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中國留學生

2020-12-11 搜狐網

  「尷尬」的中國留學生

  恆殊

  3月12日,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在北京開幕,這同時也是2010年的中國留學論壇,主題為學生垮境流動和優質教育資源。根據教育展的數據,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留學人員只有13萬;從1978年到1999年,留學人員為32萬人;而在最近的10年內,出國留學人員是130萬人。僅去年一年,中國出境留學人數已經超過20萬,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27.5%。

  以筆者所在的英國來說,根據最近的官方統計,赴英的中國留學生每年都在2萬人左右,在英中國留學生總數已經達到6萬人。眾多的中國留學生給英國大學的經濟收益做出了很大貢獻。英國大學學制一般為三年,但在大學和高中之間還有一年非常關鍵的預備課程。四年中每年學費都在一萬英鎊以上,是英國本地學生的三倍。如果是名牌大學,比如帝國理工,學費一年則幾乎達到兩萬英鎊。

  然而尷尬的是,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成績並不理想。早年那種數理化「尖子生」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很多中國學生成績一落千丈,不斷重修,換專業,轉學,仍然無法畢業,最終花錢買了張畢業證書,被迫回國。筆者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些學生無形中做了英國大學的搖錢樹,於自身發展沒有好處不說,花了無數冤枉錢的糊塗父母最終還被蒙在鼓裡。

  除去這些典型的「中國差生」之外,那些努力學習的孩子們的留學生活也不總是天堂。中國都是獨生子女,有誰在18歲之前就自己買菜洗衣做飯,每天擔心房租、水電還得同時應付惡劣的房東?別說18歲了,國內20多歲的人還和父母住在一起,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語言也是個難關,雅思考到7分並不代表就能適應在英國學習,更別說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成績根本就到不了7分。如果這些個人能力之內的事情都能解決,籤證也是個問題,搞不好學上到一半籤證突然被拒——筆者三年前就遇到過這種情況,至今記憶猶新。

  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出國留學,有些人非常適合在國外學習,有些人則不適合。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是否擅長與人溝通?大部分人都不是學者,不是專注於搞自己的學術研究就行了。大部分海外學子都處在20歲左右的黃金年齡,正是開拓自己的社交圈,盡情享受青春的時候,很難想像其實大部分的中國留學生來到國外之後還是閉門不出,每天上網聊天,下載臺灣綜藝節目和美劇。倫敦有這麼多精彩的展覽、演出和活動,他們好不容易來一次倫敦只是為了到中國城買柴米油鹽嗎?尷尬的中國留學生,在很多外國學生眼中,其實不過是些「吃米飯的怪人」。

  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天天吃米飯,就好像我們也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每天只吃三明治就飽了。筆者讀研究生期間曾在英國某頂級時尚雜誌社實習,那裡有個剛剛轉正的中國設計師,上班第一天他就愁眉苦臉地告訴我,這邊的英國人很排擠他,他的任何建議都不會被採用。但是接下來我卻發現,他上班期間不和任何人講話,中午寧可一個人走40分鐘的路去中國城吃飯,也不願意和同事一起去樓下的咖啡店吃個簡單的三明治。他把自己和所有人隔絕起來,用所謂的「文化差異」給自己找了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卻就此失去了寶貴的交流機會。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外國學生的課餘生活一般是聚會、去酒吧、跳舞、旅行等等,但中國學生、包括大部分中國家長又把這個給妖魔化了,覺得酒精就是瘟疫,夜店就是藏汙納垢之所。雖然筆者不排除這些活動的副作用存在,但這些其實就是國外同齡人的正常生活。如果一直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它,連偶爾一次午餐吃個三明治都無法「犧牲」自己,一邊自恃清高不屑與他們為伍,一邊又抱怨著自己不受歡迎,那就真的是沒有辦法了。

  然而,這些有機會留在英國工作的人其實還是所謂的「精英分子」。據英國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英國失業人數已經達到250萬,失業率幾乎達到10%。這讓中國畢業生在英國找到工作難上加難。去年歸國人員總數突破了10萬,同比增長了56.2%,這固然說明中國的國力增強,吸引了更多海外學子回國發展,但在筆者來看,其實這也許是個很可悲的數字,說明大部分的中國人已經在國外混不下去了。

  來源:2010年4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8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相關焦點

