確,設定目標,接下來就只要關鍵結果去努力即可。
OKR的三個關鍵點在於明確目標,一個具體的,可衡量的目標一般包括幾個關鍵結果,在踐行之前給目標設置一個基於自己預估的信心指數,在實施過程中要記得定期回顧,明確一段時間以來的工作成果。這是在工作環境下OKR的一個大致流程,而在親子溝通中具體應該如何實踐呢?
OKR的制定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的形式展開,收集家庭成員的想法,在大框架下進行共同討論。具體的,家庭會議可以每周召開一次。
把每周需要關注的任務內容記錄下來,這期間要充分尊重孩子的話語權,讓孩子相信家長也是會聽取他的意見的,這樣慢慢的孩子會越來越願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其次,在更多家庭議題、任務中強化孩子的參與感,工作中是注重任務內容的團隊協作,而在家庭中就是參與感的體現,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某一任務的其中一員,他們會生出更多被需要的感覺,強化信心,強化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發表自我看法。
最後,給予信心、強化孩子的積極性。在孩子想嘗試但又有些不確定的時候給予支持和肯定。比如以上提到的例子,小元和父母說自己筆被拿走的事,可能內心已經有了解決的方案。
但是還缺那麼一點自信,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就差一點的肯定的力量,讓孩子堅定內心的想法。保持尊重,保持溝通的積極性,這是任何一段關係中交流暢通的前提條件。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