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澎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廣闊,適合育種制種農田的分布地有很大不同,因此企業在進行土地流轉規模化制種時,就需要因地制宜。
中國種子集團在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通過「反租包幹」的模式流轉了近1萬畝制種田,土地集中流轉後,承包給當地89個制種大戶,同時聘請示範基地的農戶從事田間作業,讓農民流轉土地後依然「有事幹、有錢賺」,這樣既有效解決了種業生產的隔離區問題,保障了種子的生產質量,同時還有利於減少私留種子、套購種子等現象的發生。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在甘肅省臨澤縣流轉了1.8萬畝制種田,他們採用了農場式的管理方式,從村委會入手,由村幹部牽頭組織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在四川等田塊分散的地區,很多種企呼籲國家出臺相應鼓勵政策,引導有經濟能力的農戶因地制宜地開展溼度規模經營,中種集團在四川省眉山地區也流轉土地並開展了規模化制種嘗試。
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是發展現代種業的必然要求,更是現代種業未來發展大趨勢。但現實是,全國的制種基地和制種田或多或少都在萎縮。中國種子集團副總經理田冰川談到制種基地土地流轉問題時說:「就目前情況來說,由於國內種企規模相對較小,品種單一,承擔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種企開展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依然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困難。」
面對行業競爭,國內種企應該強化科技支撐,在優化用工和管理方式的同時,探索新型制種經營體系。此外,相應的種業保險也應不斷完善,以提高國內種企的抗風險能力。「國家可以通過區域規劃的方式,制定製種基地保護區,從源頭確保糧食生產用種的質和量。」北京奧瑞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一政說,「對於保護區內的農民可以根據情況給予制種補貼,以調動其制種積極性。」
全國各地的制種基地,雖然在地域上分布比較廣,但是在管理上應該全國上下「一盤棋」,切忌「各自為戰」,應做到統籌兼顧。只有全國制種基地統一起來,站在戰略高度進行宏觀把控才能更好地保證種業的發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各地應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進行輔助,這樣一來,全國的制種基地就可以擰成一股繩,為民族種業推波助瀾。應該看到,國家級制種基地是為了保證全國範圍的用種安全而設立的,這些基地應該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幫助。而很多地方也存在著為地方供種的小規模製種基地,為了農業用種安全,各地也應出臺一些地方性政策以保護制種基地。
目前,很多用種大省自身不具備制種能力或制種量不能自給自足,這樣一來,種子在流通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問題。因此,加強基地建設,還必須建立基地管理與市場監管聯動機制,讓好基地生產出的好種子能順利到達農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