  • 美國給中國留學生籤證發放大幅減少,留學生何去何從
    今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隨著新冠肺炎的肆虐,中美關係也開始變得有些尷尬。美國方面為了制約中國的發展,相繼出臺了多項不利政策讓我們很難受。而對於留學生而言,自然最關心的就是籤證問題了。
  • 【英文名】尷尬癌上身,求求中國留學生們別起這樣的英文名啦!
    避免尷尬癌,謝謝您了!你可以想想嘛,你去日本,起名字叫阿童木=在中國,歪果仁起名字叫葫蘆娃=在英語母語系國家,起名字叫Peter Pan,這樣子,小夥伴們明白了吧?嗯,其實,這還是因為中國留學生們對異域文化不了解的原因,所以,這樣的名字就不要起啦!這一類名字裡,還包括, Candy, Crystal, Coco,Candice, Sweetie, Honey 以及Sugar等。這些名字聽起來很可愛,翻譯成中文也很有意思,但是,真心不適合當做名字啊!
  • 國外留學生處境艱難,美國一大學驅逐中國公派留學生,期限1個月
    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外留學生群體就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局面。由於防止外來輸入的防控力度升級,國際航班數量大幅減少,於是「一票難求」的局面開始凸顯。一方面是學習的壓力,一方面是安全的威脅,兩者很難權衡。5月底,美國總統籤發的一則總統令,讓中國留學生群體異常緊張。「禁止任何與在中國從事「軍民融合」項目的院校機構有關聯的學生和學者,來美國進行本科以上的學習和學術研究。」
  • 英國留學|「爽式英語」太尷尬?英國留學生仿佛看到了自己出國後的尷尬瞬間……
    留學生的終極Penta Kill大概就是讀了四年書,中文中文不會了,英文英文也不好。一句話不能用完整的中文表達,說起英文卻也磕磕巴巴。中國留學生說英語鬧尷尬、嚇老外的例子層出不窮,那麼英語不好是不是就不能出國留學了呢?害怕出國之後,說著一口燙嘴的英文,難以招架?
  • 留學生尷尬「被代購」:費時費力還可能會違法
    原標題 留學生尷尬「被代購」  「親,能不能幫我買一支唇膏帶回國?」在微信上看到朋友發來的消息時,我已經回國半年。朋友不在意我的近況,只關注我能不能代購固然讓人感嘆,但回了國都逃不過「被代購」的命運,更令我唏噓。  所謂「被代購」,就是留學生本人根本沒有代購的意願,但迫於人際關係壓力不得不完成的代購。
  • 疫情下的開學季,中國留學生應該何去何從?
    疫情下的開學季,中國留學生何去何從?&34;剛從中山大學畢業的宇宏說,她去年9月和10月申請留學,然而,今年年初開始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隨之而來的各國管控政策,讓她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規劃。英國國際教育諮詢公司QS的調查報告顯示,66%的中國受訪留學生表示疫情影響了自己的留學規劃,這個比例遠高於歐盟(47%)、印度(57%)和北美(53%)的數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對於數十萬留學生而言,疫情之下,無論是上網課、堅持出國還是延遲入學,每一個選擇背後都充滿著權衡、猶豫與糾結。
  • 中國留學生:「很尷尬,有損名聲」
    除了中文小廣告內容本身,更令不少中國留學生感到氣憤和尷尬的,是一些本地學生對此類小廣告的看法和態度。王同學告訴記者,她曾經見到過一些中文小廣告上,被人用英文寫上帶有種族色彩和強烈批評性質的言語,譬如「說英語!!!」,以及「這裡是澳洲,我們說英文,如果你不說,滾回你的F***國家去!」等等。
  • 美國驅逐中國公派留學生,中國也絕不會認輸
    我認為,如何看待美國驅逐公派留學生,發生了會如何,不發生又會如何。如何看待美國驅逐公派留學生因何而發生?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盧梭曾經說過,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帶著這句話,我們還要更加慎重的審視這個問題。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希望諸位也能好好地體會這句話。
  • 成批中國留學生離開澳洲,上網課無意義!59% 的留學生奉勸朋友,別來澳洲留學!!
    最近,媒體曝光:成批中國留學生離開澳洲!
  • 那個說美國空氣清新的留學生,最後還是回到國內,原因讓人尷尬
    今年上半年,由於發生了特殊情況,讓我們看清了很多人的真正嘴臉,要不是這幫人實在忍不住暴露本性,我們也不會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留學生對自己的國家充滿敵意。相信我們大家都知道,許多留學生出國並不是真正為了學習到更佳優質的知識,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想逃離自己的祖國,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國沒有國外好,自己祖國任何方面都是最差的,甚至有些同學高喊美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這讓我們的同胞、我們的網友十分無奈。那個說美國空氣清新的留學生,最後還是回到國內,原因讓人尷尬。
  • 中國留學生撤離後,澳洲損失百億!網友:我們還養活了澳洲學校?
    中國留學生不願返回學校我國之前前往澳洲的留學生很多,可以說為澳洲的留學行業創造了不少的收入財富,但是由於今年疫情等原因,使得我們的留學生不再願意選擇前往澳洲留學了,即便是已經在澳洲念書的留學生,在這次疫情結束後都遲遲不願回到澳洲學習了。
  • FBI對美國大學發警示提防、調查中國留學生,留學生招誰惹誰了?
    來源:華人生活網在如今美國的學術圈,中國留學生、訪問學者和科學家已經成為了一個「特殊」群體。昨天,聯邦調查局(FBI)正式對美國中西部各地大學院發出警示通知,提醒學校應該提防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有報導稱,美聯社記者取得的50所公立大學校方主管人員電郵紀錄,從電郵內容還可看出,美方當局擔心美國大學有著尖端研究,加上校園有著許多外國留學生,極可能成為他國竊取資訊的目標。
  • 近37萬中國留學生,都在美國幹了什麼?
    文丨魔魔 審丨暗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捲全球以來,中國迅速地穩定了國內疫情。然而當海外留學生們想要返校時,卻不那麼容易,其中在疫情重災區美國讀書的留學生們,即便順利回到了學校,也只能交著昂貴的學費在宿舍上網課。
  • 疫情下的開學季 中國留學生何去何從
    英國國際教育諮詢公司QS的調查報告顯示,66%的中國受訪留學生表示疫情影響了自己的留學規劃,這個比例遠高於歐盟(47%)、印度(57%)和北美(53%)的數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66.21萬人,而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中。對於數十萬留學生而言,疫情之下,無論是上網課、堅持出國還是延遲入學,每一個選擇背後都充滿著權衡、猶豫與糾結。
  • 中國留學生最鍾情三大專業:金融、計算機、MBA
    「釀」造未來 啤酒的魅力不可抗拒,三位中國留學生在魏恩施蒂芬大學的釀酒設備旁躊躇滿志,他們漂洋過海來到德國巴伐利亞,攻讀啤酒釀造專業碩士學位。  留學大調查:到國外學什麼?在海外的留學生雖然有「數量」上的保證,但誰能來確保他們的留洋「質量」呢?  當下留學生數量逐年遞增,留學教育已成為傳統教育之外另一個重要的人才輸出埠,無論最終被貼上了「人才」標籤的留學生選擇哪個出口,從「走出國門」到「走出國外大學校門」的每一步,他們要思考與面對的問題始終是: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 留學生談「中國關鍵詞」:美食武術方言是熱點
    留學生談「中國關鍵詞」:美食武術方言是熱點 2017-06-19    隨著高考的結束,一道關於「留學生關注的『中國關鍵詞』」高考作文題,引起西北師範大學留學生的熱議。
  • 澳大利亞教育市場有點「崩」,中國留學生數量銳減,大學排名堪憂
    中國留學生數量銳減,大學排名堪憂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往年由於有中國留學生及學生家長的「貢獻」,可以為澳大利亞帶來近70億澳元(約348億人民幣),這些收入推動著當地教育行業的發展,讓很多高校擁有充足的科研資金,從而能夠產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 中國留學生在韓遭嫌棄 韓教授:韓國人要學會尊重
    (原標題:中國留學生在韓遭嫌棄 韓教授:韓國人不要自我為中心)韓國學生「搓麻」感受中國文化(視覺中國)海外網9月16日電據韓國《首爾新聞》報導,如今幾乎在每所韓國高校都能看到中國留學生的身影,9月開學季更是如此
  • 在日本一流大學「復活」的中國留學生
    據日經中文網9月27日報導,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正在湧向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等日本頂尖學府。對於希望推進全球化的日本的大學來說,中國留學生的到來自然值得慶幸,但也沒有更多的閒暇沉浸於喜悅之中。原因是背後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日本的一流大學的國際地位逐步下滑,與此同時,這些大學卻成為了在中國殘酷的升學考試中落敗的學生們重拾自信與成功的「復活之地」。
  • 【中韓關係】中國留學生改變韓國大學還救了韓國經濟?
    隨著韓流文化對中國影響的不斷擴大,加之地利等因素,韓國越來越多地成為中國學生的留學目的地。  而韓國政府也將提振地方經濟的腦筋動到了中國留學生身上。  中國學生改變韓國大學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了韓國高校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中國留學生佔據在韓外國留學生的近六成。文化,經濟以及尖端技術等專業,每年都在吸引大量的中國學子赴韓留學。  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韓國首爾主要大學時,時常能聽到此起彼伏的中文對話。